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化是联结社会的纽带。文化价值的认同与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年的超稳定就建立在文化的基本和谐之上。而中国近代百余年的社会与政治的动荡,其根源也在于文化上的冲突。在新世纪,我们开启了和谐社会建设,但如果不在文化建设上正本清源,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融纳西方文化(含马克思主义),完成中国百余年未能完成的文化重建之历史使命,使中华民族在新文化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为和谐社会奠定牢实的基础,和谐社会将成为无本之木而立见枯萎。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给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生命活力的同时,也出来一些文化的迷茫。本文首先探讨了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内涵,具体论述了中国模式中的和谐文化内容与特点,最后详细探讨了中国模式的核心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分工中,大学承担着独特的文化责任,通过学术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与智慧,不懈地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思想价值资源和理想图景,是现代大学的理想与使命所在。服务于中国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的中国大学,应当在诠释当代中国实践、培育当代中国的文化精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文化资源、引领中国的文化创新等方面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中国大学需要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术传统、建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治校理念、强化大学的文化育人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陈东 《闽江学院学报》2005,25(4):70-73,90
本文以马尾船政局为研究对象,通过马尾船政局的历史考察,探讨福建船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结构重组的内在联系。认为马尾船政局的创立,本身就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马尾船政局创立后,在提高社会科学技术,特别是近代中国造船技术,培养社会专门人才。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和思想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与并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组。  相似文献   

5.
周鸿勇 《常州师专学报》2002,20(1):30-33,61
企业文化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它的发展,受到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社会体制的制约。企业文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在企业中的具体化,接受非本土的社会文化是会产生融合成本的。而民族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成本是最小的,效果是最佳听。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中国企业要扬长避短,用传统文化构筑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传记、随笔,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把文化乡愁具体落实在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上,使之成为文化使者,更有了文化“根”的意识。林语堂认为中国古代以儒家世俗思想为主体,以道家的遁世与佛教向往天国的神学理论为补充的思想结构,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需要,也代表着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同时也能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因此,在高校英语教育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同时注重与国际接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析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阐述了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婚俗文化不仅反映出社会发展进程,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发展.这种不断的进化与发展也正是婚俗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文化内容、文化要旨、文化结构三方面论述了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认为主要差异并非水火不容,反而存在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东西方文化各自存在的普世性因素、东西方文化探讨问题的同一性及文化流动规律三方面论述了东西方文化合璧的必然性。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寻求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社会与社会的和谐,是东西方都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内含于中国文化之中。要引领人类“未来”的前行,必然仰赖于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家族作为中国社会基层组织之最小的单位,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广泛占有着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从多方面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家族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从某种程度说,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小社会,家族的兴衰折射着社会的兴衰.对家族进行深入剖析,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透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盘古神话中,沉淀着先秦以来中国文化对自然的五大基本伦理观念.这些观念的产生,不仅凝结着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识、思考和体验,更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意的描述和深入的情感体验,同时,还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直观经验的形象概括.这些观念不仅决定了中国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思想,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价值在于它堪称“中国第一诗”。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旨趣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就是表现或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而陶渊明的这首诗也正是完美地表现了这一根本精神。纵览中国诗歌史,无论是李白、杜甫及苏东坡等这些站在巅峰的诗人的诗集中,还是其他人的诗作中,都找不出这样一首完美体现中国文化“极高明而道中庸”精神的有着“纯诗”品质的杰作。  相似文献   

13.
传统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真谛乃是道德本体论 ,而非“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把儒学的“天人合一”顾名思义地翻译成白话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此来阐发其环境伦理学价值 ,不仅是解义上的根本错误 ,而且也少有建设性。儒学“天人合一”说的环境伦理学价值在于 ,它提示一种新的文化和哲学视角  相似文献   

14.
文化源于人类对严酷生存环境的挑战的回应,文化是人类面临生存威胁和压迫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文化生成和演进的过程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哲学问题,即如何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反对天人关系割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一向以人与自然的交融、层出不穷的奇特意象、色彩的象征、强烈的感情以及对自然与文明冲突的思索,为世界各国人们交口称赞。然而,令人感到最为惊讶的是他诗中所具有的强烈的“天人合一”境界竟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意识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论文就叶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表现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比较中,初步探究出叶赛宁“天人合一”境界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荀子天道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一直为后人称道,本文从静态——"天人之分"和动态——"天人合一"两方面对荀子天道观进行考察,并对有学者认为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是"人定胜天"的理解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年来,有些人把它作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甚至作为一种生态哲学。实际上,从“天人合一”的本义看,“天人合一”探讨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不是一种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18.
思维方式是一定文化的特质,是一定文化之所以成为该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重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和谐价值的追求,就应该了解为什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和谐价值的追求是那么恒久。决定这一点的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整体思维方式,即讲求一元、天人合一、注重整体、追求和谐的独特思想;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尤为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家、人与国之间关系的和谐,由此衍生出独特的中华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特征,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传递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合的基础是德,合一的标志是在对天的体认中,觉解人的精神生命,而仁就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最高境界,所以通过对人的“仁性”的把握,就可以体认这一超越的价值源头,臻于天人合一之境,在中国哲学中,仁对的把握,离不开对人的心灵心性的探讨,而传统的心性之学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就是天与人,宇宙与人生,心性与天道的相互贯通。“天人合德”的精神气质决定了中国哲学必然走向一条内探求心性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哲学中所倡导的天人和谐的观念在《白轮船》中以一种神话的形式再一次表现出来,中俄化不同,但是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本旨在分析《白轮船》是怎么叙述与表达这一观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