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死亡     
8月7日阴死亡,是一个静肃,神圣而又充满威严的词语,很多人都尽力避开它,谈之色变。我,一初出牛犊,倒想在这谈一谈它,因为它"镇压"了我们一生。人有三次死亡,心理死亡,生理死亡、价值死亡。心理死亡,就是当人对社会,对未来的希望破灭的时候,便是心理死亡,也是三次死亡之中唯一有可能再生的死。心理死亡的人就只剩一具肉身,对于名、利、善、美、欲等皆不动心,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这具肉身也毁灭掉。心如死灰,便是它的标志。生理死亡,最好理解,就是生命的终结,心脏停止工作,大脑全部死亡,就是生理死亡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死亡是平等的,因为它不分贫富贵贱;死亡是伟大的,它因平等而伟大。作家史铁生曾痛心彻肺地想了几年终于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相似文献   

3.
普希金死亡意识专题研究在国内外尚属一个新课题。普希金是一个具有强烈死亡意识的诗人,这与他的死亡体验密不可分,他是在深刻的死亡震颤下走上自由自觉的诗歌道路的。其深刻背景有三:一、“双希”死亡模式,二、普希金的生活体验,三、普希全学接受中的死亡化。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痛苦地思索着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一思考与他对死亡的沉思与领悟是分不开的,《伊凡·伊利奇之死》把“死亡之思”推向了一个高峰。小说通过追踪一个临死的人的心理历程来逼问“生”,坚决的否定了传统知识论意义上的“死亡”,以极其哲学的方式揭示了“常人”对于死亡的掩盖,以及本真性的向死存在对于洞见和理解真实生活的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拜伦看来,死亡虽然可悲,但却并不恐怖,甚至,还隐隐约约充盈着一种浪漫的气息。将死亡和爱情联系在一起进行想象,这是年轻人的专利,更是拜伦诗作的特点。《无痛而终》与《你死了》这两首诗歌均体现了一个共同主题:死亡因为有了爱情的陪伴才会显得浪漫和悲壮。同样,关于爱情的话题大多也都离不开死亡。死亡是爱情的妆奁,死亡使爱情的色彩更加五彩斑斓。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笔下,死亡大多是无“声”的。但有一个例外,就是《祝福》中祥林嫂之死。鲁迅在“死亡”的叙事上表现的某些现代性特征与其时的文化语境天然接合,这暗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横截面。  相似文献   

7.
史朝义之死是唐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他的死亡标志着八年安史之乱的结束。但关于史朝义的死亡时间、死亡地点及英死亡方式,《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基本史书的相关记载却不尽相同,今人对这一问题也未展开专门讨论,一些论著涉及到这一问题时认识并不一致,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试求出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笔下,死亡大多是无"声"的.但有一个例外,就是<祝福>中祥林嫂之死.鲁迅在"死亡"的叙事上表现的某些现代性特征与其时的文化语境天然接合,这暗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横截面.  相似文献   

9.
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重要一员,曾对小说的形式特征作过艰苦卓绝的探索,由于特殊的童年生活经历,余华对死亡——这一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文学主题的关注和表现更是显得尤为突出与奇特。他的小说创作经历了转型前、转型期、转型后三个阶段,和其创作的转变一样,余华对死亡主题的探索也有一个嬗变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死亡表象、死亡思考到死亡承受的衍变脉迹。  相似文献   

10.
在理迅笔下,死亡大多是无“声”的,但有一个例外,就是《祝福》中祥林嫂之死,鲁迅在“死亡”的叙事上表现的某些现代性与其时的化语境天然接合,这暗示了中国现代学研究的一个横截面。  相似文献   

11.
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权更替频繁、天灾人祸不断的历史时期,"死亡"问题尤为突出。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思潮在这时期流行,如及时享乐、建功立业、任运自然、长生不死和地狱轮回等,这与当时死亡无处不在的社会现实,人们逃避死亡、追求长生的本能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沉重心理压迫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死亡日记     
尼昂 《小学科学》2011,(1):14-15
“我来到这世上,就没打算活着回去!”这句网络流行语虽然搞笑,但却说出了一个真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11月11日下午,我接到新华社记看的来电:“阿拉法特已经死亡。”听到这句话我差点被撂倒在大街上.没有什么比知道一个好人死亡。站在一边爱莫能助更残酷的了。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写了一个又一个淫纵的场面,字里行间又都透出两个可怖的字眼-死亡。纵欲与死亡,是《金瓶梅》全部情节所努力说明和最终体现出来的主题。这是一个永远新鲜的、以生命的代价不断予以证实的人类生存的主题,从中给人们以生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死亡意识     
一 "死亡意识"作为一个名词,它只是一种能指,指的是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对死亡的认识和体验,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存在的普遍意识,它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死亡意识"的所指则是丰富多样的,也难以有一个固定的内涵,它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每个不同的个体基于自己的主体情况都有不同的死亡意识,而且可以肯定地说,在每个人之间也决不会存在完全一致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16.
“水”是西方文学中的传统意象,也是一个含义多样化的意象:灾难与死亡象征、生命与希望象征、净罪与再生象征。在《荒原》中,艾略特把“水”意象植入了传统的这三方面含义;由于这三方面含义,有助于解释荒原“有水却缺水”的矛盾;同时这三个含义也紧密联结《荒原》的基本主题:“死亡-复活”意识,通过神恩和自救从死亡到复活。  相似文献   

17.
马德 《课外阅读》2009,(18):12-13
我落榜了。与其说这是一个黑色的六月,倒不如说.这是我人生中如同死亡的一段时光。我闷在家里,不接电话,不踏出房门一步,不和父母说一句话。  相似文献   

18.
2007年9月~2008年7月,在首都师范大学脱产进行教育硕士学习。期间写了12万字的学习日记,从中节选几篇,能够看到学习的大体状况。心灵的唤醒——看《死亡诗社》有感2007-9-15教育学老师给我们上课,一上来就让我们看《死亡诗社》这部影片。这让我知道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一个懂得教育的老师,也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相似文献   

19.
西南少数民族的死亡起源神话主要包括神谕型与不死药型两大类。这两大类神话包含着西南少数民族先民文化的丰富内涵:一是对死亡有一个意识到死亡——抗拒死亡——接受死亡的认知过程;二是钟爱于那些能变形的事物;三是人的意识的觉醒;四是对人性弱点的反思;五是体现了生命过程中的女性角色。  相似文献   

20.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的一句经典台词,特深沉。然而,在这样一个流行撒娇的年代,生存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