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西进运动”作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拓荒运动,是19世纪美国社会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现象。拓展边疆的生活经历奠定了美利坚民族文化的价值精髓,美国的风俗习惯、经济与社会都深深地留下了边疆生活的印迹,西进运动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重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进运动是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开创性事件,毛皮贸易对于整个西进运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毛皮商栈和毛皮公司的建立,不仅对美国疆域的拓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西进运动中起了“边疆先头站”的作用。毛皮商栈这种独特的城镇对于西进运动中城市的崛起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毛皮贸易不断向西拓展,通向“远西部”的大门便在西进运动中的新一代美国移民面前打开了。  相似文献   

3.
西进运动是美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同时也是一篇美国人民对其西部拓殖、开发、建设的壮丽史诗,在西进运动的引擎下,美国具备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身的坚实基础,并由此迅速崛起,继而跻身世界大国行列,最终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深刻剖析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并广泛联系当时美国国内因素以加深对美国西进运动的透彻认识,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来说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进运动与美国近代农业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农业革命是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立基础的过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近代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首先要解决的重大任务,它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工业化以至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美国近代农业革命时工业化影响重大,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典型意义。而它之所以在19世纪发生与自18世纪末兴起的西进运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正是西进运动为美国农业革命提供了近代史上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加速了农业革命的进程,并对美国农业发展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5.
王凯 《文教资料》2008,21(15):98-101
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美国西进运动,是美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运动,也是美国人民对西部边疆的经济开发活动.它加速了美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促成了美国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对美国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美国的西进运动,总结美国成功开发西部地区的经验,对胜利完成我国西部大开发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美国在建国后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长期都奉行一种"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然而到19世纪末,随着西进运动的完成和工业化的基本实现,为了寻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解决国内市场狭小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一种新的扩张主义思潮——"新天定命运"论应运而生。新天定命运论是一个内容十分庞杂的体系,主要包括种族优越论、社会达尔文主义、新边疆、海权论等社会思潮。由于这种理论迎合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欲望而受到他们热烈的吹捧,并一度成为美国对外侵略扩张的旗号。  相似文献   

7.
浅析赫钦斯的学习社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美国教育思想家赫钦斯基于永恒主义理念,在对美国教育现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学习社会”的观点,认为完善人格,实现人的价值是学习社会的意蕴所在;每个人都应该终身学习。他的学习社会理论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教育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19世纪美国西部家庭农场制度与传统农业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文明时代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民家庭既是社会细胞又是经济细胞,家庭农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同义语。而美国在西进运动中创办的家庭农场却与新的经济条件相结合,成为农业商品生产的基本经济组织。探讨美国家庭农业制度在西进运动中如何形成、创新、逐步完善,如何促使拓荒农民在一代人之间实现质变,从而使美国农业转变为现代经济的基础部门。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边疆史学著名代表人物特纳断言:"到现在为止,一部美国史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于西部的拓殖史。一个自由土地区域的存在及其不断的收缩,以及美国定居地的向西推进可以说明美国的发展。"[1]这说明美国的西进运动是美国崛起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主题。可以说,西进运动是一场集领土扩张、边疆移民和西部开发于一身的大规模拓殖运动。其兴起是在独立战争以后,在十九世纪中期进入高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基本结束,贯穿了美国近代化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10.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执政时期是美国海军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是美国海军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威尔逊执政以前美国海军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海军力量之一。威尔逊执政后继续大力发展海军,推行海军军备扩张,尤其是经过一战时期快速发展和战后威尔逊掀起新的海军军备竞赛,至威尔逊卸任时美国海军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美国海军在威尔逊时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最终成为了世界海军的首强。对这一时期美国海军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美国海军崛起和美国逐渐掌握世界海权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任职期内,美国总统威尔逊总结了以往美国外交中民主、自由等传统思想,形成了建立在美国利益基础上、以"拯救世界"为目标的"理想主义"思想。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家,他必然要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威尔逊可以实现他的"理想主义",在伪善的面具下,反对英法委托日本出兵西伯利亚,主张不干涉俄国内政;但当外部形势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利益时,威尔逊已经顾及不了那些"道义"上的理由,伙同日本出兵干涉俄国苏维埃政权,为美国谋取最大的利益。这是由他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自1913年伍德罗·威尔逊就任美国第28届总统以来,威尔逊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逐渐成熟.威尔逊主要是把自杰斐逊以来的美国传统思想加以归纳,形成了以美国利益至上的"拯救世界"为目标的意识形态,并以此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威尔逊主义对以后美国历代领导人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曾颢 《培训与研究》2009,26(7):5-6,72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价值观,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的价值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文学评论文章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使用。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按照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全面地考察文学作品,研究文学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大胆地吸收西学改造思想,就历史观而言,一方面,以“不言《新学伪经考》”的新学术突破了早期所深受康有为影响的“三世说”史观,另一方面,他侧重用近代民族国家学说解释历史,建构了以民族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思想;完成这一转变的学理则是以“人群”的进化观念,改造康有为“政制”、“文教”进化“三世说”变革中国的历史观,并在建构中赋予了民族国寡为突出特征的史观,以此为出发点呼吁“史界之革命”。  相似文献   

15.
新感觉派的作品多描写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和都市人五光十色的生活状态.深入分析新感觉派代表人物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的创作,会发现都市在他们眼里既是繁华的象征也是罪恶的渊薮,并不是像以前研究者的观点,认为他们持的是享乐观、纵欲观.  相似文献   

16.
The essay examines the stat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through the lenses of auto-ethnography and critical reflection. A discussion of the relevance of the AESA and social found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ransformative education for scholars from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is central to the thesis. AESA is situat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nsnational politics of inclusion/exclu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uthor supports a transnational hemispheric approach to social foundations for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dentifies patterns in 11 English language young adult novels from the past three decades (1981–2011) which depict undocumented migration between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crease in YA novels on this topic demonstrates rising public concern. These books offer sympathetic identification with border crossing youth. Eight of the 11 books use nar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order crosser. Six of the protagonists are transported by parents, while the others make the decision to enter the United States without authorization. The border crossers struggle against antagonistic forces of poverty, physical danger, and immigration laws. Migration is not a unidirectional movement from Mexico into the United States; most, but not all, of the border crossers l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narratives’ conclusions. These literary works implicitly urge the “empathetic outreach” of Gloria Anzaldúa’s borderlands philosophy and argue for what Pablo Ramirez terms a “borderlands ethical stance” in which individuals justifiably violate laws. This essay advances discourse about Mexican immigration into the United States by establishing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A novel about undocumented migration, analyzing significant examples, and exploring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  相似文献   

18.
The sociopolitical, sociocultural, and sociolinguistic issues many Latino immigrants face as they embark on the process of adjusting to American society have been depicted by many Hispanic American wri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Julia Álvarez’s How the García Girls Lost Their Accents attempts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se issues through the lives of 4 Dominican sisters who im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mid-1950s. In light of Álvarez’s novel, this essay seeks to illustrate how many young Latino immigrants currently strive to fit into American society and struggle to achieve success in a linguistically and culturally foreign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9.
反对种族歧视是马克·土温中期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塑造哈克和吉姆这样两个人物形象去表达反对种族歧视这一主题,结论是该书是反映马克.吐温种族观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成为影响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国家,而郭秉文作为留美学生,在导入美国大学模式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有益的作用。以郭秉文及其东南大学改革为个案,分析美国大学模式在近代中国的导入与影响,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