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家知道,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二是形式意义。学生学习它,不但要了解写的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文字这个载体本身就是学习的对象。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标志。许多专家(例如浙江的钱正权先生、上海的吴忠豪先生)都大声疾呼“不要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这是很有针对性的,是切中阅读教学要“得意得文”时弊的。怎样教才能“意文兼得”?唯一的途径是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做到“意文…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谈到文章的作法时,主张要“多看大作家的作品”,“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不过就初学写作者而言,“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怎样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要想知道“不应该那么写”,就要看“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因为“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他认为“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只是“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  相似文献   

3.
一、课前絮语:“不像话”的事可以写进作文吗?一贯以来,写作文,好像总是要写“好人好事”才行。譬如,《记一个……人》,就仿佛一定要写认真学习的、助人为乐的或者意志坚强的人;《记一件……事》,就一定要写快乐的生日,帮助残疾人,克服困难什么的。当然,通过写这样的文章,让大家都来学习“好人好事”是很有意义的。然而,说实话,我们在写作文时,不知道是因为“好人好事”的“库存量”不够呢,还是没有真正懂得做“好人好事”的意义,反正这方面的“储蓄”不多。于是,不得不胡编乱造一些“好人好事”来写,结果写作时好像在说…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很多学生经常会用到“带”和“戴”这两个字,可是每当下笔时总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写哪个字,然后就胡乱地写上一个应付差事。其实要区分这两个字也不难,关键是要弄清这两个字的古汉语意义和现代汉语意义。  相似文献   

5.
1994年,是甲午海战100周年,冰心先生打春天起就想写文章纪念它。有一次我去看她,一见面她就说:“我要写一部大作品!”说这话的时候,她表情很严肃,绝不是在说笑话,我着实大吃一惊。她这些年,是不写长文章的。她的文章一篇赛着一篇短,差不多都是千字文,最短的才五十几个字。写短文是她近年的一种文学主张。她主张文章要精练,要短小,绝不说废话,没有虚词,要嘎嘣利落脆。这次,居然要有“大作品”,这还了得!冰心先生说她要写甲午海战。现在知道甲午海战实况的人已经很少了,她说她知道得相当多,是她的父亲告诉她的,是她父辈那些海军将领朋友告诉她…  相似文献   

6.
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常为学生作文水平难于提高而大伤脑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从鲁迅先生所说的不仅要使青年知道“应该怎样写”。还要知道“不应该怎样写”得到启示,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干巴巴、抽象、不具体的毛病,分类对照选编了“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怎样写”的范例,发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这一“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吴祖湘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是一篇新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文学评论,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论文,在结构安排、阐述方式上都有独到之处。要教好这篇课文,要求教师认真揣摩教材,理清作者思路,弄清作品都写了些什么,怎么写的,这样,才能准确地教给学生文学鉴赏知识。叶圣陶先生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认真学习语文》)但思路分析不一定都按范文自然段的先后顺序来展开。吴组油·先生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就可以从它表达的特点入手,来理清它思维的轨迹。一、厚积薄发的艺…  相似文献   

8.
彭爱阳 《教师》2008,(10):92-92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开口要“说”,动笔要“写”,这“说”与“写”——不管其内容如何,均离不开语言文字。可见,语文是人们搞好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性工具。对中职生来说,语文学习的意义更为特别:它能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思维、认识等能力服务;同时,它为学生今天的专业课学习和明天的工作打基础。所以,要提高中职生素质,语文教学仍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一、作文讲评中的“读”。即在讲评时要求学生重点读教师的“修改痕迹”及评语。鲁迅先生就曾提倡青年人应到作家手稿中去学习“该这样写”、“不那样写”的道理,而不只学习现成的作品。他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援引惠列赛耶夫的话说:“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说———你看———那,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学生认真阅读经过教师修改的作文也是这样,从中他们可以悟出“不那么写”和“该这样写”的道理。就…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懂得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培养一丝不苟、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2从本文中初步学习一些修改作文的方法。3.学习本课的生率新词,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练习用“受益非浅”、“身临其境”造句。田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联系旧知,解题导人:回顾《爬山虎的脚》一课写的什么事?作者是谁?你知道叶爷爷写的是哪儿的爬山虎吗?(就是叶爷爷自家院墙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引出课题并板书)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相似文献   

11.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向“创造性表述”呢?鲁迅先生的话很具启发,他说:“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已经知道学生作文存在如上问题,便可沿此“逆向”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文的题目,有的以主要人物的话语、姓名为题,有的以时间、地点为题,有的以成语为题,不一而足。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它往往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课文中心。因此,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我问:“从课题就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主要写鲁迅先生。)再问:“同时还能知道什么呢?”(鲁迅是我的伯父。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指出这些问题,就确定了思考的范围。接着进一步问:“以前我们学过《刘胡兰》,那是通过一件事情来表现刘胡兰忠  相似文献   

13.
有的同学一听说写创新作文,就认为只要有“奇思妙想”就行了。其实,要写好创新作文何止是得解决“想得奇妙”这一个问题呢?它同样离不开知识。要知道,在知  相似文献   

14.
张小明在语文作业本上写了这样两句话:我不管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埋头一口气写起来。不管怎么困难?我们也不怕。老师看了,用红笔在两个“?”的旁边画了两个“?”。为什在“什么”、“怎么”这两个疑问词后面用问号还会错呢?张小想来想去,老是想不通,于是跑去问老师。老师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指着鲁迅先生写的《故乡》里的句话叫张小明看: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一会儿,老师说:“鲁迅先生写的这两句话,虽然用了疑词,但都没有…  相似文献   

15.
“作文没什么可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张志公先生说:“‘作文太难,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写’这是很多中学生常常说的话。”学生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写呢?笔者以为有如下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学习,不仅要读懂作品中“写的是什么”,还应思考作品“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懂作品中“写的是什么”,是对作品的理解,是读者贴近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书”阶段,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能够把握。但这一阶段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我们还应思考作品“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相似文献   

17.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教案,下面谈谈我对《狐狸和乌鸦》这课的板书设计。课文导入,板书课题时,我有意将狐狸写在左下方,乌鸦写在右上方,一改通常板书课题形式,为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疑惑,立即有人发问:“老师,为什么将狐狸写在左下方,而把乌鸦写在右上方呢?”我正要回答,有学生说:“我知道,因为狐狸在地面上,而乌鸦是停在树上的。”于是,我便在狐狸和乌鸦之间加上一个“和”字,说述:“狐狸和乌鸦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知道了。”这样的导入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8.
实现自主课堂的根本,在于教师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变“教授教材”为“用教材教”,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习得必要的学习方法,逐步实现自主阅读。让教材成为最佳范例 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实际就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相似文献   

19.
中学設外語有很长的历史。数十年中曾經出現过很有远見、很严謹、有学識、有經驗的外語教师。如鄒韜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前輩,在当时虽只是凤毛麟角,却真正代表外語教学傅統的正确的一面。 韜奋先生很重視中学阶段的外語学习。认为“中学阶段一定要打好外語基础,要有严格訓练”。他提出:学习英語要学好“說、看、写”,教英語要教好“說、看、写”。三者并重,不可分割。这話看来很平淡,但在当时却具有深刻意义。这不仅因为学习一国語文“看”的能力和“說”有密切联系,“写”又和“看”有密切联系,三者必須結合,而且这一提法是針对当时外語教学中殖民地倾向,反对外語教学,为帝国主义,买办阶級服务的实用主义观点的。这已接触到中学外語学习目的問題。虽然那时誰也不能象馬克思那样明确提出“外国語是生活斗爭的一种武器,”他們  相似文献   

20.
记忆糖果     
上课了,老师来了,“今天我们学习想象作文。”说着,老师便在黑板上写着。“哎,又是作文,烦死了。”我正觉得没劲,忽然发现同桌戴冬冬正从抽屉里拿出一块糖,偷偷地吃着。我小声地对他说:“戴冬冬,给我吃点吧!别小气啊!”“不给!”“好啊你,不给,不给我就告诉老师!”我威胁他说。“别别别!给你就是了!”他接着说,“你可知道这是什么糖果吗?”“不知道。”“这是记忆糖果,你看这上面写着‘记忆糖果,语文数学第九册’,只要你吃了它,书上的知识就都记住了!”我笑了一声:“你吹牛,天下哪有这种糖啊!”于是我拿着书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