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邶风》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章之一。学者对《邶风》中“不瑕有害”之“瑕”的解释莫衷一是。前贤对“瑕”的阐释有四种,一即郑玄的“瑕犹过也”;二即毛亨的“以瑕为远”;三即周悦让的“以瑕为暇”;四即朱熹《诗集传》的“瑕,何,古音相近,通用”。文章收集各家对“不瑕有害”的注释,并类比与其高度一致的“不遐有佐”“不遐有愆”句型,结合具体的语境,得出“瑕”当作“何”解更为合适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读了陈玉明同志的《引证偏靶诚可惜——〈伶官传序〉指瑕》(见《中学语文》2001年第1期)一文,颇有所感。囿于旧观念,对名篇佳作特别是古文的指“”瑕”,可谓多来兮。如《劝学》、《师说》、《问说》、《六国论》等  相似文献   

3.
有幸得阅郭跃武老师的《琥珀指瑕》(以下简称《指瑕》)一文(95年2期《教师之友》),我深为郭老师的勤学及钻研精神所感动。但是,文中所述的观点愚以为是错误的。故不敢苟同,在此提出探讨。《指瑕》一文以为《琥珀》“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假想松脂球的形成过程时,脱离了实际,给人以牵强之感”。并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据,说蜘蛛是“一种节肢动物……织网粘捕昆虫作食料”,证实“蜘蛛是‘结  相似文献   

4.
犤片段一犦教《桂林山水》一课,解释“无瑕翡翠”的“瑕”,一个学生说:“瑕就是斑点。”老师指着自己身上的衬衣说:“如此说来,我今天穿着一件无瑕的白衬衣喽,这样说对吗?”课堂上爆发出一阵大笑,预习时查了字典的学生立即举手纠正,没查字典的学生也瞪大眼睛想了解个究竟;已知词义的学生经这一笑加深了印象,跟着笑的学生听了正确的解答茅塞顿开,今后再也不会用“瑕”来修饰衬衣或其他除玉以外的任何物件了。这一风趣的比方,引起一阵笑声之后留下的将是难以磨灭的印象。犤片段二犦有的学生作文时往往不加标点或一逗到底,教师讲评这样的作文时…  相似文献   

5.
看了贵刊95.2期刊登的“《琥珀》指瑕”后,笔者认为《琥珀》这篇课文并未脱离实际,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说明文,毫无牵强之感。“《琥珀》指瑕”作者似乎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依据,得出蜘蛛是靠结网捕食的昆虫,但词典并未下结论,蜘蛛只靠结网捕食。的确,大多数蜘蛛是靠结网  相似文献   

6.
[失瑕之光]应作“之(云)瑕(霞)失光”。《汉将王陵变》:“陵母遂乃自刎身终。其时天地失假之光,而为转说。其时风云皆惨切,百鸟见之而泣血”(《敦煌变文集》45页。以下只标页码)。按:此处文字学者多疑有误。校理如下:“瑕”,“霞”之音借字。《文选·甘泉赋》:“吸青云之流假兮,饮若木之露英”。《弘明集》卷二九《统归篇》梁·萧子云《玄圃园讲赋》:“藻玉相白,丹瑕流赤”。瑕、霞,同为平声麻韵匣母字,故得通借。P2976号写卷《进士刘假温泉赋)},P5037号卷子题作《刘霞述驾行温汤赋》,《开天传信记》三卷引作“刘朝…  相似文献   

7.
报纸说瑕     
近读1995年3月7日《法制周报》,发现语病甚多。谨说瑕于此,以期得到诸位的教正。①“老人是溜鸟的,一手拄着拐仗……”(第6版:《阿捷》)“拐仗”之“仗”误用,应为“杖”。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鉴赏(教研)》(2008年第1期)刊出了刘方老师《(烛之武退秦师)注释指瑕》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对苏教版该文的几处注释提出了质疑。细读之余,笔者实不敢苟同:文中所举五例。除一例“指瑕”值得肯定之外,其余四例实“无瑕”可指.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9.
读本刊2004年第9期《指瑕》后,对文中所提英语之“瑕”有不同见解。从为所谓“瑕”并非瑕,而是英语用法习惯、灵活的展示。以下观点、论例均来自英语论著的考证。一、《指瑕》认为“Thenhesloweddownasthewindbecomestrongerandstrongerandthewaveshigher.”译为时间从句不妥,as从句应为“因果关系”。我认为此处译为原因从句不妥。英语译文不但要据语法,更要依照语言习惯和情景与感情色彩。as在此句为时间状语从句的连词,相当于when的弱语气;除此外as与when的用法区别是:when只表示特定的同一时间主句与从句同时发…  相似文献   

10.
贵刊一九九五年第二期中《长文如何短教摭谈》一文,精辟地阐述了“长文短教”法。笔者拜读之后,颇感方法得当,收获很大。今又拜读贵刊第十期两篇争鸣之作,似觉豁然开朗。读后冥思,又觉“瑕”(《“白玉”微瑕》一文)中有“瑕”特此提出商榷,以求得共识。  相似文献   

11.
狗喻     
陈盈 《现代语文》2005,(7):11-11
卫灵公怒弥子瑕,扶笞(ch)出之。瑕惧,三日不敢入朝。公谓祝(tuó)曰:“瑕也怼(du)乎?”子鱼对曰:“无之。”公曰:“何谓无之?”子鱼曰:“君不见夫狗乎?夫狗依人食者也。主人怒而扶之,嗥而逝,及其欲食也,葸(xǐ)葸然复来,忘其扶矣。今瑕,君狗也,仰于君以食者也。一朝不得于君,则一日之食旷焉。其何敢怼乎?”公曰:“然也!”(明/刘基)īì锦囊小语译文:卫国的国王灵公对弥子瑕恼怒,鞭打他并将他赶了出去。瑕害怕,三天不敢上朝。灵公对祝说:“瑕是不是有怨恨啊?”子鱼祝回答说:“没有的事。”灵公说:“怎么不会呢?”子鱼说:“国王您没见狗吗?狗…  相似文献   

12.
通俗小说、戏剧常常有“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午门”在哪里?午门是不是斩首之地? 午门,是故宫即明清两代皇宫的正门,在北京市天安门之北,端门之后,始建于明朝永乐八年,即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即1647年重建。 午门外,即皇宫正门外,紧挨着朝见、议事的朝廷,不是斩杀之地,古代行刑杀人都在集市上。《左传·宣公八年》:晋人获秦谍,杀猪绛市,六日而苏。”是说晋国人把秦国的间谍杀在绛市街头。《昭公十二年》:“杀瑕辛于市。”是说把瑕辛斩杀在街头上。《定公十四年》:  相似文献   

13.
<正>《说文》七篇下宀“部:“家,居也,从宀瑕省声.”对许慎的说解,自元代以来异说纷坛.周伯琦认为“家”乃“豕居“,最先与许氏左论.其后翟云升以“家”为“从豕,豕亦声“;钮树玉以“家”为“从彖省声’,逞私见而修改许说.龚橙则认为“家”本为“(?)下坐犬”,批评许氏”误说从宀瑕田省声”.叶启勋则洁责许氏:“以造字之先后论,家当在先,瑕当在后.岂有先造之字从后造之字得声之理?“即以崇许宗许名世的《说文》大家段玉裁也不无遗憾地认为:“此字(即“字”——引者)为一大疑案.瑕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表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瑕省耶?何以不言瑕声而迂回至此耶?窃谓此纂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字义之转移多如此……且曲为之说,是千虑之一失也.“诟议甚多,兹不悉引.  相似文献   

14.
王逸注《离骚》之“帝高阳之苗裔兮”云: (楚)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 汤先生《离骚今注》引此作“受屈为卿”(原注:“《章句》《补注》各本误作‘客卿’,此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注校改”)。屈先生《屈原氏族考》说此同,而谓朱熹驳王逸此说未为得,其云: 王逸《章句》中“受屈为卿”一句,世传诸本,“卿”上多一“客”字,“客”字乃是衍文,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王逸之说,即无此字,是  相似文献   

15.
《老残游记》中的白妞形象塑造葛正华《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别具一格的作品。因瑕玉互见,历来评论不一。在写人写景这方面有的称“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有的则说“艺术性不高”,“只有一定的艺术技巧”。这两种评论.都不尽公允,惟有鲁迅在《中国小说...  相似文献   

16.
观贵刊1990年10期王为民文章《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之瑕》,说杨万里之《初夏睡起》诗“引错了三个字”,“‘留’应为‘流’;“‘软’应是‘溅’”;“‘与’也错了,应为‘上’”.此说不妥!只要稍微读几本古书的人就知道,古人诗词之类有不同版本流传,字句不尽相同,不能随便否定猜疑。我读的《诚斋集》(杨万里号诚斋)全诗确为这样:  相似文献   

17.
赵逵夫同志的《屈氏先世与句禀王熊伯》一文(载于《文史》第二十五辑),是一篇在屈原研究上有重要突破的楚辞学论文,值得重视。关于屈氏之始,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说,是楚武王(前七四0一前六九0年在位)的一个名叫瑕的儿子,“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此后,历代楚辞注本和姓氏之书多因袭王逸之说,使“屈瑕是楚武王之  相似文献   

18.
报刊或学生作业中不时出现“瑕不掩玉”,如某报的一篇文章中说,上海图书节的“读者中也出现了几位不光彩的‘窃书贼’。不过,相信瑕不掩玉,本次图书节终将以它的盛况载入上海的文化史册”。这“瑕不掩玉”,其实是“瑕不掩瑜”之误。瑕,从玉,瑕jiǎ声穴因声求义,凡瑕声多有赤色雪。本义为“带红色的玉”,引申为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毛病或过失。如:璧有瑕、白璧无瑕。瑜,从玉,俞声。本义为“美玉”,引申为玉的光彩,比喻优点、美德。如,瑕不掩瑜、瑕瑜互见。瑕不掩瑜,意思是玉石的斑点掩不住玉石的光彩,现多用来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  相似文献   

19.
容易混淆的同音词瑕不掩瑜和瑕不掩玉“瑕”是玉上的斑点,“瑜”是玉的光彩。这个成语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成语原意并不是说玉上的斑点掩盖不了“王”,所以“瑕不掩玉”的用法也是由于同音相混造成的成语误用.势不可当和势不可挡“当”是抵挡、阻挡的意思。这个成语...  相似文献   

20.
说“匹”     
汉人应劭在解释马为什么称“匹”时说:“马称匹者,俗说:相马比君子,与人相匹。或曰;马夜行,目明照前四丈,故曰一匹。或说:度马纵横,适得一匹。或说:马死卖得一匹帛。或云:《春秋左氏说》:‘诸侯相赠,乘马束帛。’束帛为匹,与马相匹耳。”(《风俗通义校注》)大文论家刘勰对应氏的解释颇不以为然,《文心雕龙·指瑕》有云:“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然谬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