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赛珍珠、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有自私、利己性的一面。但由于赛珍珠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宗教精神,使她以爱为良剂,最终赋予了母亲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双重失望,使她根本就不相信母爱的存在。她认为时母爱的提倡说明了“母性”一方面是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置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对男性话语的无可奈何的认同,充分表明了“母爱”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2.
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女性地位低下,是从属、被占有的他者,女性整体展现出一幅没有自我的画像。而在女性淹没的时代中涌现出了两位女性英雄,美狄亚在古希腊男性主宰的文化语境下敢于复仇;窦娥是古代东方孝女、烈女的典范。她们虽然表现了中西不同的文化观念,但她们鲜明的女性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与特征,同时也在女性被压抑的年代唱出了一曲自我之歌。  相似文献   

3.
徐跃 《海外英语》2013,(5X):255-257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是英美社会歧视女性的思想在语言和文化中的集中反映,属于典型的社会问题。近年来,这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专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该文介绍了英语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并且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只有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真正做到男女平等,从语言和文化上消除女性歧视,才能使女性真正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与尊重,从而构建家庭和谐,民族和谐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近代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交往是以西方宗教文化为前趋的,在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如此。本文详细梳理了基督教和天主教在铜仁地区的传播历史,以及少数民族接受基督教和天主教文化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5.
伊迪丝作为小说《拯救》中唯一的白人女性,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头脑聪明有主见,本文将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其进行剖析,揭示其虽身为女性,但却与西方白人男性一道,在展现作为西方白人的优越感的同时歧视东方遥远国度的有色人种,尤其是有色人种女性,加重了作品中非白人女性的生活枷锁。  相似文献   

6.
巴扎尔甘是从伊朗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具有现代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政治家,他的思想是西方文明和伊朗文明历史交往的结晶,体现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他努力使伊朗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宗教与科学协调统一,使民族主义者具有国际主义胸怀,使来自西方文明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种子移植到伊朗的伊斯兰土壤中。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当代伊朗的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作为传播媒体的一种载体,民间俗语更多地体现了传统社会主流性别文化在民间的影响。在民间俗语中,有关男女两性的描述很多,无论是关于两性的差异,还是关于夫妻关系,以及对女性的期望,都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歧视女性的倾向。而这一倾向,实质上与传统社会主流性别文化对女性的歧视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英雄,贞德与花木兰便是其中的经典人物,她们同样是拯救祖国于危难的巾帼女英雄,贞德与花木兰之间有着太多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她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女性,她们都为争取与男性平等地位而做出了努力与抗争,更看到了中西方政治、文化、宗教对其命运产生的巨大影响。本文选取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历史名剧《圣女贞德》中的贞德与中国艺术家言慧珠改编的《新花木兰》中的花木兰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她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析中西社会、文化、宗教对她们女性形象的影响,进而引发对女性问题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西方作品中就存在一种东方主义的倾向,男性都是软弱、怯懦的形象,而女性都是美丽的受害者形象,而严歌苓在其作品《扶桑》中颠覆了这种刻板的印象,写出了高贵、充满雌性的女性形象扶桑和勇敢、刚毅的男性形象大勇,解构了东方主义的霸权,力图将真实的东方展现在西方世界面前,重现被文本历史排斥在外的那个团体的真实面貌,为被主流历史消音了的集体找回了声音。  相似文献   

10.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英国现代作家。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交叉口上,其小说创作体现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征,对于东方文明的描绘是毛姆书中的亮点之一。在西方殖民者统治下,东方民众生活表面上似乎生活在西方人的阴影之下。但是,那些在西方文化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西方人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东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渗透之后所导致的结果有两种:一是被东方文明所异化,另一种是借助东方文明以寻求精神解脱。毛姆小说中所呈现的东方文明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如同存在女性歧视一样,社会文化中也存在男性歧视.英语中针对性别歧视语的研究之作屡见不鲜,但极少有人论及针对男性的歧视语。因此本文旨在对英语中折射出来的男性歧视语进行初步的探讨.这个探讨不仅具有语言学意义,而且具有社会学意义,希望它对我们了解并最终克服由语言反应出来的社会文化中的消极面,逐步实现性别和谐,构建人类和谐社会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论女性在营造和谐家庭中的责任与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家庭和谐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女性在和谐家庭的建设中有着甚至比男性更重要的责任与义务.和谐家庭从女性做起,在于树立现代女性意识;在于培养家庭成员的独立行为能力;在于建立家庭的核心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西方人给古老东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吉姆爷》后半部分的一个重要主题,可以从文明冲突的角度解读这部印象主义作品。帕图森可以看作近代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社会的一个缩影,作为西方文明的使者,吉姆在帕图森的所作所为不仅是他个人道德形象的重塑,更是西方文明对东方社会的冲击、复制和重建。通过深入分析吉姆在帕图森成功的原因,可发现西方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并不是白人种族优越性的证明。康拉德以艺术的形式,浓缩地再现了近代东方社会中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冲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如果对史前女神现象接地域进行比较研究,可有东方女神和西方女神之说;从时间序列上看,东方女神的问世又晚于西方女神。这一从人类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的“女神”崇拜现象,与当时人类婚姻、生育、生产、文化等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无论东西方女神,都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发形成的崇拜方式,不存在相互影响乃至传承关系。它展现的是对苍天的乞求,反映的是当时作为弱势群体的人类面临生存挑战的无奈。这种相对独立存在的、具体的、单一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信仰,曾经占据史前社会原始先民的文化精神世界长达二三万年。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女神崇拜又与巫术活动相掺杂,构成了文明起源的主要因素,对推动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过渡起到了其他文明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宗教和神话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是现实世界女性的缩影,在宗教和神话领域里,妇女的地位也是随着世俗世界的变化而改变的.通过研究宗教和神话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女性形象,来探讨中西方宗教与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异同,对于研究中西方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状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在一定阶段下,宗教和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变化都演绎着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人和动物的关系史是一部残酷虐待和屠杀动物的写照。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里,西方社会在宗教神学和哲学文化这"二朵乌云"共同奠定的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论下,对待动物的态度与东方文明相比更加残忍。然而西方人同情和保护动物的思想自古罗马时代就已经开始萌芽,近代西方的仁慈主义思想更是日益引起了同情和关怀动物的人们的道德共鸣,随着知识和文明的进步,现代西方动物解放运动得以蓬勃兴起,从而揭开了西方社会善待动物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从人物设置和主要剧情来看,《换子疑云》是一部个体反抗强权的英雄主义电影作品,但其深层内涵却指向了对男权中心主义的揭示和批判。该作品的这种隐性批判从私人家庭生活空间、社会公共活动空间和宗教神学等三个层面逐层展开、渐趋深入,将女性所遭遇的种种性别不公和歧视以一种温婉含蓄却百折不挠的姿态揭示出来。作品对男性"责任"意识的重新解读和对宗教男性化倾向的隐性批判,尤其能丰富人们对男女关系的重新认识。稍有遗憾的是,该作品对男性中心主义问题的审视还没能跳出二元对立的性别框架,这就使得该作品虽然有了批判的深度,但却缺少了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巴扎尔甘是从伊朗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具有现代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政治家,他的思想是西方文明和伊朗文明历史交往的结晶,体现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他努力使伊朗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宗教与科学协调统一,使民族主义者具有国际主义胸怀,使来自西方文明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种子移植到伊朗的伊斯兰土壤中.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当代伊朗的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先生的妇女观是从现实生活中 ,亲自体验、亲身实践得来的 ,有许多真知灼见。多年的诗人、学者生涯 ,为他了解社会、积淀思想、形成观点 ,最终成为民主斗士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大胆地提出了用新的标准来衡量社会体制的优劣 ,也批判地指出奴隶制社会的种族和两性是造成妇女受歧视压迫和灾难深重的根源 ,探索了妇女解放的途径是要用革命的行动 ,重新建造合理的社会。女性自身要从母性的天性出发 ,不要从妻性和妓性出发 ,并热情洋溢地预言了未来的社会中妇女举足轻重的地位。半个世纪以来 ,女性文学的长足发展 ,妇女在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恰好证明了闻一多先生妇女观的先见之明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绘画在总体上都追求形式美,但中国绘画倾向于表现性,西方绘画侧重再现。这种区别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西方传统文化精神则是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教义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