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旨,看似通顺,实质上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2.
陈情表(李密)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高中语文第三册2000年版注:“终鲜:终于没有。鲜,本指少,这里是‘无’的意思。”此解“终”为“终于”,不当。宜作“既,又”讲。王引之《经传释词》:“家大人曰:‘终,词之‘既’也,僖二十四年《左传注》曰:‘终,犹‘已’也,已止之已曰终,因而已然之已亦曰终,故曰词之既也。”这里,王念孙谓“终”相当于虚词“既”,并谓此义由《左传》杜预注的“终,犹‘已’”引申而来。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德无极,妇怨无终”,注“妇女之志,近之则不知止足,远之则忿怨无已”,知王念孙由动词“终已”引申为虚词“既已”。但王念孙  相似文献   

3.
<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出亡,“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其中“块”字,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没有正面注出,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徐中舒先生编《左传选》及新版《辞源》均释为“土块”。近年来有人对这一注释提出了异议,例如刘法绥先生就认为,把这个“块”字解释为“土块”,“实在是与一般情理相悖”,“块”义通于“蒉”、“‘块’与‘蒉’均为盛土的草编筐子”;重耳饿了,向田间劳作的人讨食,“田间劳作的人,把食物放在盛土器  相似文献   

4.
<正> 《左传·僖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句晋杜预注:“辅,颊辅;车,牙车。”清余诚批:“颊辅、牙车,乃就口齿说”,“辅车唇齿本自一类”。(《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一九八六年武汉古籍书店影印本)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辅,面颊。车,牙床骨。”一九八五年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辅,面颊骨;车,牙床骨。”同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守谦《左传选译注》:“辅,面颊,即腮帮;车,牙床骨。”一九八六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译注本(阙勋吾等同志译注):“辅:颊骨。车:牙床。”等等。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课本对“参”的解释是:“参,验、检查。”这一注释值得商榷。《辞源》:“参(san),通‘三’。《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  相似文献   

6.
释“贰”     
《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贰堪。’……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一连用了三个“贰”字。对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第10页注[13]、[15]、[21]分别解释为:“贰,两属,属二主。贰于己,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贰,指前两属的地方。原先该是两属,现在段则正式收为自己所宥。”释“贰”为“两属”,“属二主”,这是采用晋人杜预的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既而人权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杜注:“贰,两属。”又“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杜注:“前两属者,今皆取以为己邑。”)。 对于《古代汉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这一注释,我有如下三点看法:(一)《教材》这样注是有旧注为据的;(二)《教材》的注释又是错误的;(三)《教材》释三个“贰”为一义亦是不妥当的。下而说说自己的意见: 关于第一点,《教材》编写《凡例》五去:“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某中有跟一般解释不一样的。则注明‘依某人说’。但不兼采众说,以免增加学生负担。特别是  相似文献   

7.
《殽之战》中记先轸骂朝一段有“不顾而唾”一语,对此解释各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为“不顾襄公在面前而向地吐唾”;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续编)》也译作“气得不管当着国君的面吐了大口唾沫”;林汉达的《东周列国故事新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有这么一首歌:“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歌中的“泝流光”,中华书局一九八○年版的《古文观止》注曰:“逆水而上日泝”(第50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曰:“泝:同溯,逆水而上”(下册第47页);较早的上海春明书店印行的储苏民译注的《古文观止》袖珍本,这样注:“泝,音诉,是逆水上行”(卷十一,宋文部分第142页);上海国学研究社印行的曹国锋译注的《古文观止》亦如中华书店一九八○年版所注。单从为“泝”字作注来说,应该说这些注释都是不错的,问题在于,他们都没有注出此字在本文中应如何理解,以至多年来,无论是我所知道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是白话译注,把“泝流光”都译作“逆流而上”。如臧克家同志译作“波影俱动  相似文献   

9.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是人们所熟悉的一个人物,“曾参杀人”也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个典故,然曾参之“参”的读音是 shēn 还是 cān?曾参之“参”,绝大多数人读 shēn,多数出版物也都注音 shēn,如:《汉语大词典》(见第五卷“曾参(shēn)杀人”);《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12,杨伯峻译注,见该书“学而篇第一”1.4注释)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句子,其中的“故”,有的注本释为“所以”。(江夏主编《文言文译注评释》)《语文月刊》1996年10期《(论语·季氏>篇“故”字试解》一文,认为此“故”不能释为“所以”,应训为“则”。  相似文献   

11.
高中第五册柳宗元词《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课本无注。《中学文言文译注解析》第四册的解释是:“深秋的知了叫得凄凉而又悲切”。徐荣街和朱宏恢编著的《唐宋词选译》的解释也是“深  相似文献   

12.
《郑伯克段于鄢》赏析黄岳洲《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第一篇。是周正逵先生主编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的古代散文鉴赏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是为了说明《春秋》中“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话而写的解释词。所谓“传”就是解释,“左传”就是左丘明的解释。《左传》...  相似文献   

13.
<正> “画虎不成反类狗”一般均解释为“画虎不成,反倒象狗”(《中国成语大词曲》52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该词条的引文为“汉·班固《东汉观记·马援传》:‘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狗与虎,外貌、形体相差甚远,画虎不成,怎么也不会象狗。《尔雅·释畜》:“未成豪,狗。”注:“狗子未生乾毛者”。《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曰:“照释兽云:‘未成豪,狗’。与马2岁曰驹、熊虎之子曰豿同义,皆谓稚也”。《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的‘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疏:“熊虎之类,其子名狗”。《玉篇》:“豿,熊虎之子也”。《尔雅·释畜》:  相似文献   

14.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5,(10):31-31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一中有这样一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元.即今之倮然在墓也、”对句中的“僳然”一词.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释为“聚集的样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释为“相并相集貌”,阴法鲁主编的《古观止译注》释为“堆积的样子”?结合全来看,笔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够贴切.  相似文献   

15.
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注例》中倡言“释《春秋》必以周礼明之”,使其《左传》学回到了汉代《左传》学的起点,对内找到了贾、服等汉儒旧注的源头,对外与汉代和清代的《公羊》学在经义和治经方法等方面划清了界限。在此基础上,刘文淇进一步清理了杜预《左传》注的凡例错误,其后世子孙对周礼的内涵又加阐论,并将其《疏证》的凡例拓展为三大研究领域,建构起刘氏《左传》学的经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语·公冶长》中有“子路言志”的一段话: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把这段话中的“共”注为“动词。共同享用”,把“敝之而无憾”解作“把它用坏了也不怨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释“衣轻裘”为“穿轻暖的皮衣”,释“敝之而无憾”为“用破了也不悔恨”。在上海书业公所印行的《新注四书白话解说·<论语>白话解说》中,山东厉城童子江希张把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中“法”字出现二十一处。笔者比对十家注本、朱军释义本、吴九龙校释本、李零译注本,发现释“法”分歧颇多。本文辨析与“法”相关的三组近义词,结合《孙子兵法》具体语境,对“法”再作训释。  相似文献   

18.
“族大宠多”语出《左传》襄公三十年,本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子产对其执政前郑国国内形势的经典概括。其中的“宠”,虽然历代罕有专门注释,但是长期以来,学者是将“宠”理解为“宠幸”的。比如,宋代林尧叟释“族大宠多”为“族盛大而恃宠者多”(《左传杜林合注》卷三十三),今人沈玉成先生亦译之为:“家族庞大而受宠的人众多(《左传译文》第366页,中华书局1981年)。其实,这样的解释有悖史实。众所周知,子产执政前的郑国可谓君弱臣强之典型。至晚在郑穆公去世之后,郑君大权旁落,而源自郑穆公的几大家族,其中主要是“七穆”,控制了郑国的政权,…  相似文献   

19.
程莹 《学语文》2005,(2):46-4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文言文收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一文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文中“毋吾以也”一句 ,历代注家解释相当分歧 ,归纳起来 ,大致有两种倾向 :第一种 ,释句义为 :“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不敢说话了。”这一解释可以汉孔安国、宋邢、朱熹为代表。孔安国注说 :“言我问女 ,女无以我长故难付。”邢疏说 :“言女等侍吾 ,以吾年长於女 ,谦而少言。”“今我问女 ,女等毋以吾长而惮难其对也。”朱熹《论语集注》…  相似文献   

20.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断句目前有三种情形:一是在“辙”下用逗号隔开:“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春秋左传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都是这样标点的。二是在“下”和“辙”下点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见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三是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在“下”、“辙”、“登”下点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三种不同的标点,反映了对这句话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是将“下视”理解为偏正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