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通俗文学”概念并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因为其概念语义与实际涵容对象不符;它虽是针对“纯文学”而提出,而事实上要在文学中特别分一些“纯”文学则相当困难。因此,造成了关于“通俗文学”论争的错位——对象确认上的错位和评判价值尺度的错位。中国传统的所谓俗文学实际是指“民间文学”和“市民文学”,有着独特的文化属性,而目前的“通俗文学”则缺乏这种可构成范畴界说的条件,实际是专指流行于书摊的言情、凶杀、武打、侦探之类的小说,其读者文化层次较低。在“通俗文学”概念的使用和有关理论的阐发中,存在着与文学现象的脱节和悖谬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情节小说、情绪小说和性格小说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2.
以“通俗”起家的文学巨树,分成俗文学与雅文学两个枝杈,俗文学经流变发展形成四大子系;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曲艺文学及现代化音像传媒中属于大众通俗文艺的部分。要将雅俗文学作精确的分界是很难的。我们认为,在古代可定义它们为“雅文学”与“俗文学”;在现代文学时段中,则可定义为“知识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目前,因循文化市场的规律,两个文学分支渐有靠拢的趋向,甚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适俗”但不“媚俗”。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将给广大读者带来很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3.
雅、俗文学的对立、融合历史悠久,唐以后较为明显,宋元以来俗文学强烈地冲击着雅文学。明末至清中叶,雅文学与俗文学尖锐斗争,使得俗文学突飞猛进,在当时的文坛占据了主要地位。嘉靖以前,士大夫正统文学拒绝接受俗文学影响而日趋凝固和僵化。压制不行,就改用渗透,力图将封建正统思想灌输到俗文学的体系中去。至明代中后期,雅俗文学既有尖锐的对立又有大规模的相互渗透,从而使俗文学盛行一时,并促进了拟话本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自古就有“雅”、“俗”之分,唯有小说例外。通俗是小说的特性。五四以后,小说吸取国外的艺术技巧,开始出现雅俗合流的现象。但就长篇小说而言,仍以通俗为其基本特征。八十年代兴起的通俗文学热,冲击了雅文学创作,“雅”文学适应了新的时代特点和群众的精神需求。但缺乏对通俗文学创作的宏观指导管理,和创作队伍本身的诸多原因,导致了通俗文学创作的滑坡。今后的文学发展,应提倡取长补短,雅俗合流,共创新路,携手并进。  相似文献   

5.
雅俗兼融是提高通俗文学品位的卓有成效的途径。雅俗兼融是使雅文学与俗文学相互融合而有机地合成一个新的品种。这种新品种的通俗文学,既吸收了高雅文学贴近现实、严肃思考、表现重大题材、手法技巧灵活多样、富于探索精神等长处,也吸收了通俗文学有着生动曲折复杂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了相应的表现模式、竭力接近吸引读者等优点。雅俗兼融表现在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解读《文心雕龙.乐府》篇可看出刘勰对以乐府民歌为代表的俗文学是持蔑视、排斥的态度,这与他宗经的儒家道统思想、尚文采轻质朴的时代文风及担忧俗文学对雅文学的过分冲击有关。虽在特定的框架范围内,刘勰对俗文学也做出了某些肯定,但终是为了提升雅文学自身。  相似文献   

7.
雅、俗之辨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争议不休的话题。作为历代以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俗文学不仅发轫于平民百姓的日用起居,而且反过来深深影响了知识精英的理论思维与创作实践。明代以学问名世的杨慎除了在经史诗文、音韵训诂、金石书画等雅文学领域成就显著外,还以满腔热忱积极投身于俗文学的整理和创作。全面考述杨慎俗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况,并对明清以来杨慎俗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历时性述评。将有助于还原杨慎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实际状况,对杨慎俗文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亦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杨慎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建国后的十七年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理念导致同样理念的文学思潮,文化大革命中更是将之扭曲,使之虚假理念化.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思想解放、人的觉醒、人性的复苏,使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与虚假"理念化"相对立的"世俗化",世俗化成为当代社会最明显、最突出的演变倾向.而最能代表这种世俗化思潮的文学现象便是俗文学.通俗文学思潮是以世俗化这一历史倾向为其时代背景,并深深契入到新时期的社会思潮中的.理解通俗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文学功用,而通俗文学独特的愉悦功用使作为"人学"的文学更丰富、更健全.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歌谣学运动的兴起将俗文学研究带入了一个广阔无比的天地,民间文学、说唱文学等等文学样式与小说、戏曲一并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人文背景下,歌谣学运动的蓬勃发展引导着俗文学的研究走向平民,走向启蒙,甚而走向"民间崇拜"。歌谣学运动的历史价值是多重的、丰富的、深远的,她在俗文学研究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任何研究俗文学学科史的学者都不可能绕开歌谣学运动这一历史文化个案。  相似文献   

10.
在建构以《蜀山剑侠传》为文本核心的“蜀山”小说的艺术世界之际,还珠楼主应用到多种具有民间文化韵味的元素,天书奇谭即是其中之一。以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角度而论,“天书”属于神奇宝物的一种书写形式。在“蜀山”小说中,还珠楼主以天书奇谭为叙述重心,既建构出与之相关的命名、内容等小说叙事要素,也创造了因正邪两派的夺宝行为而引发的一系列“天书”故事。当天书奇谭被文学创作者转换成武林秘籍进行再创作之后,两者便同时附着于天书母题的文学书写链之上,从而显示出中国通俗文学古今之间的内在精神渊源。  相似文献   

11.
敦煌本《捉季布传文》的故事原型来自《史记》、《汉书》中的季布故事,其情节更加完善,人物更加丰满,不仅一改汉代史传文学简略质朴的叙事风格,而且整体变化尤为明显。文章通过探讨《捉季布传文》对《史记》中季布故事的拓展,探究了唐代俗文学的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产生的俗文学概念,经历了萌兴、发展、繁荣、消歇、回归的历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民间文学、雅文学纠缠不清,未能建构起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始终得不到学界的肯定,于学科边缘中徘徊挣扎。本文从俗文学与民间文学、雅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寻求俗文学学科在当今新形势下存在的合理性,以期能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在元以前一直以雅文学为主流,而元代则以俗文学为主流。元代俗文学的主流地位表现创作主体的平民化、文学体裁的叙事化、审美情趣的世俗化、文学功能的娱乐性及欣赏主体的大众化等诸多方面。俗文学之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既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自身演化的结果,也与元蒙王朝异族统治带来的众多“异质”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一、缘起八十年代,我国文坛上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雅文学(或曰纯文学)的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而以故事情节曲折惊险为特点的通俗小说,以揭示社会生活矛盾为主旨的法制文学,以高举"纪实"为旗帜的纪实文学这些明白易懂,读者众多的通俗文学,却异军突起,向雅文学、纯文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使文坛上出现了有趣的现象:雅文学知音日少,渐趋冷落,独霸文坛的局面正在丧失;通俗文学却畅销不衰,日  相似文献   

15.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6.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7.
现代市民小说是以现代市民为描写对象,在评判标准上反映并且肯定现代市民价值观的小说创作。随着市民概念的更新,市民小说内涵与外延的重组,一些习惯上认为是雅文学、精英文学的作品划入了市民文学阵营,而一些习惯上认为是通俗文学的作品却因其低俗性和小市民性被市民文学阵营清除出去。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呈现出显著的雅俗互渗与大众化追求特征,究其根本,是现代市民价值观在其背后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他们和士之间产生了很广泛的联系,很多的商人开始进入仕途,一些官僚为了利益而经商,彼此互相利用,这样就形成了中国明代畸形的资本主义发展。这种状况促进了俗文学和雅文学之间的融合,使得明代的通俗文学获得了一个繁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父》是一部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对小说进行了重塑。两种艺术形式在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体现出了不同的差异。电影通过人物形象的改造完成了对主题的深化,同时对原著进行了情节拓展,展现了比文学更立体的世界。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表现形式在社会文化中扮演了不同角色,承载了不同使命与文化意义。它们使命定位上的不同,使小说与电影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姚瑶 《语文新圃》2010,(2):22-23
有人说,俗文学是一种消费文学,我承认。有人说,俗文学是不上大雅之堂的,应该站在雅文学的角度去抵制它。那么,我是万万不能赞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