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传文 《九江师专学报》1998,17(3):16-20,57
文章提出了哲学的五上世界的思路,即客观世界可以划分为还没有实践的物质世界,实践中的物质世界与实践的人类社会;主观世界划分知识的世界与个人头脑中的知识世界,根据客观世界的领域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界定为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三个唯物主义是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洞察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破除了实践概念上的亚里士多德传统,将实践活动理解为一种对象性活动,进而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观点,以实践为枢轴去把握世界。新哲学核心观点的确立及其贯彻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它是实践唯物主义,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是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实践概念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原则和历史的原则,所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三个主义,而是具有内涵的一致性,从三个侧面分别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维度及其实践性,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历史维度及其历史的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是从“实践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如果说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的话,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则是由它所生成的体系形态(既是自然观,又是历史观)。  相似文献   

4.
事物的存在形式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现象通过感觉就能感到,本质作为认识对象是极其广大的,而感性的范围则是比较小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的,是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到的.理性本体作为认识的一极是关于事物起源发展的东西,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割裂感性与理性的联系会陷入唯心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提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觉到的。理性本体是关于事物起源解决自然和社会根本矛盾的东西,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  相似文献   

6.
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内容、特征以及经典作家本人意见和态度看,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社会功能看,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实践唯物主义也是非常合适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并不矛盾,并非两种不同的哲学。用实践唯物主义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是十分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在他提出的现代科学体系中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摆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顶尖地位,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是哲学的核心,实际上成了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核心,由此可以引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及其部门哲学,是科学技术体系的成员,他们都具有真理性,即科学性。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是最高层次的世界观,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是部门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相联系的桥梁。第三,辩证唯物主义通过部门哲学而从科学技术中汲取丰富的发展营养,而各门科学技术则通过部门哲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取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即哲学的指导思想。第四,哲学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而与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以及外部客观实践相联系,决不能脱离实践。钱学森的上述思想对于正确评价辩证唯物主义有发人深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学化学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素材 ,教学中应根据化学课程的自身特点 ,有机地、自然地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寓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 ,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接受其观点和方法 ,并运用这些思想、观点和方法指导学习 ,指导实践活动。一、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永恒运动的观点中学化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从宏观物质到微观物质。宏观物质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纯净物等 ,而微观的物质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丰富多彩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碘的升华、布朗运…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为实践唯物主义,或者是把它看做是超越唯心和唯物的实践哲学,物质范畴都是不可回避的.对物质范畴的规定实际上是以浓缩的形式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因此,只有把实践引入物质观,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创生物质观.  相似文献   

10.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一项重大贡献。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与精神、质与量、统一与多样、稳定与发展、整体与局部、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理解、把握、构建并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大力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是毛泽东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论而形成的。毛泽东以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意识与脑的关系,认为意识是客观物质反映到脑中的理性认识,说明了人的社会实践对人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叶丽芳 《现代教学》2014,(10):34-35
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学科的本体知识外,更深层次的还在于借助学科知识的习得,为学生的认识、情感、体悟与思维的改变及其人生丰富世界的形成,提供不同的路径、独特的视角、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化学是一门从分子、原子等微观层次来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自然科学,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回顾化学学科体系的生成和完善,实际上就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自然现象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可以在本质上揭示化学学科的真谛,在哲学的思辨中引路入径,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突破对化学疑难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并以近代科技史上3个重大创新事例,阐述了“人类历史上重大创新来源于实践”的科学命题。最后,还对刊物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这一论断简洁明快地指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澄清理论是非的重要思想武器。习近平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事物矛盾运动的原理;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习近平提出的"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这一命题,根据新的实践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2008,(15):11-11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辩证唯物主义诞生之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有了更科学的解释。立足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形式,探讨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是一个新的立足点。其影响主要从三方面分析:周天子与封国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封制与周礼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国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育》2015,(5):78-84
教师实践智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教师实践智慧的相关研究也较为丰富,但学界对教师实践智慧本质的理解却存在较大的分歧。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的一种综合素养,它由实践伦理、实践知识和实践思维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其中,实践伦理提供价值导向,实践知识提供智力支持,实践思维提供思维保障,这三个要素,环环相扣,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教师实践智慧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钟其昌 《西江大学学报》2003,24(6):16-19,29
有些哲学教科书和论文常常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表述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并认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其实这是旧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是从本原去认识世界,企图寻找一个万事万物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则是从世界的共同本质去认识世界,这就是恩格斯所指出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确表述。  相似文献   

19.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物理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现、运动现世界现的教育。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规律的教育,要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物理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知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认知的第一次飞跃,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实现第二次飞跃。人类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人的能力取决于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取决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