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施的主要原则是“成丁而受,丁老而退”。关于中男受田应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中男当户者授以半夫田,此制始于北魏;一种是中男18岁以上“亦依丁男给”,始于唐。  相似文献   

2.
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中奴婢的论著虽然不少,但专文论述却并不多见。限于篇幅,本文难以全面、系统并具体地阐述每个问题,仅是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勾勒一个轮廓,并略呈浅见。 一 概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奴婢。此时,畜奴之风极盛,拥有奴婢成百上千者不乏其人。三国时,周群“家富多奴”,吴国的世家大族“僮仆成军”。西晋时,石崇有“苍头八百人”,苟晞“奴婢将千人”;东晋时陶侃有“家僮千余”,刁逵“奴婢数千  相似文献   

3.
一、北魏均田制的产生自485年北魏颁行均田制,到780年唐政权实行两税法,均田制的施行,前后将近三百年之久。这一制度不发生于五世纪以前,而是发生于五世纪八十年代,是有其客观条件和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4.
5.
经济环境与均田制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均田制是古代一项名制度。史界对它研究由来已久。但研究的重点多放在均田制所包括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均田制的土地分配办法、均田制和租调、徭役制的关系等方面,至于其管理功能前后的变化谈论甚少。实际上,经济环境的变化才是均田制产生和变化的决定性条件,把均田制置于国家计划经济的基点上,通过对其管理功能的动态性考察,才能揭示其制度实质,弥补史界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6.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一片凋敝,黄河以北,千里无人烟,全国人口锐减。为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封建经济,稳固统治秩序,;624年唐高祖李渊下令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规定:每个十八岁以上的成年男子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老男残废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受田人死后,永业田可以传子孙,口分田归还政府另行分配。此外,有封爵的贵族和五品以上的官员授永业田五百亩至一万亩。立有战功而受勋的,可以按勋级高低授永业田六十亩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 ,入唐以后 ,特别是唐中叶以后 ,相当多数的部曲奴婢随着世族土地所有制的瓦解 ,大量转变为身份相对自由的契约租佃农民。同时 ,作为部曲奴婢阶层本身 ,也出现了明显的雇佣化趋势。总的来看 ,在唐中叶以后 ,象汉代那样大量小农破产沦为奴婢以及象中古那样部曲奴婢世代依附于主人而不得自由的情况已大为改变。但是 ,与此相矛盾的一个现象是 :在唐代中后期 ,社会上掠卖奴婢的风气曾盛行一时。为此 ,唐朝廷曾一再颁布诏敕加以禁止。有些学者据此认为唐代中期以后 ,社会上奴婢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有了增加 ,奴婢的人身依附关系重新…  相似文献   

8.
唐代均田制度与前代相比,受田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妇女不再受田。导致这种变化的缘由值得深究:从根本上而言,经济的发展解放了以一般妇女为主体的剩余劳动力;从制度层面而言,租庸调制的实行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土地兼并的情势而言,政府掌握的公田面积减少;从家庭而言,唐代家庭的组织结构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受田的唐代妇女,在家庭中对男子的依附地位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9.
一均田制度,从法令上看来,是一种国家土地所有制。因为它规定了土地的授给和归还,限制或不准土地的买卖,封建政府掌握着对土地的处分权力,而私人则没有所有权。在土地私有制已经很巩固的封建社会里,为什么还能实行土地国有而没有遇到反抗?更具体地说就是:在均田令颁布之前,一些私人地主(也包括自耕农民)已经长期地保有他们的私有土地,为什么一道令文颁布之后,他们便顺从地放弃了土地所有权,而听任封建政府的摆布呢?  相似文献   

10.
玄教是龙虎宗的支派.它产生于元朝,兴盛于元朝,并且随着元朝的灭亡而消亡,与元朝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正是这种联系使玄教有了不同于其他道派的显著特色。也为其消亡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1.
一雇佣劳动,既是直接生产者以出卖自身劳动力为谋生手段的一种劳动方式,也是一种奴役形式。“典型形式的雇佣劳动,即作为扩展到整个社会范围并取代土地而成为社会立足基地的雇佣劳动,起初是由现代土地所有权创造出来的,就是说,是由作为资本本身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在各朝均田令中,农民受田标准有所不同。以亩数计,北魏时一个普通农户(一丁户)受田为120亩(桑乡),或136亩(麻乡);北齐、北周和隋为140亩;唐用丁计,则为100亩。以实际面积计,差别更大一些。因北朝及隋以240步为亩,6尺为步,唐亦以240步为亩,5尺为步,其他各朝尺度也略有出入,但差异甚小,每尺差异不超过6%。如略去后者的差异不计,则唐100亩,仅当北朝及隋的83亩强。如以北魏桑乡农民受田面积为100%,则麻乡农民受田数为113%,北齐、北周、隋为117%,唐为69%。可见,  相似文献   

13.
两汉的奴婢,不仅在数量上仅占当时全国总人口数的十五分之一左右,而且从他们的来源、使用状况、地位和待遇来看,他们与奴隶社会的奴隶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在社会中,既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又不是当时被剥削的主要对象,而且内部又存在极大的差别,无法形成一种统一的社会力量。因此,他们只能作为奴隶制的残余存在于封建社会内部,根本无法改变或决定两汉的社会性质。鉴此,基于两汉存在奴隶而分析中国社会的一些理论,也值得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14.
秦汉奴婢的户籍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随着秦汉简牍资料的相继出土,对奴婢户籍问题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从简牍情况看来,秦汉奴婢更多地是以资产性质或依附人口的身份登记于户籍,而没有以个人身份登记于户籍。这种情况与奴婢半人半物的身份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论北魏的均田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北魏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文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均田制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部分讨论了北魏均田制的实施情况。通过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北魏均田制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它是对前朝田制的继承和发展,对后世的田制曾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过程中,反满是永恒的主题。但反满的原因及对以后的影响各不相同。通过分析其反满,揭示“满人”到“满族”概念的转变,从一个侧面解释随着西方民族主义的传入,在中国传统文化观下的部族概念怎样演变为现今的所谓民族概念,以及这种转变对近现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开路的事实说明,光绪年间开发海南宝岛的结局是开发未能善始善终,初时开发所取得的成果也没有很好保存下来,并着重分析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新安理学在徽州民间的传播和普及过程中与宗法制度相结合,便形成了徽州礼教。徽州礼教标榜仁义道德、忠孝节义,尤其看重忠孝节义,具有积极和消极之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班牙文艺复兴的特点是:兴起迟而衰落快,艺术建筑形式风格多样复杂,文学戏剧高度发展和殖民地掠夺史乘最先写成等等.它们的产生原因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收复失地运动、天主教会封建势力强大和殖民大帝国的建立与衰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西晋东晋交替之际,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诸领域发生着深刻地变迁。两晋之际的社会变迁从特征上看,主要是自发式的局部变迁,它没有导致封建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造成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