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工家长择校问题是在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趋于家庭化后出现的新问题。不同于以往研究对家庭经济因素的强调,研究的结果显示了家庭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是对农民工家长教育选择的重要性,从个体特征看,农民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流人地居住时间是影响其选择学校的主要因素;从家庭影响因素看,家庭结构和教育期望是影响农民工家长择校的重要原因。择校信息的获取和判断的差异是农民工家长择校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175所普通高校4.7万名2007级大学新生的调查发现:农村子女就读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的较多,而"211"高校和独立学院中城市子女占多数;与农村大学生相比,城市大学生对其所读大学达到"满意"的比例更高;择校时,城市大学生更看重"父母、家人或其它亲属的影响或建议",而农村大学生更看重"学费和生活费用因素"。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农村大学生择校的有"高校自身的特征"、"外人的影响"、"地缘和学缘"和"高校招生宣传信息"等4个主要因素,而影响城市大学生择校的3个主要因素分别是"高校自身特征"、"地缘、学缘和特殊项目"及"外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限制择校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择校,指中小学的学生家长为子女谋求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而对行将就读学校的一种选择性行为。由于学生升入高中基本是通过合法择校入学的,所以这里的择校限定为初中和小学。至于被择的学校待价而沽、高收费等则非择校本身的含义,无论这种行为合理与否。谈及择校,实际...  相似文献   

4.
我国“择校”现象的教育社会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不仅是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而且是影响义务教育公平性和均衡性的难点问题。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获得与社会分层的关系,运用教育选择功能理论、阶层优势与社会选择理论、教育成层理论对择校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使人们明确其产生的深层原因。要规范择校行为,使其成为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政府必须加大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力度,改革现行择校制度,同时要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中学教育,为人的成才提供多种渠道。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首先根据满意度理论提出义务教育满意度的假设模型,然后在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教育满意度的评价及择校意愿的数据基础上,采用模型检验方法对义务教育满意度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分析了满意度对择校意愿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的人口学变量对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教育满意度评价是影响家长择校意愿的心理变量,尽管家长是否最终做出择校行为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家长对政府和教师的满意度评价是具有显著作用的预测因素,学历、职业等人口学变量影响家长的满意度,作者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规定划片就近入学、免试入学等,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选择行为进行限制,其目的是方便就学,减轻家长负担,公平服务全体儿童发展。然而,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配置不均,学校之间差距过大,民办中小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选择”的作用。随着家长和学生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使得教育选择问题通过“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以分择校”等方式出现,而前两种方式有不断升级之势,成为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7.
择校:一种阶层分析视角的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择校,在本质上都是受教育者选择教育质量的行为,但在西方和我国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在西方,择校通常是指家长运用其权利,为子女选择最合适的学校.[1]上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张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扩大受教育者的教育选择权,把学校视为特殊商品的提供者,让其在教育市场中竞争.因此,更确切地说,西方发达国家的择校,是指受教育者运用政策所赋予的权利选择学校的行为.而在我国,人们对于择校的涵义、性质、方式和对象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2]本文讨论的择校,是指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出现的,利用家庭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违反就近入学政策而选择重点中小学就读的大规模的越轨行为.换言之,本文不是在个体行为意义上,而是在群体行为意义上探讨择校.  相似文献   

8.
当前初中择校仍是大问题,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资源不足、配置不均衡,导致老百姓只能被动选择学校。从初中择校的各种表现可以看出,目前存在两种择校现象:一种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引发的,属于被动择校,只有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之后才可能消失;另一种则是老百姓自主选择教育的行为,是老百姓行使教育选择权的必然结果。要从根本上治理择校,就必须“消灭”薄弱学校,下大力气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情绪情感、自我意识、认识和判断能力等心理因素在外在力量的影响下,会产生各种与其成长成才要求、学校教育目标和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行为,于是形成大学生的问题行为。与大学生活的三个时期相对应,大学生的问题行为可以被分为适应性问题行为、学习性问题行为和就业性问题行为。大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受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更有大学生个体的原因。以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坚持教育性教学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的消除大学生问题行为的负面影响,促成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政府创业扶持政策的出台,社会各界对女大学生创业的宽容和参与,以及高校创业教育的完善,更多的女大学生对创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付出行动。但是,许多女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创业行为选择失当。为促使女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创业行为选择,应当对女大学生创业行为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网络时代为切入点,探究其对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影响,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并结合实际就如何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提出若干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2.
对某工科院校1317名大学本科生调查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概念是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特别是父亲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自我概念在父母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行为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强调父亲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从影响学生自我概念入手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3.
再谈择校行为的是与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择校,一方面是指家长或学生本人选择接受教育的学校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指学校选择学生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择校因与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原则相悖,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择校往往与高收费挂钩,被作为一种不正之风而禁止,...  相似文献   

14.
关于择校生问题的再认识贡晓峦一、教育选择的理解的依据依法行事是一个重要依据。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行为主要是由动机产生的,行为是由需要激发的。研究择校问题必须考虑,教育选择行为产生的动机、需要是什么?我们制定教育规划时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因而研究择校...  相似文献   

15.
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力量异常重要。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本质上是一个受制于整个社会结构的、具有约束性的社会选择行为,行为的主体是家庭和学校。而家庭社会资本和学校社会资本就为探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的发生机制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入的分析视角。治理择校问题可采取对家庭资本较少的弱势群体子女进行教育机会补偿、缩小教育鸿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苏尚锋,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教育社会学博士,主持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项目“择校行为的信任逻辑”。 为孩子上学择校,是很多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是否需要择校?选择什么学校?如何才能择校?择校的效用到底有多大?人们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决定了他们在学校教育资源上所采取的行动。  相似文献   

17.
苏尚锋,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教育社会学博士,主持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项目"择校行为的信任逻辑"。为孩子上学择校,是很多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是否需要择校?选择什么学校?如何才能择校?择校的效用到底有多大?人们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决定了他们在学校教育资源上所采取的行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生课堂沉默存在于思维、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从教师角度反恩大学生课堂沉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大学教师创造性人格魅力缺乏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条件性因素;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生命全域"关注不足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的观念性因素;大学教师疏于教学艺术研究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技术性因素;大学师生关系疏离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的人际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传统的教育选择研究文献往往假定个体只考虑教育收益,忽视了投资风险的真实存在。已有文献对教育选择行为的预期假定存在较大差异,强加在个体身上的假定可能导致对教育选择行为的不正确推论,而使用个体主观预期数据替代这些假定能更准确地分析个体教育决策行为。采用2007年在北京六所高校所做的"研究生教育态度的调查",利用预期收入、风险数据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研究生教育选择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预期收入对选择研究生教育有显著影响,而风险对教育选择的影响却不尽相同:收入风险对于教育选择的影响不明显,主观风险对选择研究生教育则有负效应。此外,还发现就业率是大学生决定是否进一步接受教育的重要因素,所学专业就业率越高,选择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愿望越小。上述研究结果暗示,政府相关部门应定期公布劳动力市场数据,便于大学毕业生对收入和就业状况形成合理预期,从而对未来的教育作出理性选择,有效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一直是困扰考生和家长的一大难题。可以说,择校,选择的永远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关于未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因此,无论受哪种因素的影响,考生都需要对大学的综合实力作认真的考量,客观、理性地选择一所心仪的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