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说:“国家一直是从社会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机构,一直是由一批专门从事管理、几乎专门从事管理或主要从事管理的人组成的。人分为被管理者或专门的管理者,后者居于社会之上,称为统治者,称为国家代表。”这批人就是官吏。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有必要从农民身上榨取的无酬剩余劳动中分出一部分作为报酬,付给这批官吏;反过来,又纵容他们向农民榨取更多的甚至越过薪俸几倍的无酬剩余劳动。汉代也是这样,官吏俸禄的开支是很大的,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②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形态。一方面,贪婪地榨取剩余劳动;另一方面,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比以前的农奴制等方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本文研究了《(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从商品生产、经济关系、生产方式变革、生产经营形式和竞争机制等方面,对资本主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劳动,而是存在劳动剩余把被剥削劳动者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说,资本主义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再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所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这种劳动对工人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不以他的劳动的社会形式为转移.”“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我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2—243页.以下凡引自该全集的,均只注明卷数、页码)又说,“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使……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同上,第263、244页)马克思阐明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严谨的科学含义;阐明了剩余劳动的阶级内容,以及它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和不同表现形式,明确指出它是在阶级对立社会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超过维持劳  相似文献   

4.
官吏考核制度是伴随官僚制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官吏的选任制一样,它也是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官吏考核制度实行的好坏,关系着吏治的成败,百官职能的发挥乃至国家政权的巩固。明朝初年,统治者为迅速澄清故元吏治之弊,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探索。  相似文献   

5.
一在谈到剩余劳动时,马克思说:“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马恩全集》第25卷,第925页)而各个社会剩余劳动的性质与形式,则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生产的经济形式。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生产中,剩余劳动是为了社会、为了国家,它体现着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社会主义关系。这点大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至于它的价值表现该如何概括,或属什么经  相似文献   

6.
汉代的食封制度是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而封君——诸侯王和列侯是不是封区的封建地主或封建领主呢?我的看法是否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内容应该是:封建主占有(拥有)土地,又不完全占有生产劳动者——农民,并榨取农民的剩余劳动——地租。封建土地所有制表明的是生产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其实质是封建地租剥削。首先,汉代食封制度下的封君不是封区土地的拥有者。我们知道,自从秦商鞅变法,“坏井田,开阡陌”,土地可以买卖后,土地私有制即在迅速发展,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封建地主的大土地私有  相似文献   

7.
东晋南朝时期,在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各类人口中有一种被称为“吏”的民户。这种“吏”和一般称呼官吏的“吏”不同:官吏属于统治者,是地主阶级中的掌权分子。这里的“吏”则属于被统治者,是封建国家的依附民。本文试图对这个时期“吏”民的基本状况作一粗浅的描绘和论述。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吏”民的身分和地位。(2)封建国家对“吏”民的使用。(3)关于“募吏”和“白衣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大司农的财经支出来看,完全是为了“养活一大群国家官吏和主要地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 首先是官俸。官吏的薪俸是国家财政的主要开支之一。西汉“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而“汉定以来,百姓赋钱,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奉用其半”,可见,每个官吏一年平均消耗国家财政收入16,600钱,平均月俸1380钱。  相似文献   

9.
高一《思想政治》教材第二、四、六课讲到: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其中劳动者为维持生活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是必要劳动,在必要劳动之外耗费的劳动就是剩余劳动。那么,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有无根本区别呢?如果有,这种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以为,根本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以剩余价值的形式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它反映的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资本家榨取的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10.
较之于其他类型的诗歌,怀古咏史类诗歌的鉴赏更具类型化或程式化的特点。其要点在于在结构上多表现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在内容上,涉及到国家则多谈国运的盛衰,涉及到统治者,则多谈励精图治或荒淫奢侈,涉及到古迹则大多是昔盛今衰,涉及到仕人大多壮志难酬,忧国伤时,  相似文献   

11.
"息讼"不仅是古代官吏为了实现统治者理想而处理人们纠纷诉讼的一种方法,更是作为一种限制诉讼的指导思想贯穿在中国古代的整个法律文化之中。为了深刻贯彻"息讼"的方式,统治者通过对官员自身素质和官员对民间治理的情况进行考核,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思想的传播并使其逐渐渗入到整个社会之中,成为了不逊于"无讼"的一种成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古人防腐保鲜所用之冰是天然冰。因此,每到冬日必须凿冰、藏冰,春天来临,要开冰、出冰。当时的王室或朝廷都将其作为一件大事安排,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吏主持管理。周代掌冰的官吏称为"凌人",积冰日凌,凌即是冰。  相似文献   

13.
根据现行高中教材,剩余劳动的教学是在讲授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主义工资中进行的,这无疑是科学的、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历史存在问题存在着曲解,误认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是同生共灭的,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和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剩余劳动的历史存在及其实质,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第一,剥削都是对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范围所进行的劳动,即生产超出劳动者及其家属所需必要生活资料以外的生产品而消耗的劳动。剩余劳动和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的一个标志。“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以后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劳动创造出的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生活的需要尚有剩余的时候开始的。”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使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可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财产不平等现象,使人剥削人成为现实。因此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剩余劳动始终存在并体现着生产资料占有者和直接劳动者之间的对抗  相似文献   

14.
孝文帝元宏践位后,从太和九年至十年(公元485—486年)连续颁布了均田、三长、租调等制(以下简称“三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本文拟就“三制”产生的社会条件、颁行的目的以及社会效果谈一点看法,以见教于先进。一北魏太和(公元477年—499年)以前,私家豪族势力恶性膨胀,严重影响着北魏的中央集权。其矛盾的焦点表现在双方对于农民剩余劳动的再分配上。私家地主要地租,封建政府则要赋税。在剥削农民的意义上说,赋税和地租共同来自农民的剩余劳动;在瓜分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在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特点时指出:“不但地主、贵族和皇室依靠剥削农民的地租过活,而且地主阶级的国家又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去养活一大群的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①马克思也形象地描述过:“捐税体现着表现在经济上的国家存在。官吏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442)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必要劳动,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及其家庭的个人生活需要而必须进行的劳动。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必要产品,通过按劳分配原则归生产者个人所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是为社会生产需要和社会公共消费需要而进行的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剩余产品,用于扩大再生产、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发展文化教育和保健事业、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入、组织国防和行政管理等等。剩余劳动的多少,反映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对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否应用“剩余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认为,社会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劳动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社会公共财产应由社会来管理,社会保障长期存在是必然的。社会保障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逐年递增。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能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正如许多农民兄弟自己说的“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培养出千千万万  相似文献   

19.
1社会主义行政道德,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国家事务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行政实践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或道德准则。为适应国家管理活动(即行政活动)需要而产生的行政道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和国家从社会中产生之后,社会公共权力的掌握和行使便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而由于其完成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于是,有了国家行政管理和与之息息相关的行政道德。古代所谓官吏道德,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行政道德。  相似文献   

20.
汉唐一向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出现了所谓“文景之治”“明章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大治局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文明、最先进的封建帝国。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汉唐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行政管理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关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管理。有国家政权存在就有行政管理。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兴衰及统治政权的长治久安。故中国自进入阶级社会起,统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