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我国没有采用土地吸附房屋的一元立法模式,国家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期限性会导致建设用地使用权届满后如何续期等诸多问题。我国《物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应规定社会公共利益的概念及范围,实行多种出让期,解决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的续期问题,明确规定续期出让金及计算标准和住宅建设用建筑物的归属及补偿。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切实维护了广大城市居民的财产权益。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在我国土地使用权实行有偿转让制度,因此,城市居民购买房产之后,其虽然对房屋享有永久的所有权,但土地使用权则是有期限的。而土地使用权到期之后,地上的建筑物的所有权是否依然受到法律的保护,成为广大城市居民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物权法确立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自动续期制度,但未对续期是否有偿明确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基于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现行法律规定,以及我国土地公有制的国情,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应坚持有偿续期原则,满足特殊条件时例外允许无偿续期;以土地使用税代替土地出让金,容易为民众接受,同时兼顾贫富差距和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4.
土地作为一种排他性稀缺资源,由于受到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和耕地保护的法律约束,可供政府出让的土地使用权空间越来越小.介于改革初期的土地出让政策,当前已经有部分城镇住宅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到期,急需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基于这一难题,在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民众生活安定、城市规划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地租理论、收益还原法、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等理论,按照合理的续期年限和收益还原率,提出住宅用地使用权续期定价的方法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阎婧 《考试周刊》2013,(40):196-196
2007年3月16日,历时14年,8次审议的我国《物权法》终于出台。其对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了详细的规定。本文将从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概述,对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反思等来探讨和分析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对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现状和立法欠缺等问题分析基础上,根据全国各地试点经验的总结,进一步设计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制度,其主要包括明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可以实行流转,流转的条件和范围,流转的程序以及收益的分配.  相似文献   

7.
《物权法》肯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之分层地上权,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适应了时代发展和民法开放性之立法要求,为我国其他用益物权创设分层地上权奠定了基础,其立法价值值得称道。但《物权法》关于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利用之规定却存在无科学的分层地上权概念、内容和范围狭窄、体系封闭等缺憾。因而,应从分层地上权的内涵、内容、范围,分层所有权与分层利用权、分层役权的关系,分层地上权的期限、使用、转让、出租、抵押、限制等加以完善,构建较为开放的分层地上权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物权法》规定了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建设用地使用权在《物权法》中被界定为用益物权,规定在用益物权的体系中。但是,建设用地使用权所谓之用益物权,与罗马法物权体系中所谓之用益物权制度并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制度,虽然二者都成为用益物权。因此,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法律性质,并不同于传统用益物权,需要重新进行界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不断取得进展,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却一直徘徊不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农民的富裕成长,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通过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及相关法律制度的探索研究,以期对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土地流转是加强我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动性,提升其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流转市场是土地流转的实践平台及交易场所,而实践中的主体角色缺位、越位,客体流转缺乏约束条件,相关制度不够协调等构成了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合法有效流转的现实威胁。以安徽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相关制度及流转市场建设实践为基础,得知应当在明确角色定位的基础之上,合理构建平台及运行模式,加强制度协调,才能实现流转的公平与高效。  相似文献   

11.
严格来说,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不是因为法律对土地所有权人的限制而产生的,主要是现代社会人们为了不断开发和利用空间,而使空间使用权具有独立的经济价值,而成为特殊的财产权,其设定将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目前我国《物权法》承认了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但法条较为简单。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客体为土地上下空间,主体为土地所有权人;因其客体的特殊性其设立程序与普通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同,具体规定与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2.
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确立了“同地同权”的目标。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增加“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旨在推动集体与国有的建设用地“同权”。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法律规定较少且体系混乱、语义模糊,使得“同权”流于表面。以“同地同权”为赋权目标,应明确“同权”的内涵和“同地同权”的内在要求。为实现“同地同权”,就要通过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三层权利体系,明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标准和客体范围,建构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权能规范。  相似文献   

13.
《物权法》关于国家所有权取得方式的规定,在征收制度的可操作性、无人认领遗失物的归属以及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后国有土地收回等方面,均存在缺陷与不足。我们应当通过健全征收制度、确立拾得人有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制度以及妥善处理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后国有土地收回问题来完善《物权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空间权是物权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虽然没有采用“空间权”的概念,但通过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方式构建了我国空间权制度。与其他国家地区法律相比,这一制度稍显简单,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且物权法对于建设用地使用权定性及权利协调规则的合理性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推行以来,由于国家相关配套管理措施没有完全到位,使得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对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造成了伤害。如何使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交易行为走上依法、规范、健康发展的轨道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在改进和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方面提出一些构想,以期为解决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的保护受到中央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广东、河北、南京等地虽已通过地方规章对此作出探索性创新,但欠缺统一的法律依据和规范的制度支撑,农民在流转过程中的权益仍得不到切实保障。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全面解读各地流转管理办法,遵循农民权利赋予、权利行使和权利保障的逻辑顺序,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立法前提、制度规范和后续保障为核心内容,分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现存问题并提出完善路径,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已成为客观需要。但由于现行法律法规限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致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一直呈隐形状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自发、隐形流转,已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土地市场秩序,给国家、集体及公民个人造成了重大损失。为了加强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管理,我们有必要从经济、法律和体制三个方面探讨和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大量非农建设用地都在自发流转,客观上集体土地市场已经形成,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建立起来,致使流转中产生问题很多,为消除自发流转产生的危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尽快通过立法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调整房地产领域的法律法规规定,城镇国有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地上物的所有权属于用地者,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地上物的所有权由国家无偿取得。法律制度的此种设计模式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弊端,理论上也存在难以阐明的障碍,实有修改之必要。为平衡保护土地所有权人与土地使用权人的权益,应借鉴大陆法系的地上权制度,规定土地所有权人欲取得地上的所有权,须以市价补偿为原则。  相似文献   

20.
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法律供给严重不足,学者观点又存在较大分歧。在“房地一体”登记下,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代表行使主体享有独立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并应平等、补充适用《土地管理法》与《民法典》。界分村级组织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登记主体是村民委员会还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尽量登记给村民委员会。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宜采取拨用而非划拨的方式,并经登记生效;其不能抵押,但可以在不降低公益效用的前提下,经政府机关批准和集体成员民主议定,采取转让、互换等方式处分。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因集体公益收回应当符合比例原则,因经营性转化应当明确转化的条件、程序、方式和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