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鉴赏》2006,(7):74-74
盲女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无法用眼睛观看这多彩的世界,于是,她选择用心灵来编织并感受世界的多彩。  相似文献   

2.
核桃哨     
哥撂下一麻袋核桃就走了。哥叫麻山。 麻山背对着她说:“哥瞅你活得腻烦,这袋核桃该够你磨蹭一辈子吧!”盲女的眼泪就刷地流了出来。盲女14岁。  相似文献   

3.
核桃哨     
哥撂下一麻袋核桃就走了。哥叫麻山。麻山背对着她说:“哥瞅你活得腻烦,这袋核桃该够你磨蹭一辈子吧!”盲女的眼泪就刷地流了出来。盲女14岁。她握着核桃,呆呆的,木木的,恍如化石。她拿起身边的钻子,捏着核桃钻起来。她知道,哥把她的命运交给了核桃。钻好,她放在嘴边轻轻吹了一下。“嘀——哩——”核桃发出滞涩的脆音,略带点不安,又略带点惊慌地消失了。她惊喜得像一头小鹿在胸口欢蹦乱跳地撞。盲女就天天坐在院前钻呀,掏呀,刻呀。风儿掠过树林,她悄悄支棱起耳朵;河水流过卵石,她陶醉般地朝那个方向凝望着。她看不见夕阳,看不见青青的翠竹,…  相似文献   

4.
《人与猴》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式小说。读第一遍时也许只觉得挺好笑,可几乎就在同时,脸上的笑便被深深的思考取代了,随后便急切地再读一遍,恨不得将眼前这些字句挨个儿把玩琢磨,直到有所领悟才长舒一口气。文中的“人”以为自己聪明,以为“猴”是供己取乐的;而“猴”照样以为自己聪明,以为“人”上当了。的确,若完全站在各自的角度观察、思考,他们都应当自豪——“人”之所以抛花生,目的是看“猴”如何以嘴接以爪剥食;“猴”上蹿下跳,意在赚取花生吃,得到了,便以为赚了,耍了可怜的“人”。其实,人在耍猴的同时,猴也耍了人;二者一律地自以…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鉴赏》2006,(7):76-77
《人与猴》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式小说。读第一遍时也许只觉得挺好笑,可几乎就在同时.脸上的笑便被深深的思考取代了,随后便急切地再读一遍,恨不得将眼前这些字句挨个儿把玩琢磨,直到有所领悟才长舒一口气。文中的“人”以为自己聪明,以为“猴”是供己取乐的;而“猴”照样以为自己聪明,以为“人”上当了。的确,若完全站在各自的角度观察、思考,他们都应当自豪——“人”之所以抛花生,目的是看“猴”如何以嘴接以爪剥食;“猴”上蹿下跳,意在赚取花生吃,得到了,便以为赚了,耍了可怜的“人”。  相似文献   

6.
7.
孩童时的梦想,50年后竟成了现实,而且他还是一个有残疾的孩子。是造物主特意的安排吗?不是。是天地间自然的巧合吗?也不是。这是他在人生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奋斗的成果;是他从不放弃对梦想的定位与追求,矢志不渝获取的结晶。阅读本文,你会汲取鼓舞的力量,也梦想一次,让梦想成真,如何?  相似文献   

8.
【总体阅读思考】“拿来”与“送来”是两个意义相反的概念,作者在文题中把他们并列起来,意在突出表明,本文着重在于分辨二者的区别,并在分辨的基础上,倡导根据需要而有选择地“拿来”,反对“送来”和盲目乱拿。学习本文时,应参照本文题目给我们的昭示,弄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对“拿来”和“送来”的内涵,作者是怎样界定的?这样界定对确定  相似文献   

9.
一、总体阅读思考一、从文题看,你能知道这篇文章的文眼吗?副标题有什么作用? 二、作者“有感”的“感”主要指什么?他发了哪些“感”! 三、历史是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该得到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炉火》是一篇文质兼美,文采飞扬的散文,是著名作家臧克家先生的一篇意在言外,情凝其中的优秀作品。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就像和好友促膝谈心一样,娓娓道来,诉说着他对“炉火”的那份深情。  相似文献   

11.
[总体阅读思考] 一、本文主要是针对哪种错误倾向而写的?文中阐明了哪些主要观点? 二、根据议论文一般的结构方式,想想本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应如何划分? 三、文章是怎样引出中心论点的?开头三段关于科学和文学的分科、分界的论述,体现了些什么观点?由此引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四、提出中心论点后,紧接着引用鲁迅给颜黎民的信,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五、本文是从何入手,从什么角度展开对“重理轻文”不良倾向的分析论述的? 六、作者批驳了哪些造成偏科和忽视语文学习的错误认识和偏见? 七、三位老科学家的事例为什么会令人信服? 八、简要说明文中分析论述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阅读入门指津] 一、弄清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具体针对性。议论说理性文章总是有感而发的,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本文就是为纠正学生中存在的偏科现  相似文献   

12.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一篇科技论文,说明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的综台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有了重复与变化,才能构成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产生美好的艺术效果。虽然本文有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其实是不必深究的,当然也可请这方面的专家指导)给学生的阅读带来困难,但文章表现出的如下特点,足以感动学生,成为他们借鉴的典范。 一、观点突出鲜明 本文第1段明确指出重复与变化在有"持续  相似文献   

13.
【总体阅读思考】这则短文内容文字比较浅易,没有生僻字眼和特殊句型,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完全可以读懂。鉴于此,学生自读这篇课文,可采取以下步骤。 1、对照注释,默读课文两遍,能口头翻译这则故事,并基本掌握故事情节。 2、思考并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总体阅读思考】一、从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角度来考虑,本文首先以古人语录引出论题,然后分三个方面来论证,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这样写来有什么好处?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归纳出中心论点来的? 二、作为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在治学上作者具有认真、求实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学风,表现在  相似文献   

15.
《花街》篇幅短小、精悍,构思新颖、独特且耐人寻味,不愧是千字散文的精品。首先,文章的取题甚巧,意境亦美。花街在哪里,在你的想像中也许是一处百花争艳的街市吧。不,它只是一条路,一条用多种碎石残瓦铺设成花鸟图案的园中小径;它蜿蜒在名闻遐迩的苏州园林之中,补充和衬托着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使江南园林艺术体系臻于完美的境地。花街之美,在于设计者用碎石铺地所迸发出来的人文与美学的价值。请看:花街左曲右旋,蜿蜒在苏州园林中,引你渐入佳境;花街在脚下默默地执着地延伸,穿越幽篁茂林,绕过假山池沼,贯通亭台楼阁,引你步入美妙世界,去领…  相似文献   

16.
《观沧海》与《石壕吏》,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作者不同,体裁有别,致使格调迥然相异。因此,教学时,可采取比较对照法,针对学生还没有较多地接触古典诗词的实际,先由直观印象导入课文,然后循序渐进地、由浅入深地,从抒情诗、叙事诗各自的体裁特点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即写作特点的分析对照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识,掌握要点,训练技能,提高本领。  相似文献   

17.
旁若无人,绽放自己的美丽与清香。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首感物抒怀诗。感物抒怀的“物”就是诗题所标明的“青纱帐”与“甘蔗林”。这两种“物”是如何协调在一首诗中?诗人是如何通过两种“物”抒怀的?在讲法上宜从诗题入手,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循着诗人的感情脉络理解全诗。在具体步骤上可以依次提出三个相联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思路与诗人的思路取得一致、感情产生共鸣。第一个问题:连接“青纱帐”与“甘蔗林”这两个互不相属的“物”的纽带是什么?在诗中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指导学生重点理解第一节。诗人看见甘蔗林,“想起青纱帐”,青纱帐“令人神往”,甘蔗林“翻动”“衷肠”。从“想”、“神往”、“衷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9月20日,余华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坦言:“它是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我一直说它是我的‘幸运之书’……很多读者是读了这本书之后,又去读了我的其他作品,才开始慢慢了解我。”时隔24年,余华再次谈及《活着》时,依然难掩内心的喜悦。据不完全统计,《活着》问世后多次再版,迄今发行逾2000万册,且获好评无数,  相似文献   

20.
悄悄地,像一阵风,走进我童年的梦里,走进我五彩的生活。更像一位热情的老朋友,时时处处陪伴着我。为了得到你,我拿出几星期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乡为了和你聊天,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将要告别小学,可我的书包里仍然装着你—《小学生导读》我亲爱的伙伴!我不惜放弃动画世界中的伙伴。黔长大一些了,便觉得你像一首动人的缪鲡遭{无论你是一阵轻风也好,一首歌也好,一位老朋友也好,都给我留下一串七色的回忆! (指导老师:赵春红)梦厂口卜怀念——致《小学生导读》@王洪$山东省临清市新华联校丹青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