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春秋时期的战争中投降礼仪经常出现,而且不同国家之间的礼仪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而战国时期投降礼仪则明显减少,礼节也十分简化.两个时期的差异是很明显的.这种不同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代征战频繁,军事行动失败一方的人员多有选择投降自保的,执行者有皇帝、刺史、州牧、军阀、家将、幕僚等。其中蜀国刘禅和吴国孙⑦在面对敌军来临,己方的军事行动失败之时,均选择投降自保。刘禅和孙⑦均执行了《左传》记载的"面缚"和"舆榇"的投降礼仪,且在出降之前遣使奉降书于对方统帅。"奉降书"是先秦两汉投降礼仪中没有记载的新形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吴两国灭亡的见证者,他对于投降礼仪的记载拥有极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礼”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代的礼学家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其中的投降礼,却较少涉及。投降礼在《左传》中有三次确切记载:僖公六年,许僖公向楚成王投降;宣公十二年,郑襄公向楚庄王投降;昭公四年,赖国国君向楚灵王投降。实施投降礼仪通常是失败的国君“面缚、衔璧、肉袒”,大夫“衰绖”,士“舆榇”;接受投降的一方通常是“从之”,以礼相待。《左传))里的投降礼仪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投降是战争的产物。春秋时期“霸道”盛行,战争频仍,但抛却内在本质的周之礼乐还以表面的形式运行,“存亡国、继绝祀”的道德意识还在继续挣扎,故形成诸种投降仪式:或任凭处置(“面缚”、“衔璧”、“衰经”、“舆榇”),或上缴权力(“男女以班”、“赂以宗器”),或卑辞厚礼(语言修辞进入仪式),或随从习俗。种种投降仪式影响了后之正史和虚构叙事作品的投降描述,正史的叙述中以集体投降为主,表现为对春秋投降仪式的较为严谨的继承,然有虚化以至仅仅作为表投降的典故词汇的倾向;而虚构叙事中尽管其个体投降之“面缚”、“肉袒”是对方的强加,但胜利者的“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却是春秋投降仪式的逼真再现。  相似文献   

5.
战争是周人的头等大事,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周人在战争之前要举行一系列典礼仪式。有关周代战前礼仪的材料很多,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爬梳,可以考索出周代战前礼仪的种类、特点、功用及其变化,有利于复原周代战前礼仪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6.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武装力量投降,从而使日本成为最后一个“无条件投降”的法西斯国家。但是通过日本投降的过程可以看到,由于美国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利用天皇为其利益服务,日本的投降最终是以军队投降为限定,保留天皇制,实施间接统治为前提的,采取了丢车保帅的策略,为战后天皇制的保留创造了条件,徒有“无条件投降”之形,属于事实上的有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7.
罗斯福出于维持同盟国团结和大规模改造轴心国社会的考虑,制定了"无条件投降"政策,即包括武装力量、政府和民众的全面投降。由于罗斯福的突然去世,美国政府在如何将"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应用于结束对日本战争这一具体个案上出现分歧,形成"无条件投降"与"有条件投降"的争论,焦点在于是否保留天皇制度。传统现实主义派信奉"均势理论",担心"无条件投降"方式会彻底摧毁日本的国力,从而严重削弱战后制约苏联的力量,主张满足日本提出的不损害天皇制的条件。新政理想主义派认为天皇制是战争的策源地,保留这一不合时宜的制度将留下战争隐患,因而持反对意见。杜鲁门的选择是:既不公开承诺保留天皇制,继续执行"无条件投降"政策,又将"无条件投降"解释为日本军队的无条件投降,并以秘密的方式与天皇达成有条件保留天皇制的协定。这是新政理想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政策折中的产物,也是战后美国新政理想主义让位于传统现实主义的一次预演。  相似文献   

8.
面缚的礼仪的文献记载则始于先秦。其主要步骤是:先派人联络谈判,再由君主或主官行面缚之礼,其礼节的关键是要缚手,表示消除抵抗能力;并交出政权,与过去诀别。其伴生礼节也表示屈服投降之意。面缚礼仪至魏晋为鼎盛时期,经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过渡,至宋朝以后日渐从历史的舞台上谈出,对投降仪式多以其他名目称之。  相似文献   

9.
2010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5周年。那场战争是如何结束的?是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三个轴心国的无条件投降而告终。这是历史定案,也是推翻不了的。笔者日前偶见普通高中课标版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却发现日本投降的性质“被模糊”了。该书第三单元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的引文部分,配发了“德国投降仪式”和“日本投降仪式”两幅图片,并引出“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反动统治集团和英美等国家一道推行的反苏政策,促成了这次战争的爆发,并使法国在这次战争中很快遭到失败。1940年6月22日,贝当代表法国政府向希特勒投降。法国投降后,它的军队,被解除武装,它的国土,最初有三分之二后来全部被德军占领,并且要承担全部占领费,听任德寇肆行压榨和掠夺。这时,法国所有资产阶级政党都陷入解体状态而不复存在了。法国的资  相似文献   

11.
自首是我国刑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刑罚量刑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应结合特定情形,探讨自首的认定问题,克服在内容理解和适用方面产生的分歧,充分发挥其打击犯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宋代因袭唐律,在自首制度中适度放宽了自首条件,进一步详细规定了按问自首法,反映了法律功利性逐渐影响自首立法的趋势,北宋神宗朝围绕阿云一案展开的争论以及前后自首制的立法变化就是其中一个缩影。可见,中国古代社会正如与其他国家一样,都经历着从绝对自首走向相对自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律功利性与公正性在矛盾中走向融合,其根本原因在于“法外”,这与当时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是为需而定。  相似文献   

13.
翟巧娥 《海外英语》2012,(7):122-124
怎么译:从"操控"到"投降"’是申连云老师对两种翻译策略的探讨,文中指出"操控"现象是翻译工作中严重存在的问题,译界工作中一直以来所提倡的"忠实"也不过是"操控"的幌子。因此,放弃"操控",对他者"投降"才能使翻译更准确,更能为人类带来福祉。如今,"尊重差异、敬畏文明"日渐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基本伦理道义。与此同时,保持本族语的文化不受外来侵犯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有必要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重新定位,对"操控"和"投降"两者的关系进行重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4.
《老子》和《孙子兵法》都是春秋时期的兵书,反映了春秋时期军事思想的传承和变革。民心是战略之本的原则得到了认可;"全胜"战略受到推崇,并被认为是兵家的最高境界;奇正相生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春秋时期作战方式的重大变化,变诈之兵渐起;主客之道的演变折射出这一时期战争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抵制日货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手段之一.广州人民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不屈服于各种反动势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该运动具有发动早、持续时间长、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互相支持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夏商时期,是一个从原始向文明转化的时代,在原始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上帝神、天地神和祖先神的崇拜,不仅秩序化,而且仪式化。在各种祭祀仪式中进行的歌舞表演,延顺和深化了上古时期出现的戏剧学因子。“动作的摹仿”这一戏剧的本质在内涵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戏剧的娱神功能代替上古歌舞的自娱功能而占据主导地位,并开始出现娱人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7.
在鸦片战争中,琦善的对英交涉被人指为"投降""卖国",加在他身上的三项罪名分别是:一是鸦片战争中,当英国舰队到达天津时,趁机打击禁烟派领袖林则徐,同时驰备撤防,主张投降;二是主持广东中英谈判期间,不事战守,虎门危急之时又拒不增援,致使战事失败,关天培战死;三是私许香港给英国.然而不少的历史研究者,出于爱国热情和道德激愤,在研究历史时往往夹杂着一些道德的批判,从而对历史的论述不尽符合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8.
战后应以和平为惟一目的的芷江受降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和平,而是成为了国民党在和平的烟幕下谋划内战的一个重要步骤。从争夺受降权,到受降的过程,再到受降后内战局面的形成,其内战路线贯串始终。认识芷江受降内战的一面,对更好弘扬其和平的一面,是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春秋左传》中比较完备地保留了春秋时期的大量战争史实。这些翔实的战争记录显示,春秋时期频繁复杂、充满残酷杀戮的战争中却有着一整套与后世迥然不同的战争礼。这些战争礼不仅折射出当时战争不同于后世战争的温情与体恤,而且反映了人们尊王、从礼、敬德、重仁等思想。两千多年前中国战争的原始状况借助于战争礼得以真实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