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自然第八册《毛细现象》一课 ,用几根内孔粗细不同的玻璃管 ,将它们的一端浸入水中 ,观察毛细现象。由于农村小学器材缺少 ,一般只有两种内孔粗细差距不大的玻璃管 ,因此我改用两块玻璃片做实验 ,实验效果很好。具体做法如下 :1 制作材料  两块约 2 0cm长的长刀形透明玻璃片 ,一个曲别针 ,一对橡皮筋。2 操作方法  将两块玻璃片合拢用一对橡皮筋套住 ,并用曲别针将一侧的两块玻璃片隔开 ,然后将它的一端浸在水中。便可以看见水沿着孔隙逐渐上升。而且看到靠近曲别针一侧孔隙大 ,水上升很低 ;靠近并拢一侧孔隙小 ,水上升得高。3…  相似文献   

2.
陈加军 《成才之路》2011,(17):78-78
接触过有机化学的人都认识冷凝管,基本上也操作过冷凝管。冷凝管是一种做工相当精细的化学专用仪器,具有很高的实验价值。一、自制"冷凝管"的结构自制"冷凝管"由内管穿越外管,置于外管的内部,并用两个各带两孔的橡胶塞紧紧连接而构成,内管分别穿过两个橡胶塞的两孔,外管套住两个橡胶塞,内管略长于外管,内管下端用橡胶管连接于弯玻璃导管代替牛角接管。  相似文献   

3.
王贺湛 《科学课》2008,(8):53-53
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我为学生讲《毛细现象》一课。因路途较远,携带玻璃材料不方便,于是,我便把实验材料中的玻璃管换成了塑料吸管。新课伊始,经过一番充满激情的开场白过后,学生们开始了实验探究活动。当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水在粗细不同的三只塑料管中,  相似文献   

4.
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我为学生讲《毛细现象》一课。因路途较远,携带玻璃材料不方便,于是,我便把实验材料中的玻璃管换成了塑料吸管。新课伊始,经过一番充满激情的开场白过后,学生们开始了实验探究活动。当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水在粗细不同的三只塑料管中,上升高度差不多。”  相似文献   

5.
陈广 《成才之路》2011,(17):78-79
接触过有机化学的人都认识冷凝管,基本上也操作过冷凝管。冷凝管是一种做工相当精细的化学专用仪器,具有很高的实验价值。一、自制"冷凝管"的结构自制"冷凝管"由内管穿越外管,置于外管的内部,并用两个各带两孔的橡胶塞紧紧连接而构成,内管分别穿过两个橡胶塞的两孔,外管套住两个橡胶塞,内管略长于外管,内管下端用橡胶管连接于弯玻璃导管代替牛角接管。  相似文献   

6.
《毛细现象》这一课是小学实验课本4年级下学期第10课的内容。所谓毛细现象是含有细微缝隙的物体与液体接触时,在浸润情况下,液体沿缝隙上升或渗入的现象。是由于物质分子间作用力的结果。课本中一般采用各种玻璃管作毛细实验,但是由于玻璃管缝隙过大,此实验不易成功,毛细现象不很明显,而且许多学校仪器配备上也无玻璃毛细管,所以此实验方法不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演示毛细现象的方法,此实验效果明显,材料简单易找,并且在学校易于操作实验。 具体操作方法是:选取三根粗细,长短相同的玻璃管(或塑料针管去头),在玻璃管的一端放入一小团棉花,可防止管内物品漏出;在玻璃管的另一端分别放入粗砂、细砂、和小石子,(用白砂子效果更明显)。把三个玻璃管同时放入装有染成红色的液体酒精的盘中(或水槽中),学生做时可用红墨水代替酒精,从玻璃管透明外壁即可看  相似文献   

7.
表面张力是液体的重要性质,由表面张力引起的各种表面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很常见。毛细现象、浸润现象是小学科学知识中的难点内容。很多小学生对表面张力及表面现象认识模糊,误以为表面张力是扩张表面的力,不知道液体在毛细管中下降也是毛细现象。表面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感知表面张力的存在并理解表面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毛细现象>是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的一节选学内容.本节安排了3个毛细现象的验证性实验.其中的实验2内容为:找一些粗细不同的吸管,将它们的一端浸入水中,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教材的附图提示了该实验的现象:不同吸管中红色的水均上升,较细的吸管中水上升最高.较粗的吸管中水上升较少.但是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与此相反的实验现象,即吸管中的水并没有上升而是下降了.管内的液面低于管外的液面,较细的吸管下降最多,较粗的吸管下降较少或基本相平.如何解释这一异常现象?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9.
《科学课》2009,(4):52-53
由学生的发现想到的 迟旭华 在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我为乡下孩子讲了《毛细现象》一课。因为路途较远,携带不便,我便把实验器材中的玻璃管换成了塑料吸管。课前一番精彩的开场白过后,学生开始实验探究。当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了:水在粗细不同的三个塑料吸管中上升高度差不多,几乎一样高。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教学》2009,(4):52-53
由学生的发现想到的 迟旭华 在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我为乡下孩子讲了《毛细现象》一课。因为路途较远,携带不便,我便把实验器材中的玻璃管换成了塑料吸管。课前一番精彩的开场白过后,学生开始实验探究。当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了:水在粗细不同的三个塑料吸管中上升高度差不多,几乎一样高。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下面介绍的毛细现象的实验装置,能帮助学生研究润浸液体上升的高度与毛细管内径成反比的关系。一、装置构造用两块大小约20×20cm~2的普通透明玻璃abb'a'、acc'a'。再用很狭窄的透明玻璃条bb'c'c做成如图所示的劈形装置,保持∠bac很小,再用一根橡皮筋沿水平方向让acc'a'、abb'a'、cbb'c'三块玻璃按图1放置并固定。二、演示实验: 在水槽或饭盒盖内倒入适量自来水并注入数滴红墨水把水染红,将劈形玻璃装置按图1放置,学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在劈形内的水面是双曲线。  相似文献   

12.
如附图所示,取两个塑料管汽水瓶,用一个玻璃三通管把两个管颈连接起来。在两个瓶底分别钻个孔,把两根直径约10毫米的玻璃管插入孔中。再分别在两瓶侧部钻个孔,插上内径较小的玻璃管。各连接处用环氧树酯粘合好。  相似文献   

13.
吴如春 《小学自然教学》2009,(6):M0002-M0002
前不久,我上《毛细现象》一课。学生在用不同粗细的细玻璃管和塑料管进行实验时,发现了结果相反的实验现象:把不同粗细的细玻璃管放入红色水中,水面上升,并且玻璃管越细,液面越高;而把不同粗细的细塑料管放入红色水中,水面下降,并且塑料管越细,液面越低。这下子教室里可乱了套!你跑到这个桌子上看,他跑到那个桌子瞧,有的甚至叫了起来。我平静地站在那里,待教室里安静下来,大家把目光集中投向我时,说:“请大家把实验的情况汇报一下。”  相似文献   

14.
吴如春 《科学课》2009,(6):M0002-M0002
前不久,我上《毛细现象》一课。学生在用不同粗细的细玻璃管和塑料管进行实验时,发现了结果相反的实验现象:把不同粗细的细玻璃管放入红色水中,水面上升,并且玻璃管越细,液面越高;而把不同粗细的细塑料管放入红色水中,水面下降,并且塑料管越细,液面越低。这下子教室里可乱了套!你跑到这个桌子上看,他跑到那个桌子瞧,有的甚至叫了起来。我平静地站在那里,待教室里安静下来,大家把目光集中投向我时,说:“请大家把实验的情况汇报一下。”  相似文献   

15.
娄善平 《化学教学》2001,(6):37-37,48
玻璃管(直径6-10mm,长100mm)、酒精灯、火柴、试管夹、洗耳球、小刀、镊子、滤纸、钠、玻璃捧。2实验方法1.用小刀切取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擦干其表面的煤油,且除去氧化膜;手持玻璃管,将玻璃管孔扣压到钠块上,稍微向下用力,使钠块进入玻璃  相似文献   

16.
毛细现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理现象。为了说明这一现象,有一个实验提供几根直径在2毫米以下粗细不同的玻璃管,将其下端浸没在水中,会发现水能沿着玻璃管内壁上升,而且越细的玻璃管,水上升的越高,说明发生毛细现象的材料,孔隙越小,水上升的越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与教材配套的学具却是粗细不同的塑料管。我们知道塑料管与水是不浸润的,即使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事先将塑料管用洗涤剂清洗,甚至把实验中小水槽的水中也加入洗涤剂,实验的成功率也很低,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事实上,像这么细的玻璃管确实不容易找,就算能找到,由于细玻璃管易碎,不便于保存…  相似文献   

17.
宗桂红 《物理教师》2010,31(11):29-29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需要做气体对外做功的实验,用来说明气体做外做功时,内能减小,温度会降低的道理.传统实验装置(如图1)是在一个大口的厚玻璃瓶内装有少量的水,用带有玻璃管的塞子将瓶口塞紧,然后用软管连接好打气简和玻璃管,  相似文献   

18.
《毛细现象》是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的一节选学内容。本节安排了3个毛细现象的验证性实验。其中的实验2内容为:找一些粗细不同的吸管,将它们的一端浸入水中,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教材的附图提示了该实验的现象:不同吸管中红色的水均上升,较细的吸管中水上升最高。较粗的吸管中水上升较少。但是实践中,我们常发现与此相反的实验现象,即吸管中的水并没有上升而是下降了。管内的液面低于管外的液面,较细的吸管下降最多,较粗的吸管下降较少或基本相平。如何解释这一异常现象?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一、为什么吸管中的水不上…  相似文献   

19.
找一个断了灯丝的旧灯泡,用小刀细心地挖掉封在灯口上的锡块(或者用电烙铁把锡块熔化以后再去掉).这样在黑色的绝缘玻璃上就会露出两个圆洞.用一个铁钉慢慢把孔扩大.然后,将一把小铁锥伸进去,轻轻地敲碎抽气管,并设法把内部的灯丝架拿出来.再把灯泡洗净,它就变成一个像烧瓶一样的容器了.这个自制的烧瓶很有用,它不仅能用来做些光学实验,还能用来做一些热学实验.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初中物理第一册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和改进了一些物理演示实验,现做部分介绍,以求同行斧正。   1.讲述《浮力》一节时,把教科书 141页浮沉条件的分析推理图 12— 3,设计成一个实验,进行演示。对图中被分析的对象,用外形与图示相似的乒乓球充当。在乒乓球上,用注射器针头扎两个孔距在两毫米左右的小孔,然后备用。现按教科书上图中的顺序陈述于下:   甲、演示浮力小于物重,物体下沉。   将备用的乒乓球放入水槽,用注射器通过带软管针头向乒乓球内注水。置乒乓球所扎孔口朝上,保证注水时,球内气体从另一孔顺利排出,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