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众所周知,在讨论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时,以刘再复为代表的抽象主体论一直非难传统的反映论文艺观。他们的理论认为,坚持反映论文艺观,就会把作家变成“直观地反映现实的工具”,文艺就会“成为无主体的历史文献”,反映论文艺观是我国当代文学各种弊端的“基因”,是应当“终结”的文艺批评模式,云云。传统的反映论文艺观就真的这么与主体论文艺观冰炭不相容吗?就真的已到“终结”的地步吗?笔者经过自己的独立研究,认为应当作出否定的回答。下面着重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论证反映论文艺观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反映范畴一直受到来自两个不同方面的曲解:其一,把反映与能动性割裂开来,认为反映是直观的,没有选择、整合、解释机制的被动过程;其二,把反映和思维活动的整体对立起来,把反映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认知活动,取消了思维评价、操作活动在反映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二种理解都是片面的。前者把反映的一般特性和旧唯物主义对反映概念的解释相混淆,或者说对反映的理解还限于旧唯物主义的水平;后者把反映的部分功能当作反映本身,  相似文献   

3.
德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理论上的抽象,吸收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已有的思想材料,形成自己动态发展中相对科学和稳定的学科体系。在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美学在研究对象上和德育学有共同点,德育学吸收美学研究的思想成果,对充实和丰富自...  相似文献   

4.
论审美反映     
学术界对审美反映研究甚少。本文认为,人类审美反映的发生决定于劳动及其工具的性质,而与特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文化背景是劳动决定审美反映发生的中介。如巫术文化信仰及其情感激发的巨大效应所导致的原始人对动物的再现,奠定了人类审美反映的基础。审美反映图式的形成是顺应和同化双重不断建构的过程。审美反映旨在通过感知特殊的感性现象及创造心物交融的审美意象,并由此直观和体验人的内在本质及人生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论审美反映     
学术界对审美反映研究甚少。本文认为,人类审美反映的发生决定于劳动及其工具的性质,而与特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文化背景是劳动决定审美反映发生的中介。如巫术文化信仰及其情感激发的巨大效应所导致的原始人对动物的再现,奠定了人类审美反映的基础。审美反映图式的形成是顺应和同化双重不断建构的过程。审美反映旨在通过感知特殊的感性现象及创造心物交融的审美意象,并由此直观和体验人的内在本质及人生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审美对象是与主体意向性有关的客体形式;审美对象要引起审美主体心灵的反响,主体自身就必须有相应的情感呼应。这种情感呼应,不仅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因此,在审美选择中所实现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天然际合,包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使人类得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使人类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得以自我印证。  相似文献   

7.
师生主客体关系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生主客体关系新论西南师范大学肖兴政对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一直是中外教育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就此谈一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讨。一、对几种关于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关系的评述1.教师中心说 ̄①传统的教育理论,包括中...  相似文献   

8.
论教学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分析我国教学主客体关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协同学理论研究了教学主客体关系,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客体.基于此,把教学过程分为被组织和自组织两个阶段.当教学过程处于被组织阶段时,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教学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当教学过程进入从被组织向自组织转变的临界区域时,学生起主导作用,成为教学过程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编辑主客体是编辑活动中的主要构成对象,也是编辑文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编辑主体是指具有合理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素质结构相融合的能够对出版物这种精神产品进行选题、组稿、加工、编排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的设计者。编辑客体是编辑主体业务活动的对象,是为编辑主体所接受、认同的并由读者共同参与创造的具有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二者的关系是在编辑工艺流程中通过评价、鉴赏、选择而形成的。编辑客体的内容和形式制约着编辑主体的认同尺度。  相似文献   

10.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 ;“教”的客体是所教的对象(学生 )和所教的内容 (知识 ) ,“学”的客体是所学的亦即教师所传播的知识内容。教学质量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实施 ,主要应靠教师的主观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中介"是辨证思维的一个哲学概念,是客观事物转化和发展的中间环节。"中介论"文艺观认为,文艺审美主客体之间存在着文化心理结构这一重要中介,成为它们沟通与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此中介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系统,与两者保持一定程度的张力,其以创作动机、心理定势、想象和情感四种心理因素为主。"中介论"的引入,为文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理论构架模式,克服了传统直观反映论的理论缺陷,增强了理论的科学性、现代辨证思维色彩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德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和特殊性的艺术,它涉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伦理学、法学、文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搞好德育工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是德育工作中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德育工作的主体、客体德育工作的主体从广义上讲是使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不断提高的党政群团组织;从狭义上讲,是德育工作者在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的进程中起着导向的作用,从事着改造他人的主观世界的实践活…  相似文献   

13.
论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论中,关于教与学关系的理论一般归因于“主体-客体”关系的界定。以教学主体性及其转换、扩展作为逻辑起点,抓住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性和动态性,有助于探究教学主体性与主客体的共变关系,从而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相对地位。在这种认识活动中,把握静态客体和动态客体是认识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动态性的关键;理解教学主体性的转换和扩展过程,充分发挥教学的主体性,是研究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动态性的内涵和根本;而贯彻主体性原则,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则是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转化的根本保证和原动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外教育史上,不同时期对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论述存在着很大争议。网络教育的出现,极大程度地变革了传统教育:如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交互的学习方式,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广。这些变革势必影响着人们对网络教育中主客体的认识:如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价值;教师主体性的客体化;完善互联网平台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主客体问题是教学改革应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要彻底改变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员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的单一模式,必须解决好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层次的主客体关系,本文试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其一是:师生作为主体,知识作为客体;其二是: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  相似文献   

16.
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在哲学和其他领域有其不同的涵义,不同历史时期对主体与客体关系有不同的观点。尽管各种观点的理论的合法性与解释力值得肯定,但仅停留在抽象思辩的层次上。要真正揭示教学活动中的真实内涵,应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主客体关系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是预成的,而是依一定的条件发生或形成的,教育主客体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一定的条件发展、演变的。在这一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教育主客体之间呈现出从初级水平向高一级水平变化的动态关系,而当教育主客体关系依一定条件达到某一水平状态时,如果条件不发生变化,教育主客体关系就相对静止地处于这一水平状态。教育主客体之间既存在着动态关系又存在着静态关系,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谁为教育主体,谁为教育客体,只能在他们所形成的教育主客体关系水平中去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师生关系中主客体问题的论争,是由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冲击而引发的。这一论争反映了理论界对教师与儿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分歧。澄清这种分歧中所隐含的主客体概念使用上的混乱,对于更全面、准确地...  相似文献   

19.
一、审美客体"理事情" 在<原诗>中,叶燮认为,作为美的本质,是指客观存在的天地自然万物,并且认为天地、自然万物是变化无穷、多种多样的.以此为出发点,叶燮又对美的本质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规定,即用"理"、"事"、"情"这组范畴来概括和规范客观的万事万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