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以沈从文的散文及评论为证,说明沈从文乡土散文具有浓厚“形式主义-人文主义”的美学物质,在创作实践上能协调现实与想象,以美统摄真、对乡土人事作诗意重构及文化批评。此美学意识不但说明了沈从文的散文风格,更为中国散文史留下可供参考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鬼子始终在进行着对底层生活苦难的抒写,他一直持有着巨大而沉痛的悲悯情怀,为了实现自己的叙述目的他采取的是陌生化的叙述策略,本文试图在三者之间的契合中寻求解读鬼子小说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林清玄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渭南"三贤"有着责任意识与济世之风,"三贤"把勇气、智慧和创造力应用于庄严的道德实践,表现出独特的精神力量和深邃思想,以此展示其儒家理想人格。儒家理想人格是高度政治化意识形态的实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普遍性,是民众追求和努力实践的目标。因此,渭南"三贤"的理想人格永远具有感召力,其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5.
7月14日 晴 7月11日,季羡林先生静静地走了。看着案头的《真话能走多远》、《忆往述怀》、《季羡林生命沉思录》等几部先生的著作,内心瞬间涌上了难以诉说的平静。对于季老的著作,我想我穷尽一生恐怕都难以读完。季老的著作要慢慢读,但季老的名字,我会永远刻于心间。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石艺术的阴阳本原与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 《西北师大学报》2006,43(3):114-120
汉画像石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蕴涵有丰富的生态智慧。谐合阴阳自然、万物循环、自觉看护地球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审美观念,如生命本色美、万物共生和谐美、自由宁静美等,对于突破主客二分认识论模式给生态美学研究带来的束缚和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建设美好家园而言,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亚萍 《文教资料》2012,(29):10-11
一个以最自然、最坚韧的姿态坚守着道德与良知的老王,让我们看到普通人群中悲天悯人情怀的存在,促成了杨绛的精神升华。杨绛在“愧怍”中关注底层百姓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双重困境,开掘人性的善,反思知识分子的理想,体现了责任担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注重"美刺"的教化功能,但对于重大的自然灾难却鲜有表现。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在两年内相继发生,诗歌的抒情主体倏忽回归到时代的"大我",改变了长期以来陷于"小我"圈子里自娱自乐的状况,不少诗人还借用旧体诗词寄情抒怀。今天,当我们诀别灾难,静下心来沉淀这场由灾难诉说引起的古典诗潮,会发现诗人们对传统美刺精神的把握、继承与超越,集中体现在当代人珍视生命的人文关怀、直面现实的诗人良知和由此引发的悲悯情怀及含蓄深沉的理性洞彻。  相似文献   

9.
“西化”梦的解析:陈序经文化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全盘西化”论陈序经心路历程的探析,尤其是对他所持的化理论与主张的解读,以期发见其学人格中对历史与现实的悲悯意识和以“西化”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虽然陈序经的化理论与主张存在着缺陷与偏颇,但在中国现代思想化史上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却是不能抹煞的。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们就“国学”研究与传统文化问题走访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季先生虽已八五高龄,但他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侃侃而谈,提出了很多非常精到的见解,使我们受益颇多。  相似文献   

11.
在古典喜剧《狮吼记》中,苏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他不仅具有情节结构上的意义,引发戏剧冲突的不断展开。而且作为作者代言人,体现了剧作“疗妒劝顺”道德风世的创作主旨。更重要的是这一形象负载着晚明传统士人深厚的自我人格精神,成为混乱黑暗的特殊时代中传统士子的理想人格范型。  相似文献   

12.
"以美育代宗教说"是中国现代美学参与政治意识形态建构的一种思维范式。审美与宗教既是两种意识形态形式也是两种乌托邦模型,但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视域中却呈现出鲜明的价值分野,这使得"以美育代宗教说"陷入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矛盾纠结的深层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玄学的“言意之辨”牵涉到中国古代文人所崇尚的心灵境界与审美理想、外部世界的感应通融等问题。正是基于“言意之辨”,先哲们不断丰富、发展了以象兴意、借象求境、“得意忘言”的认识、审美与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里,他把女人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作了比喻:未出嫁前,是宝珠;出了嫁,是死珠;再老了,是鱼眼睛。从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角度解析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可以看出这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了曹雪芹审美理想的三种不同状态:"宝珠"是审美理想的依托,"死珠"是审美理想的异化,"鱼眼睛"是审美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后期散文创作成就集中体现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这两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中。这两本书强烈地表现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颂扬。林语堂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索中去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取的是艺术家的态度,表现为小品文的境界。尽管林语堂强调他谈的是超越儒、道、释的整个中国文化,但我们发现林语堂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评判、选择中国文化的。以这种道家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态表现为对生活常识、人生本相的关注,并将之视为人生目的,认为这才是真实、自然、高尚的,是富有永久生命和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尚九宾 《钦州学院学报》2006,21(5):102-105,112
柏拉图生活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衰败时期,腐败的现实政治促使他从一个哲学家的角度构建了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家。《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全面论述国家理论的著作,它奠定了其后西方政治学发展的脉络,也昭示了哲学理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批判和引领作用。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以“善”的理念为原则构建了三等级结构的理想国家,并批判了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的弊端。虽然现实政治否定了他的理想,但是理想国的精神价值却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7.
司马贞的补《史记》工作包括“补撰并注”多方面的内容,和作为注书的《史记索隐》关系密切却又不同,补《史记》工作虽然失败了,却在不同版本的《史记》中留存了或多或少的痕迹,也因此对《史记》的版本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各种文化力量通过话语建构人的身份,人因此被割裂为各种身份,但人在被建构 的同时也是能建构的,人能建构的是人格,愿意建构的是理想文化人格.文化诗学重视文学 话语与人的生存的相互建构,文学话语对人建构的不是身份而是人格,散文话语与理想文化 人格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文学的存在有了最充分的理由,因此,只要存在着身份与人格的张力,文学就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9.
"阶级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曾产生较大影响。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是建国后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指导思想较早编写出版的教材,是体现"阶级论"同时又保留个人思考的著作。丁易和刘绶松在王瑶的基础上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推向了唯"阶级论"是从境况。"阶级论"将阶级性从人性中剥离出来并取代人性,只关注政治革命作用的高低忽略了中国现代文学启蒙理性和人文价值的存在,其背后的支撑点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绝对并片面化的认知方式导致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未能反映现代中国时期文学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20.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作品用笔最多的正面人物是圣子式的“英雄”史天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圣徒型的人物”,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品行端正、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意志坚强、百折不挠,但也有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他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或一种观念的体现或化身,这一形象对丰富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