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说,对于写文章来讲,“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可见,要使文章中的叙述、描写做到很有分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长久地努力下去,直到成为一个成熟的写作者。由此也可以看出,“分寸”对于一篇文章是何等的重要。所谓“分寸”,就是我们常说的准确。准确到什么程度?准确到一“寸”一“分”都不能马虎,必须使我们的叙述和描写恰到好处。课文《穷人》在描述上就十分讲究分寸,以下给同学们试作分析。所谓“穷”,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个人穷到这样一个程度,而另外一个人比他更穷一点;还有一个人,也很穷,但又没有穷到他这个样子。我们如果能够将这些不同程度的穷分别地准确地描述出来,这就叫有分寸。  相似文献   

2.
拉·布吕耶尔 ( 164 5- 1696)是一位擅长“人物素描”的法国作家。他的这篇名为《富人和穷人》的小品文没有直接从正面去描写两人的“富”和“穷” ,而是泼墨于两人不同的形貌与神采 ,从而在一堆琐碎的生活细节中 ,凸现了“富”和“穷”的立体的、丰满的图像。我们不得不钦佩作家观察生活的力度和深度。因为 ,“富”和“穷”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因素 ,不能和具体的现实环境脱离联系 ,所以作家虽对“富”和“穷”本身惜墨如金 ,但他着力渲染了“富”和“穷”的现实表现 ,反而取得了正面实写所缺少的艺术魅力。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第3…  相似文献   

3.
一日,班主任为我们念了一篇文章——《再富也要“穷”孩子》。乍一听这题目。便使我想起流行过的一句话:“再穷也不要穷孩子。”这句话是针对边远山区经济教育的落后而说的。但到现在原意被歪曲了,变成了“无论穷富都要一味地满足、溺爱孩子”这种可怕的思想。而这位华裔作者在文中写他亲眼看到的却  相似文献   

4.
前些年,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少地方也确实是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给学校建了当地最好的房屋作校舍,添了较好的教学设施。仅此就足以说明我们的各级政府和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及对孩子的期望。但说到单个的家庭教育,说到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法,我则十分欣赏“再富也得穷孩子”这一提法。我以为这话非常尖锐、深刻地指出了目前我们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其诗文气象广大,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在这磅礴气象之下,也零星地记载着韩愈对自我个体的描述,“饥”“寒”“贫”“穷”等字眼出现于诗文之中,更有《送穷文》具体列出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结合其生平可知,其“穷”主要体现在前半生的经济窘困上,即“身穷”;其“困”主要表现在为官之后的伟大志向不被满足,即“志困”。这种身穷志困的现实经历对其身体健康、诗文创作和道统思想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剥削制度下,“富”往往是剥削的结果,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占有。穷与富之间存在着尖锐的阶级对立。对于富和富者,劳动人民嗤之以鼻,这是理所当然的。劳动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掌握政权,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为自己创造了在物质文化生活上由穷变富的历史条件。由于实行按劳分配政策,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与他们获取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一次统一起来。劳动人民真正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在生活上富裕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的表现。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流行着一种颇为有害的观念。把穷作为“革命”的  相似文献   

7.
欣赏一件艺术品,譬如一幅画,一座雕塑,一帧书法,常常听到这样的批评:有点儿“匠气”。所谓“匠气”,如果将鄙视劳动人民的这一层意思排斥在外,指的是否就是缺少创造性,比较平庸,没有新意呢?对于艺术,我是门外汉,“匠气”的确切含义,我无法作出准确的解释。但是,某些艺术品如果带上了“匠气”,恐怕一定是大高而不妙的,用“匠气”来形容某些艺术品,恐怕也总有一点儿贬抑之意吧。我们做教师的,在旧社会,常常会遭到一些人的白眼,被轻蔑地称上一声:教书匠!显然,这样的称呼,是明显地带着污蔑性质的。“十只黄猫九只雄,十个教师九个穷”,“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这的确是旧社会大中小学教师经济地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山区教育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为什么?穷,穷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穷也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穷,有时也可以转化为一件好事情,它能给人一种志气,一种精神,常言道,“穷则思变”就是这个道理。在地处山西省最北端的贫困山区大营盘乡,全乡人口只有500多,人均25亩贫瘠土地,地下无水源,又无矿藏,只能靠天吃饭,曾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山西数天镇穷,天镇数大营盘穷,大营盘数教育穷。”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穷山乡的教育事业近十九年来成绩斐然,成为远近闻名的乡。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方面得益于人们转…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穷”是许多青年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产生怀疑,乃至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使青年正确看待中国的“穷”,是当今思想政治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怎样看待中国的“穷”》一文,由于恰当地运用了说理的方法,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高度,对中国的“穷”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是本文在说理上的最大特点。本文围绕“怎样看待中国的‘穷’”这一中心论题,分“要用全面的和阶级分析的观点看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走进通道     
通道侗族自治县是我省最后一个“普九”的县。在6月9日至13日5天的采访中,那难忘的一幕幕使我了解到通道人民是怎么千方百计、一步一个脚印、克服重重困难推进“普九”这一波澜壮阔事业的。治穷治愚,必须抓“普九”通道穷、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农业贫困县,当地人总结为“九山半水半分田”。2001年,县本级财政收入3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72元。贫困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原因是教育落后,人口素质普遍偏低,没有发家致富的强劲推力和持久发展力。为了21万侗乡人民的未来,为了21万侗乡人民…  相似文献   

11.
造福与造穷     
近闻,某单位领导班于在学习孔繁森同志的事迹中,一位老同志激动地说:“我们要象老孔那样时刻为国家为人民造福,而决不能给国家和人民造穷。”这位老同志所言,的确很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先看例句1:①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②但终于没有进学,③又不会营生;④于是愈过愈穷,⑤弄到将要讨饭了.(《孔乙己》)这个多重复句上了某份试卷,就其层次的划分,有多项答案要学生选择,其中包括以下两项:查标准答案,正确选项应是“甲”,但学生答“乙”的也不少.而且答“乙”的学生不肯认输.一个考生理直气壮地争论:他认为孔乙己“愈过愈穷”和“弄到将要讨饭了”的原因,是②(终于没有进学)和③(又不会营生),与①(原来也读过书)毫不相干.他认为这是一个以“但”字定局,一重关系属于转折的多重复句,概括的意思是:“孔乙己原来也想通过读书应试的路子去做那一朝富贵了的人上之人,但是他失败了—一终于因为②③竟落到了④⑤的境地”.他坚持,只有“乙”才能准确体现全句的逻辑关系.我高兴地赞道,“奸!分析得好!”  相似文献   

13.
写读后感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写一篇读后感,不能用诗歌形式写。 难与易 天下事有难易之分吗? 从前,四川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穷的对富的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的说:“多年来,我总想雇船东下去南海,但还是没有去成。”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很惭愧。  相似文献   

14.
在教完1 ̄10后,教师可向学生讲一些简单的、用数字写成的诗或对联,巩固学生对数字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宋代理学家邵康节一首写山水的诗,将“一”至“十”这10个数字嵌入其中.清朝时期有个穷秀才过年时,在自家门口贴了这么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对联的上联缺“一”,意思是没有衣服;下联缺“十”,意思是缺少粮食;横批上没有“东西”,意思是一无所有.秀才把自己的贫寒生活,通过数字巧妙地表达出来了.数学与语文方面的知识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字的妙用.…  相似文献   

15.
《新作文》2006,(3)
唐人韩愈写过一篇《送穷文》.以自己想把“穷”送去但“穷”以相随40多年而不去入话。介绍了“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实际上是阐述了自己为人刚直、学风正派、不趋炎附势、不损人利己所遭致的坎坷。最后。韩愈又以“穷鬼”之口说明:君子小人,其心不同;穷可使人立名,百世不朽;故欲逐穷而求富,不帝以珠玉换羊皮,小聪明大糊涂也。  相似文献   

16.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句教育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体现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表达了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愿望,但也隐含着对孩子的溺爱之意.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度地吃点“苦”,有利于磨砺其意志,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出了新的概括,这对我们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大力进行“四有”新人的教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道德建设和伦理学的研究中,虽然也重视和强调“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并没有明确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四枚鸡蛋     
这是一个贫穷农民家庭,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辛辛苦苦地维持着生活,儿子也很懂事,从小就帮母亲下地干活。这天,儿子踉踉跄跄地从地里回来,母亲关切地问:“是不是病了?”儿子吞吞吐吐地说:“妈,我不想种地了!咱们咋这么穷?连肚子都填不饱。”母亲沉默了,心想:咱们不种地,还能干什么?但看着儿子那失落的眼神,她一字一顿地说道:“是啊,孩子!咱们不该穷,是咱们没有改变命运的办法啊!”望着母亲,儿子吃惊得半天没有说话。母亲默默地摘下儿子那顶帽子,细心地抽打儿子身上的灰尘,然后慢慢地把篮子里的四枚鸡蛋一个个放进帽…  相似文献   

19.
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洗雪百年民族耻辱,实现祖国统一,这是大陆人民和香港同胞共同的夙愿。使这一夙愿即将变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是邓小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没有九七香港的顺利回归,也没有九七后的香港稳定繁荣,更不可能有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 一、“一国两制”为香港和平回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是上一世纪英国政  相似文献   

20.
广西百色,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少、边、山、穷地区。1986年11月,赵紫阳和李鹏同志到百色视察时,盛赞百色是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同耐指出,这样的地方,不应当穷呀。领导的话意味深长,发人猛省。我为赞语感到欢欣,而更多地为“不应当穷呀”一句感到不安。因而进行了叶系列反思。这里从分析百色地区的情况入手,就“民族山区的职业教育与商品经济”这一课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