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译的流利性是口译质量评估的重要维度。本文以广东咨询会为例,通过认真分析后发现,英汉双向交替口译中非流利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译员的双语语言能力不足等智力因素以及译员的心理因素等非智力因素。为了减少口译中的非流利现象,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加强双语演讲技能训练,加强口译技能和口译策略训练,加强双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拓展知识面和专业术语,拓展文化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2.
在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的任职储备阶段启发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英语语言材料,通过联想阶段的大量语言输入帮助他们进入自主运用译语的阶段,最终提高其口译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始终贯穿于口译教学的三个阶段,其中语言知识构成口译的内容,而技能训练则是组织内容的方法。本文通过探讨口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个阶段和两个要素,旨在突出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在口译教学中的意义,从而将提高学生对这两要素的综合运用能力作为口译教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使用Cool Edit Pro 2.0软件采集数据,通过对4名在校大专院校学生汉英口译过程中的非流利现象的分析,探讨导致受试在口译中产生非流利现象的原因及非流利类型,并分析了性别对流利性影响所表现出的特点与差异,从而为大专院校的口译教学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口译现场录音为语料,引入英语语言学"顺应理论",分析了汉英口译中英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技巧,阐释了动态口译进程里译语要顺应语言使用的语境、原语的语言特点、听者的接受性和口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口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语言服务。而语言服务之所以成其为语言服务,译语质量应当是一个首当其冲的要素。在对汉英现场口译实例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要提高译语质量,关键在于注重译语的恰当性、生动性、准确性、灵活性和风趣性。  相似文献   

6.
汉英口译作为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主要涉及说话者、译员和受话者三方的明示和推理。由于交际各方语言和思维方式不同,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必须注重汉英语言结构上的差异、译语表达及受话者的需求,以求最好地传递说话者的信息和交际意图,提高口译的质量和听众满意度。因此,口译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中英句子结构快速转换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在动态的交际中进行口译教学,而不是单纯依靠口译结果进行学生能力评估。  相似文献   

7.
释意学派指出,口译语言转换过程实际上是"译意"的思维过程。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释意学派理论在汉英口译中的应用,探讨了在汉英口译教学中培养学生"脱离原语外壳"、转换语言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口译形成性评估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译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度、译语发布的流利程度、交际策略使用的灵活程度等进行一次性评估,但口译质量受制于具体交际语境下相关任务的要求、译员重构的译语语篇及翻译操作过程中的应对方法等。"一考定成绩"难免有失偏颇,而且教学双方都无从了解技能掌握和提高的轨迹。本文拟讨论通过建立小型视译练习语料库,对由学生自己誊写和分析的译语语料进行有关断句、停顿、衔接问题的标注,再对这种小型语料库进行分析,藉此了解学生视译技能发展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实证研究表明,这种动态的、有的放矢的口译形成性评估能及时提供反馈并提高教学训练绩效。希望此研究能对口译教学改革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各种口译模式都非常重视口译中的听辨和理解。本文从口译模式的理论研究出发,结合听辨理解的具体过程和影响要素,讨论在口译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口译质量和口译能力的四种训练方法:语音基础上的语言能力训练,逻辑关联基础上的笔记能力训练,以合理选择为基础的注意力分配训练,以背景和文化为基础的非语言知识训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的相异之处、了解二者差异的基础上,以错误分析为理论基础,对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辨识并分析传译过程中译员犯得各种类型的错误,进而提出一些可实施性的解决策略。此研究结果将有助向职业译员迈进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常见错误、掌握口译策略、提高纠错能力,并为今后口译方向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汉英口译为教学手段以提升英语能力的汉英口译训练模式。这种语言输出活动以精读教材和文化与交际知识为源语内容、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一体,学生同时进行汉英口译,并有电子文本给出词语核对提示,使学生在口译过程中自主纠错提高。该模式以课文和词语应用为主,有利学生扩充积极词汇,提高口语能力;且系基于自主学习的设计,故有较高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汉英广告翻译应以目的功能对等为指导性原则,并且从译语的语言风格、译语读者感受和译语文化背景来探讨可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毋庸置疑,经过多年双语的训练和学习,是能够提高口译能力的。但是,口译和其他双语工作和学习不同的一点是,由于其即时性和现场性,口译能力除了涉及到双语能力的语言因素外,还涉及到很多其他的非语言因素。这些非语言因素在口译工作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将在本文中讨论口译的非语言因素,以期能引起译员对其的重视,从而提高口译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传递讲话人的意图是口译的基本要求之一。意图这一抽象的概念可以用修辞结构理论的结构图进行直观的描述。文章以2010年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的汉英口译为案例,通过分析译语的修辞关系及其体现的意图性,探讨传递讲话人意图的有效方法,提高译语质量。研究发现,高水平译员汉英口译译语的意图性较源语更为明确,译员运用核心单元前置、核心性转移和核心单元重复等方法对讲话人的意图进行显性化表达。  相似文献   

15.
朱俊俏 《知识文库》2023,(15):135-138
<正>本文以一名译员在美因茨大学“周五会议”上两次模拟同传为例,对德汉同传中的非流利现象进行分析。根据吉尔(DanielGile)的同声传译精力分配模式,将口译中的非流利现象分为四类,即听取及分析精力分配不当引起的非流利现象、译文产出精力分配不当引起的非流利现象、记忆精力分配不当引起的非流利现象、协调精力分配不当引起的非流利现象。对这四类非流利现象的实例进行逐一分析,究其深层具体原因,并提出减少上述非流利现象的应对策略。流利性是口译质量评价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6.
口译一般分连续口译和同声传译。由于同传是几乎在原语发布完毕的同时给出译语,对时间控制要求很高,所以本文侧重前者的探讨。本文先从分析连传中汉语长句的特征入手,概括了其在汉英连传中其成为障碍的原因,最后通过实例简要总结了实用的应对技巧。  相似文献   

17.
释意学派的口译理论认为口译包括三个主要程序:原语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译语表达,而使三个程序形成工作链的是"意义",口译过程就是释意过程。本文运用该理论对记者招待会口译实例进行释意性的评述和分析,并据此探讨口译释意训练的主线、核心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口译不仅是语言行为,更是文化行为,因此,口译者必须熟悉两种语言中的特殊文化。本文分析汉英民族间的文化沉积现象,从这一角度讨论汉语中成语、俚语、俗语、歇后语的英语口译及其策略,以期提高口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模因这个词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创造,将文化传承的过程,以生物学中的演化规则来作类比.Chesterman首先把模因论引入了翻译研究,这也为口译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新的视点.汉英口译由于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难度甚大.本文从模因等值和等效复制的两种形式,通过分析汉英口译的实际例子,探讨译员在汉英口译中是如何使用这两种策略以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历来是口译界的难题,在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上一直缺少科学、规范的参考。文章以我国国家领导人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及其译语为例,结合口译现场性、及时性和时限性的特点,探讨将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应用于汉语文化负载词口译的可行性,认为适当地运用"交际口译"、"语义口译"或"对等口译"(交际口译与语义口译的结合)方法能帮助译员更好地完成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