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一个十分醒目的内容,是它的闪光的重“言”思想。纵观《论语》486章,其中有60章言“言”,计126个“言”字。这些“言”字,绝大部分表明:孔子十子重视“言”的内容、方法研究,重视“言”的内容、方法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2.
人的社会性决定人与客观世界的交流形式,而"问"作为揭示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人的成长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问"也是人们探讨学问的主要手段,"问"既可以观被问者之学,也可以观问者之学。而从师生关系角度看,依据学生的"问",不仅能看出学生的材性和禀赋,也能看出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倾向。通过"问"可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殊性,这是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基础。"问"与"学"具有一致性,以"问"可以观"学"。在大学教学中,"问"作为师生之间探讨学问的一种途径,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信息时代下,依据以"问"观"学"的理念,可以建构出多样的师生关系和丰富的教学方式,达到以问育人和培养现代文明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论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善问”与“善待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而教学中的“善问”和“善待问”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来对此进行探讨。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善问”;另一方面,教师要改革教学也应擅长“善问”和“善待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善问”和“善待问”正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其大意是:善于提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砍伐的软处开始,然后扩及到硬处;  相似文献   

5.
建国三十多年来,大学和中、小学一样,在教育思想上,并没有真正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是不鼓励学生提问的。正如何东昌同志所说,对于他们来说,“真理是按辈份分的:皇帝是最高真理,家里象家长是最高真理,学校里老师说的都是真理”。而老师又不大喜欢学生提问题,怕这、怕那,顾虑重重,于是“忌问”便自此而生,成了无形的枷锁,禁锢了学生发问的勇气和要求。课堂教学处于“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讲课学生听”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所谓教育艺术,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的教育,教育的艺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艺术“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卢梭说:“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国古…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意识形态的急速转型,学生的德育工作越来越难做几乎成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特别是当前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集体意识淡薄,自我意识强烈,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令班主任应接不暇。所以当前班主任工作越来越繁琐,越来越累。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以问解问的方法在解决学生日常琐事方面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学记》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其大意是:善于提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砍伐的软处开始,然后扩及到硬处;  相似文献   

9.
“问”中藏奸“问”里传神湖北/冯涛《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选文中主要塑造了两个典型人物:封建官僚的代表人物贾雨村和封建官府爪牙门子。对这两个人物,作者并没有过多地展开直接议论,表达其憎恶,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选文围...  相似文献   

10.
侯彦君 《语文天地》2011,(23):61-62
课堂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问题"。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载体,从某种角度说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是"问"的艺术。可以说,有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有效地提出问题和有效地回答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  相似文献   

11.
侯彦君 《语文天地》2011,(12):61-62
课堂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问题”。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载体,从某种角度说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是“问”的艺术。可以说,有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有效地提出问题和有效地回答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许多教师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遍采取“问导”式的“课堂讨论法”,即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问题,课上循循善诱,步步启发,最后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这种讨论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依然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生从师问”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也正是时下大多数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只重视教师“问导”,而对学生的“导问”重视不够;只关注教师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  相似文献   

13.
创新已成为教育的灵魂,课堂教学毫无疑问成为创新的媒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求新?笔者认为"问"乃创新之源泉。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不凡的业绩。孔子是最早主张学习要敢问、善问的  相似文献   

14.
倪华玉 《辅导员》2010,(13):101-101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把学生主动学习的提问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具有质疑的勇气、意识和能力是新基础教育各科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问"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近些日子,“钱学森之问”是一个热门话题。钱学森问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在此之前,陆定一也有过对教育的发问。他说的是:“我查了一本书《唐说荟》,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有不少孩子‘六岁能文’,六岁能文,我们一个也没有。  相似文献   

16.
张芸 《考试周刊》2013,(22):49-50
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引导者,推动课改,义不容辞。追求课堂的高效性,是每一个教师的毕生追求。那么,面对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师到底该如何引导,才能达到有效;如何提问,才能算"问"得巧妙。文章认为,教师要注意引导,引导在"问","问"在巧妙。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过于分散、零碎、肤浅,甚至毫无探究价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不仅敢问、能问,而且还会问、善问呢?对此,  相似文献   

18.
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因为艺术性的提问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能引人入胜;艺术性的提问既可以化难为易、化大为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相似文献   

19.
一、以“情”引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向文本提问。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自觉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精心设置问题情境,要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目的,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问题的设置还要体现探究性,注重过程,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这样一个建构知识情感的学习过程。长期坚持,学生的问题意识会不断增强,就越来越想问了。  相似文献   

20.
“教育问”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的《教育目标》的咨询文件,成为引发香港社会讨论教育的起点。针对《教育目标》背后的种种问题以及可能的变革,香港大学副校长程介明教授提出了他有名的“教育问”。现刊登如下,以飨读者。这样的教育目标:囗是否足够? 囗是否过高? 囗是否合适?第一问:幼儿教育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