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自卑     
是几年前,他从一个仅有20多万人口的北方小城考进了北京的大 学。上学的第一天,与他邻桌的女同学说的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里 来?"而这个问题是他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出生于小城,就意味 着小家子气,没见过世面,肯定被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瞧不起。就因为 这个女同学的问话,使他一个学期都不敢和同班的女同学说话。以至一 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同班很多女同学都不认识他。  相似文献   

2.
阿伟是班上的帅男孩,班上的女同学都很喜欢他。有一天,一位女同学向他问问题,老是不经意地碰到他的手,阿伟觉得很尴尬,但是看到那位女同学好像没有事一样,他就以为自己多想了。谁知道,她以后经常就抓住他的手来摇,好像很熟悉的样子,阿伟实在无法忍受,对她也越来越反感。青春期的男女,对异性的身体有了明显的界限。我希望,通过这节班会课让学生认识到身体的界限,避免身体被侵犯,做身体的好管家。我以这个故事作了开场白,然后提问:"如果是你被碰了,你会有什么感  相似文献   

3.
自卑的窗帘     
<正>他从一个仅有20多万人口的北方小城考进了北京大学,因为自卑,他一个学期都不敢和同班的女同学说话。上学的第一天,与他邻桌的女同学问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他觉得出生在小城就意味着小家子气,没见过世面,肯定被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瞧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他从一个北方小镇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上学的第一天,他邻桌的女同学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出生于小城,就意味着没见过世面。就因为这个女同学的问话,使他一个学期  相似文献   

5.
曾经自卑     
十几年前,他从一个仅有20多万人口的北方小城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上学的第一天,与他邻桌的女同学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出生于小城.就意味着小家子气.没见过世面,肯定会被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瞧不起。就因为这个女同学的问话,使他一个学期都不敢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他从一个北方小镇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上学的第一天,他邻桌的女同学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出生于小城,就意味着没见过世面。就因为  相似文献   

7.
曾经自卑     
十几年前,他从一个仅有20多万人口的北方小城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上学的第一天,与他邻桌的女同学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出生于小城,就意味着小家子气,没见过世面,肯定被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瞧不起。就因为这个女同学的问话,使他一个学期都不敢和同班的女同学说话。以致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很多同班的女同学都不认识他!很长一段时间,自卑的阴影都占据着他的心灵。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每次照相,他都要下意识地戴上一个大墨镜,以掩饰自己的内心。二十年前,她也在北京的一所大学里上学。大部…  相似文献   

8.
曾经自卑     
十几年前,他从一个仅有几十万人口的北方小城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上学的第一天,与他邻桌的女同学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出生于小城,就意味着小家子气,没见过世面,肯定会被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瞧不起。就因为这个女同学的问话,使他一个学期都不敢和同班的女同学说话,以致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很多同班的女同学都不认识他!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卑的阴影都占据着他的心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每次照相时,他都要下意识地戴上一副大墨镜,以掩饰自己的内心。30年前,她也在北京一所大学里上学。大部…  相似文献   

9.
故事一:几年前的一天,上午上班时,听到教学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有人大声训斥道:"你是怎么搞的?上课就知道睡觉!你脑子里难道都是糨糊吗?真不开窍,真是懒得答理你这样的人,到墙根站着去!明天别来上课,回家好好反省一下……"我循声望去,一个男老师正在批评一个女同学。只见老师脸色铁青,嘴里还在不停地嘟囔着,挨批的女同学耷拉着脑袋站在墙角。此时正是课间休息时间,再加上这是一间较大的办公室,进进出出的有很多老师和学生,他们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住了,很多人在驻  相似文献   

10.
怜香惜玉110     
110来自农村,一切相当普通,引不起女同学注意。好在他也并无那种要求。但男同学们还是喜欢他的,他随和,怎么都可以,好相处。有一天他被打了,回到寝室吓了众人一大跳:满头青包,遍身血迹。一问,被小偷打的,因为他管了闲事。问题是你也身强力壮的,怎么挨成这样? 是一群人打我一个人。你怎么不跑呢?是被关起来打的?  相似文献   

11.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宁宁转到一个新的学校,以前他在班里的朋友很多,现在刚来到一个新环境,他一个人也不认识,他担心别的同学不跟自己玩。爸爸知道了,启发他说:"你一定会交到新朋友的,想想以前为什么那么多同学爱跟你玩。"宁宁说:"女同学爱听我讲笑话,男同学爱和我做游戏。"  相似文献   

12.
全老师长着一双翠鸟一样的眼睛,可锐利啦!他就是我们万里学校的全氏福尔摩斯。早晨,我们一进教室,全老师用他那翠鸟一样的眼睛在同学们身上一扫,就会发现有些人的苗头。“王徐又一,你的眼珠在骨碌骨碌转,今天不会又做坏事吧?”“张佳敏,你心不在焉,今天可别哭啊!”……果然,今天的王徐又一把女同学的铅笔盒藏起来,女同学把他告了;张佳敏上课不听讲,英语老师批评她,她哭得像泪人似的……“老师!老师!我的GBA游戏机被人偷了!”李小龙哭着对老师说。“别哭,好好说。什么时候你发现游戏机不见的?”“上节体育课之前我还拿出来玩过,体育课一下…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2012,(11)
正"为"什么朋友的儿子读高二,有天晚上打电话给一位女同学,很不幸被女同学的母亲接到。正为女儿成绩下降着急的母亲一听是个男生,就非常警惕,很不悦地问道:"你姓什么?"男孩说:"我姓魏。"对方的语气很不客气:"魏什么?"男孩更紧张了,结结巴巴地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爸爸也姓魏……"  相似文献   

14.
上帝的安排     
小尼出生后,从没长过头发,慢慢她懂事了,爸爸就对她说:"头发是可有可无的,上帝不安排你长,肯定有他的用意。"上幼儿园时,小尼和爸爸在广场走散了。人很多,互相找不到。爸爸急中生智,爬上广场旁边的商业大楼俯瞰,一下就看见女儿亮闪闪的光头。爸爸冲下楼,很快找到小尼,抚摸她的头笑着说:"你看,上帝是想让我在这种情况下尽快找到你。"读小学时,女同学的家长早上都忙得像打仗一样,因为帮女儿梳头扎辫要占用  相似文献   

15.
傅望华 《语文知识》2004,(12):32-33
十几年前,他从一个有十几万人口的北方小城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上学的第一天,与他邻桌的女同学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儿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出身于小城市,就意味着小家子气.没见过世面,肯定会被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瞧不起。  相似文献   

16.
刘清车 《学子》2004,(11):50-50
十几年前,他从一个仅有20多万人口的北方小城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上学的第一天,与他邻桌的女同学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出生于小城,就意味着小家子气,没见过世面,肯定被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瞧不起。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罗纳德·思穆里安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名学生,他深深地暗恋上他的一位女同学,但不知怎样向她表白.思索良久,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一天,罗纳德看见这位女同学坐在校园里看书,便鼓起勇气,慢慢地走近她的身边,对她说:“你好,我在这张字条上写了一句关于你的话,你看了以后,如果觉得我写的是事实,就请你送我一张照片好吗?”女同学立即意识到,这又是一个找借口来追求自己的男孩.她想:你不要妄想,我不管你写的是什么,只要坚持说“不是事实”,这样不就可以了吗?于是她欣然答允了罗纳德的要求.罗纳德把字条递给了这位女同学…  相似文献   

18.
幽默之页     
●读书甲:“瞧你愁眉苦脸的,什么事呀?”乙:“老师让我们写篇文章,题目是《昨天我干了些啥》。”甲:“那好说,你昨天干了些啥呀?”乙:“喝酒呗。”甲:“你多傻呀,我告诉你吧,你写下去,凡是出现了‘喝酒’的字眼,你就把它改成‘读书’不就成了么?”乙受到启发,笔下来了神:“我一早就起来读了半本书,我想了想,又把后半本也一口气读完了,可是我觉得还不够,于是又到店里去买了一本。回来时在路上迎面遇着李大,一瞧他的眼睛,知道他也读得差不多了。”朋友的儿子读高二,有天晚上打电话给女同学,很不幸被女同学的母亲接到。正为女儿成绩下降着急的…  相似文献   

19.
潘义 《教师》2015,(1):31-32
一、我发现了漫画进课堂的魅力1989年下学期的一天,我刚参加工作不久,那天,我所在的湖南省冷水江市岩口中心小学的学生正在做课间操,一位五年级男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上衣披散着,留着长发,做操时懒洋洋的。突然,他抬起脚就踹前面女同学的屁股,被正在巡查的校长发现了,当场对他进行训斥,谁知道这位男生突然发飚,对校长甩下一句:"我不读了,你以后要从我家门口经过,我就唤狗咬死你!"就气冲冲地离开了学校。这一场景对我触动很大,  相似文献   

20.
艾敬敬 《中国德育》2015,(15):73-74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大人们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是男子汉,要帮助女同学提包包"。这句看似正常的话其实存在三个疑问需要我们厘清:要帮助女同学,男同学就不用帮助了吗?这种引导方式合适吗?如果孩子不情愿当男子汉就可以不帮吗?生活中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心从"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到"我对你好,但你也要对我好",再到"我会承担法律义务,对你好",最终达到"不管法律如何规定,我会以我自己的方式永远对你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