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佴启龙 《初中生世界(初三物理版)》2006,(29)
[误区一]不同类事物进行比较1.他的钢笔比我的便宜。[误]His pen is cheaper than I.[正]His pen is cheaper than mine.[析]在比较级的句子中,相比较的双方必须是同类事物(该例中mine=my pen)否则会造成歧义。2.北京的冬天比上海冷。[误]The weather in Beijing is colder tha 相似文献
3.
翟锦程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4)
比较逻辑是逻辑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提出比较逻辑的基本涵义,将其研究范围限定为世界古代三大逻辑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形式逻辑、印度的因明学和中国的墨辩学之间的比较,并从世界逻辑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考察了比较逻辑研究的历史基础及其类型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7,(8)
<正>在简易逻辑这一节里,主要讲解了三个基本联结词:"或"、"且"、"非";三种形式的复合命题:"非p"、"p或q"、"p且q".这部分知识对高一新生来说较为抽象,在 相似文献
5.
6.
误区一:同范围内比较,把自身包括在内。1.误:Wei Fang is taller than any girl in her class. 正:Wei Fang is taller than any other girl in her class. 相似文献
7.
高中新教材中增加了命题及其关系一节,由于是新增内容,故在教学中师生都处于努力探索之中,本文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就几个常见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数学、逻辑、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和生物学七大基础学科,是全人类共同的科学基本知识。渊源于西方的逻辑是全人类共同的思维工具,是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正确方法。中国古代逻辑是百家争鸣辩论和朴素科学认识的思维工具,元典是《墨经》、《荀子.正名》和《公孙龙子.名实论》。《小取》定义的推式论证(归谬法),是中国古代思想家逻辑敏锐性的典型例证。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最大困难,是古文献解读和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科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借鉴希尔伯特元数学纲领和塔尔斯基语言层次论的观点,当今中国古代逻辑研究是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元(后设)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与邻近相关学科的研究,必然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借鉴彼此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当今用发达完善的西方逻辑方法和现代语言来从事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促进中国古代逻辑的现代转型,中西逻辑兼容,使中国古代逻辑转换为现代人易于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形态,可继续发挥中国古代逻辑为现代人类服务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谈谈词项逻辑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俊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11-14
“一个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概念”是构成三段论的条件,不是三段论规则。对当关系中的真假不定不能看作是一简单命题用于假言三段论。词项逻辑中涉及预设的地方仅为有限量换位推理,两个全称前提推出特称结论的三段论推理及反对关系推理和下反对关系推理所需预设均为:主项存在。从操作层面上看周延规则不是普遍适用的;从深层次来看,如考虑到预设,那么周延规则是普遍适用的。 相似文献
10.
此文是在韦先生一封复信的底稿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原信底稿未注明时间,估计在1964年左右。当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函请韦老解答几个关于逻辑史方面的问题,要求“不吝赐教”,“提供指导性意见”。韦先生复信中针对所提问题,十分认真地作了答复。这封复信对研究逻辑史确具有指导性意义,特别是其中提供的许多文献资料,在30年后的今天的国内学术界,仍然是罕见的,有的甚至仍是空白。我们未找到正式的复信,只得把底稿和一份不完整的草纲,连同中国人民大学逻辑教研室的来信,三者合而为一,整理成此文,从而在结构与文字上作了必要的调整与改动,并由整理者尽可能地作了一些注释,本文标题是整理者加的。 相似文献
11.
简易逻辑是高中数学新增内容。笔者通过对课本的研究和平时收集的材料归纳整理出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的确定、简单命题的“复合”与“复合”命题的拆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几个有争议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注意引导学生在使用常用逻辑用语的过程中,掌握常用逻辑用语的用法,纠正出现的逻辑错误,体会运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述数学内容的准确性、简洁性.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按标准要求了解或理解常用逻辑用语,并学会正确使用逻辑用语,避免形式化的讨论.因为这部分内容不是为逻辑学和数学逻辑奠定基础,而是学习正确的使用逻辑用语来清晰的表达数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用逻辑的观点看,中学数学中的方程(不等式)是含有符号“=”(“>”或“<”)的命题函数,在某一数值范围U内解方程(不等式)的过程就是求命题函数真值集A的过程,因此集合可以成为分析有些较为复杂命题的有力工具.以下举例说明.一、用集合分析充要条件“若p则q”为真命题,即p q,那么 相似文献
14.
一、冠词的运用形容词最高级前要用定冠词the,但前面如出现了物主代词时就不需要再加定冠词。This is my most beautiful dress. Monday is our busiest day in a week. must前用the表最高级,但most前用a则表“十分”、“非常”、“很”。This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book I have read.(这是 相似文献
15.
汪馥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6)
<正>科学逻辑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虽然国外已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有益的探讨,并且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在我们国内,以往尚未有很多同志涉足这个领域。其中某些方面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近几年,我国研究此问题的同志有所增加。研究内容也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今年三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科学逻辑讨论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在这次讨论 相似文献
16.
田载今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8,(4)
以集合观点认识简易逻辑中的几个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田载今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数学》的第一章是《集合与简易逻辑》,其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集合”,包括集合、子集、全集、补集、交集、并集等内容;第二部分“简易逻辑”,包括命题、逻...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一新教材增加了“简易逻辑”一节内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写出命题P“所有的分数都是无理数”的非P命题,大部分同学会写成“所有的分数都不是无理数”,这显然是错误的。出现这种错误可能是由于新教材中没有 相似文献
18.
杜卫东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87,(1)
在鲁迅杂文《立论》(《野草》)中,“我”和“老师”的对话是否违反了排中律的问题,存有争议,有些著述认为:《立论》中“我”和“老师”的对话,违反了排中律的基本逻辑要求。首先,“我”提出“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文中“老师”说,“说必然的遭打“即不说谎话而说真话的必然遭打。因 相似文献
19.
“逻辑学”进入中学数学教材后 ,对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 ,对有些问题不能把握。例如怎样求一个命题P的“非P”命题的问题 ,有时很感困惑。实际上是对命题的结构不甚了解的缘故。也就是说主要原因是缺乏系统理论指导 ,不能掌握其中规律 ,有时难免会出点差错 ;其次是逻辑学基本知识与数学教学实际的结合问题。本文就教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谈谈学习逻辑学基本知识的一些体会。一、关于命题什么是命题 ,说法很多。有的逻辑学著作中说法与教材中说法大致相同。有的书上说“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叫… 相似文献
20.
韩铁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当前逻辑界关于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问题的讨论,正如《哲学研究》编者按指出:“对于逻辑学的发展是有意义的”。我读了双方争论的文章,认为有几个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特提出拙见,与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