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央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学校多年的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实现“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个目标。我校的做法是: 一、提高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完成“四化”建设的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符合我  相似文献   

2.
化学高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江西省上饶市一中彭宏亮李鹏总理在第九届人代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但就笔者所知,几乎在全国高中的教育中,课越上...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政府开始了教育体制改革。在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浪潮下.为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出台。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和要求下.我们教师要改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和提升的旧模式,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核心。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究竟应该怎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改革教育观念、教学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特色”人才,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客观而又现实的问题。本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大力组织和推动学生课外活动、教育教学改革及教学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改革等方面分析了本科生培养的“特色”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考内容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而“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21世纪中国教育的指导思想是要突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提高素质。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与此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体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严重“营养”不良,已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消除应试教育,实施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等七个方面。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各级各类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不少成绩。同时我们也十分遗憾地看到…  相似文献   

7.
周昌林 《文教资料》2006,(29):176-178
教育改革的焦点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多次指出的:“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寻找出路:转变教育观念,创建新的教育模式,改革教  相似文献   

8.
俞峤宁 《甘肃教育》2008,(17):25-25
体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牢牢抓住体育课程改革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个学习领域,为造就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从教育学的角度对“适应”、“适应性”、“素质教育适应性”等概念做了界定,认为高师素质教育的适应是主动的,有超前和引导意义的适应,高师素质教育要适应培养对象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要适应中小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明进步的需要,章对目前高师教育“不适应”的四个方面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增强高师素质教育适应性的具体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学的角度对“适应”、“适应性”、“素质教育适应性”等概念做了界定,认为高师素质教育的适应是主动的,有超前和引导意义的适应。高师素质教育要适应培养对象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要适应中小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文章对目前高师教育“不适应”的四个方面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增强高师素质教育适应性的具体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教学离不开教研,只有抓好教研,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科学的保证。教研工作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需要。我们要主做了如下工作: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由“升学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根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作为培养较高规格人才的高校,如何适应这种竞争需要愈来愈为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的党和政府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相似文献   

13.
“双减”聚焦新时代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和要求,努力适应国际人才竞争、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素质教育体系。“双减”是一项系统改革,涉及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政府等教育系统内部与教育系统外部相关主体和要素的价值需求、利益关联等。“双减”改革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家长的教育短视焦虑、教师的减负提质实效、学校的教育服务供给、社会的教育改革期望、政府的监管推进机制等客观存在实践困点,彰显出“双减”的艰巨性、必要性和长期性。深化“双减”改革应进一步统一认识,增强“双减”内动力;深化系统改革,营造“双减”大环境;强化家庭教育,凝聚家校协同合力;健全配套机制,保障学生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需要有多方面的配套工作,但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  相似文献   

15.
塑造跨世纪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应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通才教育” ,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是改革“两课”教学内容和方法 ,增强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三是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引导 ,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指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然而,我们看了张正江先生撰写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教育发展三阶段》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后.  相似文献   

17.
入世后 ,高等师范教育面临两大挑战 :其一 ,是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入 ,境外教育产业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引进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和适应频变的社会环境能力的挑战 ;其二 ,是2001年6月 ,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对师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挑战。为迎接这两大挑战 ,高师教育必须审时度势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适应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培养适应创新教育的基础教育师资。一、深化“两课”改革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有创…  相似文献   

18.
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担,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化,必须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而农村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而当前农村中学教师的素质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还不是很适应,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到,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教育内部机制的脱胎换骨,而且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当务之急是实现教育观念上的转变,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构建良好的系统工程。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方向是人才培养的前提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各种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确立市场经济就意味着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以改革教育观念为先导,我们应明  相似文献   

20.
浅谈农村中学素质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发展教育事业,深化素质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当前农村中学教师的素质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还很不适应,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