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回回馆杂字》是明代编撰的一部汉语—波斯语分类字汇集,书中用汉字来音译波斯语。通过分析汉字音节与波斯语音素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可以研究明代汉语声母和韵母的一些特点。我们在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其波斯语拉丁转写,来考察对音汉字入声韵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摘自9到14世纪高昌地区回鹘文文献中的实例论述了当时回鹘文文献语言形容词的类别及其语法特点与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3.
徽州《六言杂字》:明清杂字教材的成熟之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发现的徽州《六言杂字》是杂字教材中的成熟之作。其产生年代应为明末清初,作者是徽州本土的一位深受传统礼教影响的士子。将这本《六言杂字》与其他杂字进行比较,可发现其内容与形式呈现出诸多特点,如知识全面,雅俗兼备;内容连贯,承接自然;用语浅易,音韵和谐,堪称杂字教材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张静 《黄山学院学报》2010,12(1):107-109
元代入声在八思巴音译材料中的存在状况勾勒出当时通语入声的大致轮廓,入声尾和入声调均已消失。  相似文献   

5.
明晚期的韵书《交泰韵》的入声编排有两大特点,入声阴阳两承和平入各分阴阳,反映了时音特征。本对其入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作音理分析。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关于《中原音韵》入声研究的一个方面,是探讨在《中原音韵》音系中有无入声的问题,至今分歧较大.但许多学者都没有注意到臧晋叔的《元曲选*音释》在这方面提供的资料.本文通过分析《音释》中入声字出现在杂剧中的位置以及被注方式,可以认为《中原音韵》音系有入声的.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韵学的开创者,其入声理论集中体现于《音学五书·音论卷》。对《音学五书·音论卷》的入声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概括出关于入声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古人四声一贯”“入为闰声”“近代入声之误”。其中,“古人四声一贯”指平、上、去、入四声在上古诗歌韵文中互相通贯,“入为闰声”指入声是平、上、去三声的变声,而“近代入声之误”则是顾炎武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前人研究《五方元音》入声的成果进行综述概括,结合《五方元音》本身的材料,运用入声韵与阴声韵合流叠置的方法,论证《五方元音》入声存在。  相似文献   

9.
《四言杂字》是一份很有价值的语言文字学资料,它富于认识意义,保留了很多古字古义,能为我们准确释读古文提供帮助,为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文字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反思,也为我们今天的农民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公元840年,由于内部争斗、外族入侵,加上自然灾害,漠北回鹘汗国分崩离析,部族向西、向南迁徙.其中,"葱岭西回鹘"和"高昌回鹘"这两个源于同一文化母体的回鹘分支,由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导致文化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后来又逐步融合.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中叶前后的南曲韵书,一直相沿《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旧。这与有明一代南曲演唱用韵的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王文璧《中州音韵》的“入作三声”,实乃“唱作”,而非“变作”三声,并不会磨灭所据方言语音中入声的实际存在。  相似文献   

12.
文章研究了先秦到南北朝时期韵文里去声和入声的押韵情况,利用去声来源于-s尾的理论,分析去入相押的原因以及-s尾最终消失的语音机制和时代。  相似文献   

13.
沭阳位于苏北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交界处,境内各乡镇皆有入声调类,但入声字词在读音和连调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入声向舒声演变方式多样、过程复杂。  相似文献   

14.
从调类、调值、韵母等角度对下花园入声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并对比了下花园入声与太原入声以及下花园青老年入声的差异。结果表明,下花园入声的发展趋势是逐渐舒化的;与入声保留相对完整的太原入声不同,下花园入声字舒化现象较多,说明入声的淡化与消失呈包围状,即入声的消失是由边缘地带依次向中心地带进行的;青老年入声的差异说明入声的消失在青年人身上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入声字是上古音在方言中的遗留。作对《方言调查字表》中入声字的分派情况做了穷尽性的统计,总结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的分派规律,通过研究,发现《方言调查字表》中的入声字没有现在普通话中属鼻韵母的字等。此项研究对于掌握普通话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选点和计量统计方式,对桂南平话古入声字的今读情况进行描述,分析探讨其演变类型、规律,试图揭示桂南平话固有层次语音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属西南官话的贵州都匀方言保存了中古入声调类,但塞音韵尾已消失,调值已舒化。都匀方言入声的分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西南官话"入声归阳"的规律不同。有一些入声字已经完全归入阴平、上声、去声三调,还有部分入声字有入声和非入声两读。另外有少数舒声字有入声化现象,与上古汉语长入字在都匀方言中的遗留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调查了《广韵》的入声字在聊城方言中韵母和声调的变化情况,其特点是:入声韵尾全部消失,几乎全部变成阴声韵;入声派入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相似文献   

19.
广州方言入声与《切韵》入声有非常紧密的对应关系。广州方言的源头和基础是秦通语(古关中话)。古关中话也是《切韵》所记录语音的主要源头之一。两千多年来,广州方言一直在相当固定的地域、相对稳定的居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用,这就是广州方言较完整保留入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明末乔中和<元韵谱>一书中的声调系统,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类,其中平分阴阳、保留入声调,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河北内丘语音的面貌.该书音系平分阴阳在非曲韵类韵书中是具有革新意义的声调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