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媛 《新闻爱好者》2012,(15):55-56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出现危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形式和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的公益广告,在实现国家认同构建并以此来教育国民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结合我国具体公益广告案例,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公益广告中进行国家认同构建的方式方法和特色。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率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综合国力分"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如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国民的凝聚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3.
郑珮 《东南传播》2011,(8):15-18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和一国存在、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共同连接的基础上,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被持续生产并不断变迁的。媒体由于对社会具有的强大渗透力及影响力而成为建构认同的主要机构,而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体类型,对国家认同势必有其相对完整的构建方式。本文以符号学以及仪式、集体记忆等文化理论为基础,对国庆庆典在人民网中的呈现进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分析,并从中抽象总结出网络媒体构建国家认同的基本方式及优劣势。  相似文献   

4.
王素红 《湖南档案》2013,(12):17-19
文化认同作为一个焦点问题近年来倍受人们的关注,一方面,现代化改变了传统社会原来的结构及运行机制,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随之带来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等不可避免地要与原有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等产生激烈的碰撞。  相似文献   

5.
罗小东 《青年记者》2016,(24):95-96
信息对社会的影响基于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而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基于受众的媒介素养.国家起源于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国家的稳定源自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本文从媒介素养层面和国家认同层面,以南疆全面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为例,探讨南疆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对新疆社会稳定的影响. 基于媒介素养层面的影响分析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把媒介素养界定为: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其中,对媒介信息的评估与判断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青年群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与践行不仅对社会整体极具示范与指导意义,而且关乎着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和未来。H省某高校的实证调查显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不尽人意,宣传方式与内容的形式化、抽象化、简单化是阻碍青年群体社会认同进程的主要原因。为有效解决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困境,更好地实现社会整合,作为主导建构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政府必须首先倡导践行核心价值观,转变其话语表述机制;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必须变革传统的思政宣教思维,增强价值教育的针对性;作为维系社会认同的重要外部条件,媒介必须完善价值宣教机制,注重核心价值的引领。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认同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具有战略意义.而新主流电影正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合进影片以提高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国庆档献礼片作为一种典型的新主流电影,集中体现着新主流电影在建构国家认同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本文通过分析《我和我的家乡》中言语文本符号、画面符号、音乐符号等对国家认同的建构,总结出其优势和不足,结合...  相似文献   

8.
春联作为媒介对国家认同的表达隐现于字里行间,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传播效果。国家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春联中分别以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春联以微观着手、意象入题、语言贴民和融情于文等表达技法实现了国家认同意识的具象化传播。春联中国家认同意识的传播是公民教育形式的创新,起到了凝聚社会共识的纽带作用,且成为构筑文化记忆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9.
社会认同是增强群体内聚力的价值基础。在当前不断出现认同危机的背景下,新闻出版要担当塑造国家集体生活与文化中心机制的重任。新闻出版不仅要加强在社会认同中的知识接受、价值整合、行为规范以及文化认同的作用,同时也要合理设置议程,通过连续性的舆论引导和干预使社会认同得以实现,其对于化解认同危机、凝聚民众力量、维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瑛 《当代传播》2005,(6):18-20
“年度新闻人物”是媒介对新闻资源的二度开发与利用,在纷繁变幻的评选结果背后隐匿着媒介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理解与判断。本文研究发现,年度新闻人物传达的是媒介对社会精英评价标准的认知,反映了一种社会期待和普遍认同。另一方面,媒介也通过设计评选程序的方式构造了一个关于评价标准的隐含框架,影响和左右人们的判断, 体现了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牵制与引导。年度新闻人物反映了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的合意与妥协,是一个不断协商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推动全民阅读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来说,已不是个人是否读书、精英人才得到怎样培养的事情,而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能否提升的重要举措.国民阅读状况,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必要基础和主要路径.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不读书的社会盲目混乱.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我国人均阅读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不能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2.
国家认同是关乎国家存续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依据国家构成“四要素说”,可将国家认同解读为由“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国族认同”共同构成的综合概念,其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国家认同的建构将是一个复杂工程。本文以此为基础,透析档案在国家认同建构中所呈现的多元价值,并发掘确保档案多元价值充分实现以构建国家认同的现实路径,推动国家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如奥运会、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电视凭借其独有的传播优势成为社会庆典与仪式的主力军.传播学者戴扬与卡茨曾提出"媒介事件"的概念对电视与重大事件的这种结合进行概括,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又可称之为"电视仪式",它们通过电视放大其震撼效果,传达的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仪式性的"神圣与敬畏",一般具有较重大的社会和历史意义,建构国家认同,便是其主要功能之一.电视仪式的功能:寻找失落的国家认同认同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体对所属群体的一种忠诚和归属感.在人类众多认同中,国家认同是其中至为关键的一种,它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借此,人们得以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促进国家的发展.但是,国家认同的建立是极其漫长和困难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一个想象共同体的集体记忆,长期的集体居住,更需要民族独立过程中建立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14.
付开镜 《新闻知识》2023,(1):8-13+92
榜样人物新闻写作蕴含着儒家底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其表现之一是榜样人物事迹潜藏着厚重的儒家价值观念,表现之二是新闻工作者常带有儒家的价值观对榜样人物进行采访和选材。新中国榜样人物新闻写作具有儒家底色的原因之一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与新中国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契合处;原因之二是新闻工作者所接受的教育具有浓厚的儒家价值观色彩并影响着他们的新闻创作思想;原因之三是儒家价值观念深入国民心理之中,新闻受众普遍乐于接受具有儒家情感的人物新闻。蕴含儒家底色的新中国榜样人物新闻,歌颂了时代风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档案广角     
《湖北档案》2014,(2):1-1
正"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国家统计局2月24日公布了《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首次发布了城  相似文献   

16.
赵英臣 《今传媒》2014,(6):50-51
新闻媒体必须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原则,着力在传承价值观念、培育新的价值意识、塑造价值主体、构建共同价值取向、维持价值体系、引导价值目标实现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舆论强势;必须始终坚持真实性原则,建立社会共识以及个体、群体与社会的理性认同,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提供公共理性和公共信心的舆论支持;必须始终坚持为民服务原则,创新传播观念,改革新闻报道表达方式,更加贴近群众的内心、情感和日常生活,更好地让群众感知、理解、认同和自觉实践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群体视角下的纪录片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它容易引起社会的共鸣,能够多方面地反映社会普遍问题并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远在北京的家》、《姐妹》等纪录片从群体视角记录了中国女性农民工群体进城的个人遭遇及其奋斗的一段经历,多方面记录和揭示了群体生活现状与面临的普遍问题,引起了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充分体现了纪录片的社会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国际档案理事会章程>对档案有一个界定:"档案构成国家和社会的记忆,形成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是信息社会的基础.作为人类活动和交往的证据,档案能够辅助政府的管理并维护公民、组织以及国家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政府传播与制造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府行为”与“解释政府行为”两个方面讨论了“制造认同”之于政府传播的价值与内在联系.认同的生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心理过程.发生于互动主体间的认同主要体现于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政府作为制造公众对其集体认同的主体,无论对内或对外,都有必要了解公众现有的价值取向,理解其心理渴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之相符合的相应作为,努力成为公众的心 里寄托和信赖对象,真正实现公众高认同度的产生.无论面对国内民众还是国际社会,政府传播归根结底是政府执政理念、价值观的传播,只有通过努力获取国内外社会对于政府的认同,营造其对政府作为的同意,才能有助于政府施政与外交的有效进行.基于此,制造认同必然成为政府传播的主要目标和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20.
消费社会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升梁 《新闻大学》2013,(1):106-112
共和国60多年社会大变局必然催生价值观大变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如下问题:消费社会人们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应该如何?第一,传统与反传统:在解构中迷失;第二,身份认同的多元视角:碎片却真实;第三,消费社会的价值重建:我是谁?我们认为,只有把国家认同建立在公民身份认同(以品牌身份认同为代表)而不是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才是弥合各种价值差异的唯一途径.捍卫民族文化,不等于闭门造车,不可拒绝“世界的”,不能将民族国家看做是一座“孤岛”,而应在民族国家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一座有机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