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侃 《山东教育科研》2013,(11):25-27,38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变迁过程是学术、政府和市场三股力量相互博弈不断调整的过程。我国转型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经历了两次大的制度变迁。我国高等教育只有立足于自身的学术性,努力扩大高校自主权,使高校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好政府的关键性作用,才能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变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转换与制度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经济制度 ,使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换的制度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本文在分析框架中引入制度环境这一外生变量 ,重点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变化与制度环境的关联性 ,以及不同约束条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变化的特点。讨论的要点为 :在原有计划配置的框架中不可能使资源再扩大 ;资源的增量主要是在市场环境中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是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种资源配置惯习,它规范着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其不足。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由此。纵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变迁。探讨各阶段资源配置模式的合理性与不足,从历史的维度反思与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就成为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4.
论制度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社会组织及其与之相符的规则体系,制度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根本性因素之一.制度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具有维护高等教育的使命,降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交易费用,约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权力的分配和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历史,可以大概分为1949-1977年的奠基时期、1978-1998年的调整和改革时期、1999年以后规模扩张与快速发展时期。每个阶段均有重要的制度指引着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路径,这些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层次、布局、科类、类型结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必要组成部分,既是公共物品,又是稀缺资源。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取决于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回顾高等教育的历史,为了解决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资源的配置方式无外乎就是行政计划分配与市场机制两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分配上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要实现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即每个人效用最大化,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实施弱势补偿原则,使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处于公平与效率均衡追求的社会最优化位置。  相似文献   

7.
封春宁  杨超 《考试周刊》2009,(24):133-133
高等教育制度规范着高等教育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效地保障并激励参与高等教育各因素的寻利动机与行为,发挥各因素效用的最大化。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更具有缓慢、递进、反复的特点。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现实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区域之间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分析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指出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政策、资源的利用及分配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重要时期,高等教育财力资源配置方面难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提高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加强高校资源配置预算、加大高校对资源配置的自主权、加快推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进而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和变迁的整个过程,如何更好的理解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从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上讲,其对初始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又是教育内部行为主体在大的教育制度背景下的行为选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现出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而就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实质来讲,是整个教育内部利益的冲突和再调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稀缺资源,30多年来在其资源配置转型过程中处在一个不断选择和优化配置方式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老百姓的选择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意义上的累进过程,采取边际增量改革举措、尊重教育收益滞后性规律与强调改革的稳定性原则是保持转型期持续制度创新节奏的原因,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趋势取决于符合高等教育成长规律约束力量的均衡。在未来发展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呈现如下趋势: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提供方式多样化,在高等教育资金分配选择中更加强调采取绩效配置方式,大学高层合作模式的需求多元化,扩大高等学校自主权成为必然,等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正逐步成为第三部门组织。高等学校在应对国内外行业之间、行业内部的挑战等一系列问题上,竞争的态势已开始形成。要在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研究竞争规律、掌握竞争技巧、制定竞争战略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研究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伴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两种不同制度环境约束条件下资源管理系统不断优化发展的变迁过程,是这一时期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本文借助新制度经济学和比较制度经济学派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假设、基本推论、分析模式和指标体系进行综述和概括,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程度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研旁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建国以后高等学校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情况,分析了高校五次工资制度改革的情况,对改革的背景、内容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治理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产生发展起来的新理论,虽然发展尚不成熟,但它对研究社会问题、教育问题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思维框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传统的以计划为主要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逐渐地被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式资源配置方式所代替.当这种资源配置方式面临极具复杂变动的社会环境时,可能会遭遇很多冲突和矛盾.治理理论对重新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财政自大学问世以来一直处于变迁之中,变迁围绕着高等教育场域中政府、大学与学生等重要利益主体进行,变迁不仅仅是大学融资方式、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与学生成本分担的变化,还包括高等教育场域内政府、大学与学生等重要利益主体之间财政关系的调整与重塑。在高等教育财政的变化、调整与重塑中,政府、大学与学生的身份也在发生某些演变,以契合高等教育财政变迁所型塑的财政状况。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资源通常被界定为投入高等教育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总和,而宽泛的界定还应包括高等院校所处的文化环境、知识、信息、教育技术、管理技术、管理制度和学生。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基础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逐渐提高,但现实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通过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了解到,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利用率仍然较低。比如,存在师生比例偏低和分配的不平衡,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不合理,以及物力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应该确定合理的师生比例,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加大对物力资源的投入,优化配置基础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多主体分析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制度创新中,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体由单一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形成了政府、市场和高校的三角体系,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制衡,最终会形成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并存的混合式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采取公平配置与竞争获得的投入机制实现资源配置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属于从事教育活动的事业单位,具有鲜明的"国家公共性"特征。从经济方面考虑而赋予公立高等学校以自主权的改革路径,在必要的监督缺位的情况下使得公立高等学校超越了其原本所受的公共性的制约。内部自律的软弱和外部监督的缺失使得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开始呈现出一种公共性的迷失状态。从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来说,将高校定位于第三部门可能使其从公共权力领域的完全控制下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