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明治时期,日本便确立了吞灭中国的计划,1927年召开的“东方会议”更是将此计划定为国策。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略中国长达十四年之久,在这场持久的侵华战争中,日本灭亡全中国的既定国策始终未变,而仅仅是在侵华的指导思想、具体政策上作了调整,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两面政策,即既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的一面,又有与日妥协反共反人民的一面。这种两面政策贯穿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始终,只是其重点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演变。明确这一问题,便能较正确地把握国共两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对中国进行全面入侵,决非偶然,而是自明治维新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直接结果.本文以大量的日方历史资料为依据,论述了日本侵华政策的实行与演变过程及其为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的殖民地所采取的一系列严重步骤,揭露了日本政府企图用扩大对中国战争的手段来摆脱国内的政治、经济困境的图谋。  相似文献   

4.
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了从不干涉到援中抗日,最后到有条件参战的政策,其政策具有两重性,其一系列作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原则是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5.
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了从不干涉到援中抗日,最后到有条件参战的政策,其政策具有两重性,其一系列作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原则是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6.
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的背景下,中美关系表现得极为复杂微妙。中国国民政府与美国的关系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美日矛盾的冲突、变化而改变,中美关系由开始的消极状态发展到互相需要的盟国积极合作,又发展到战争后期国民政府的“统一”与美国远东战略的利益需要。这时期不执政的合法政党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力量得到迅猛发展,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特别在战争后期,这支力量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美国在华利益的扩张和实现。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关系演变的结果是美国梦想的破产,中国人民建立了独立、统一和民主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7.
日本帝国主义在大陆和台湾所办的职业教育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奴化教育,华东、华中、华南以及台湾被陷入后,市场一片萧条,日伪为了恢复生产,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因此大肆设立职业学校,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大量的为日伪服务的“忠民”,因此本文主要阐述日本侵华时期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也是关系割新民主主义革命成败的关键是土地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封建的土地制度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被压迫、被侵略的根源。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统治的主要社会基础和代理人。不改变这种土地制度,就不能使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获得解放,也就无从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9.
抗战期间,英国对亚洲的日本同样采取了绥靖主义政策,其目的是:(1)以牺牲中国为条件,换取与日本的妥协;(2)利用中日矛盾与苏日矛盾,将祸水引向苏联。因此,正确地剖析这一时期英国对日绥靖政策及其失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这是美国制定各种对外政策的原则。近代以来,美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各种对华政策,也是以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为主导原则的。 1840年以后,当英、法、俄、日等帝国主义使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落后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殂民地国家的过程中,美国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丑角。如强迫中国签订《中美  相似文献   

11.
日本帝国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的策源地,以法西斯军部为中心的内阁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决策机构。在八年侵华战争中随着侵华战争计划的破产,日本内阁曾频繁更动几次,但它终归挽救不了失败的命运。本文拟对当时日本内阁的嬗变作一探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期间,从近卫内阁发动七七事变,直至铃木内阁日本法西斯败亡,共发生九次大的“阁潮”。而这种“阁潮”,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日本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所致,实际上是和对侵华战争的战略决  相似文献   

12.
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海南岛农业政策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至1945年,日本侵占海南期间,为了充分发挥海南岛的南进基地的作用,把农业的开发作为其对“海南岛开发”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随着日本对海南岛认识的深入和日军战略目标的转移,日军把粮食,蔬菜等基本生活物资的生产确立为农业政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日本侵华时期对中国沦陷区实施殖民统治,奴化教育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为了深入地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日伪制定了相关的教育目标,并以此为核心在实施过程中从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加强控制,妄图彻底“改造”青少年的思想。对此,我们应严肃地加以清理。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初期成立的国民政府最高经济与金融机构四联总处,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不断调整其工矿贷款政策,以利用国家行局的资金来推动大后方工矿内迁和发展,对巩固后方经济、供给前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进而有益于对日作战.  相似文献   

15.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义和团运动在华北地区如火如荼地上演。各国列强为维护自身在华利益,意图使用武力联合镇压团民。日本亦欲借此契机加入侵华行列,但此前三国干涉还辽的记忆犹新。看似牢固的列强联盟实则貌合神离,日本企图通过协调应对策略为出兵华北寻找契机。随着华北局势日益危急,奔赴驰援的联军已无法完成既定目标,占据优势地理位置的日本成为列强的最优选择。以外务大臣青木周藏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见势拉拢英国,通过协调外交为自身出兵华北制造机会。日本出兵侵华展现出蓄谋已久的侵略意识,也为日后在华北地区制造事端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6.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实行的土地政策,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求地主、债主适当地减租减息,另一方面要求农民必须交租交息。这一政策的实行使解放区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造和巩固了农村各级政权,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激发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租减息政策简约易行,效率优先,以调整经济关系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平和务实地变革旧的土地所有制。减租减息政策在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其理论和实践价值是深远的。这一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对于促进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实行的土地政策,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求地主、债主适当地减租减息,另一方面要求农民必须交租交息。这一政策的实行使解放区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造和巩固了农村各级政权,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激发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军队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断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蒋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20.
印度伟大爱国诗人、作家、艺术家、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y 1861—1941年)是一位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名的文化巨匠,也是国际舞台上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一贯站在被压迫民族的立场上,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反对法西斯主义。其中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坚决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是他崇高的国际主义立场的鲜明表现之一。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对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极为景仰,十分珍视中印历史上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而对这种交流后来的中断深感惋惜。1924年,他亲来中国访问,据他自己说,目的就是要重新沟通两国的联系渠道,继续进行古代两国大师们不辞劳苦、千里迢迢相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