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前,全国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备受关注。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他们的传染性如何?复工复产后如何应对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风险?公众应该如何做好自身防护?焦点一:"无症状感染"并非新冠肺炎特有无症状感染者并非新冠肺炎所特有,很多病毒、细菌导致的疾病,都可能出现无症状感染者。临床上将这  相似文献   

2.
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大猩猩也未能幸免.美国加州圣迭戈野生动物园内的几只西部低地大猩猩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有的已经出现咳嗽等症状.据称,它们可能是被动物园的野生动物护理团队传染上的,因为团队中此前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研究表明,非人灵长类动物也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但这是世界上首个新冠病毒自然传播至类人猿的案例.猿类和人类有着极高的基因相似度(98%),导致它们容易感染人类的病毒和细菌.人们也担心,那些能被病毒感染的动物可能形成病毒池,病毒在其中变异、进化,最后变得更强,甚至传染给人类.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有许多患者因新冠病毒感染后眼部不适前来就诊并询问:“我眼睛红、分泌物多,是新冠病毒引起的吗?”“我新冠感染康复后,发现眼睛看不清了。”“新冠病毒很可能存在眼部趋向性”这一话题也冲上了热捜。也有核酸阴性的眼病患者“全副武装”地来看病,他们戴着眼罩、面罩,生怕病毒“钻”入眼中。那么,新冠病毒会感染到我们的眼睛吗?它又会不会通过眼睛感染到全身呢?下面我们来解答以下几个疑惑。  相似文献   

4.
唐磊 《科学学研究》2020,38(3):399-400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从湖北省武汉市,伴随中国春节走亲访友的脚步,蔓延至全国各地。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流行性传染病,其爆发和扩散既是物种演化和自然变迁的结果,也与人类的全球化活动息息相关。WHO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境外上报的新冠肺炎日新增病例数已超过境内。科学学起源于对自然科学的社会性研究,即用  相似文献   

5.
正进入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一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我们的对手不光是新冠病毒,还有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它们也能推波助澜,导致合并感染,加大整个治疗过程的难度。病原真菌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其实,这并不是病原真菌在历史舞台上首次登场。在人类对抗病毒的漫长战争中,真菌屡次出现,帮助病毒给予人类重创。除了作为"帮凶",病原真菌还曾作为主力军给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6.
奇妙唾液     
李津军 《百科知识》2012,(16):28-29
正俗话说"嘴里有千层皮",意思是如果口腔或舌头破了,一般是不会感染的,而且会自然愈合,愈合的速度也比其他部位要快。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嘴巴里有唾液,唾液里有许多免疫成分和抵御细菌、病毒的抗体,相当于一种天然"消炎药",可以有效地防止感染。  相似文献   

7.
正为什么接触过新冠肺炎患者的人需要被隔离?疫情暴发后有多少人可能被感染?如何确定疫情拐点到来的时间?同学们可能不知道,要想回答这些问题还有赖于数学的思维,可以从数学模型的角度进行预测和解读。在人类与传染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中,除了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生,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为遏制疾病蔓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那就是数学家。虽然数学家不用穿着隔离服,也不用和病毒零距离接触,但是他们通过一个个设计精确的数学模型,也能将疫病的发展趋势摸得八九不离十!数学的魅力和意义,或许正在于用简单的科学语言来探究本质规律,尽可能获得最接近真实的精确数据,并用这些科学发现,智慧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继打两针、三针的新冠疫苗之后,只打一针的疫苗近日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开打。一针、两针、三针的新冠疫苗保护效果一样吗?它们有何不同?接种者应该如何选择?疫苗可以混打吗?不少市民对于接种新冠疫苗类型提出一些疑问。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邵一鸣介绍,目前我国使用的新冠疫苗可分为3种类型: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不同的技术路线的疫苗,在疫苗组分、生产工艺、免疫机理和免疫程序等方面有所不同,各有特点。生产工艺技术路线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家应该会在朋友圈、社交群里看到各种各样的谣言,比如"双黄连口服液可以预防新冠病毒""每天喝红糖、生姜、葱白、大蒜熬的水,感染病毒的概率几乎为零",以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说2月11日是唯一可以让扫帚站立的日子"。这些谣言千奇百怪,我们该如何识别呢?  相似文献   

10.
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然而,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而言,面对一个更加不确定的风险社会,建构科学与决策的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蔓延,是一堂生动的风险社会启蒙课。在疫情中,关于科学与决策关系的讨论,特别是英国"群体免疫"决策引发的质疑和争议,揭示出风险社会中的循证困境。文章从追溯科学与决策关系的模式及其演进出发,梳理循证决策的路径和机制,提出以反思科学和纾解循证困境为基础建构科学决策的协同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嵌入我国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全局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人类还未问世,天体自然,早已形成.人类问世后,所见万物现象,通称自然现象.现代天体学说将"地心吸引力"推上了自然物理学的"皇座".那么地球中心是什么物质,是怎样吸引地面万物的呢?按理说,这应该有几十万字的著作论述,而"地心吸引力"的学说传教几千年,人们却只知其词不知其理.笔者个人对"地心吸引力"这五字"圣经"有所疑虑.  相似文献   

12.
正流言:m RNA新冠疫苗可以通过逆转录,将病毒的基因嵌入人体染色体,接种者将因此变成转基因人。真相:这种说法完全是危言耸听。目前全球已经获批上市的疫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m RNA疫苗,另一种是灭活疫苗。无论哪种疫苗,都不会改变人体基因,更不会把接种者变成"转基因人"。灭活疫苗通过化学等方法使新冠病毒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力,同时保留了能引起人体免疫的应答活性,属于传统、经典的疫苗制备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正一场遍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生物安全"这个词猛然进入人们的视线,从而引发了人们的深度思考。公共卫生安全是生物安全的一部分,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国家提出"生物安全"理念,并将其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不仅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而且对提高民众的国家安全认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生物安全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它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又有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14.
技术化生存的"自然"迷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使人类逐渐地远离自然状态,从而使人类的生存从"自然"地生存走向"技术化生存".技术,从其本质上讲,是作为自然的对立概念而出现的.当技术的风险,特别是技术进程无逻辑的风险展现时,人们为了各种目的开始诉诸"自然",用"自然"来对抗"技术".然而,"自然"是一个充满了模糊性和矛盾的概念,"自然"就是"变化".从人类生存的历史看,新石器时代人类脱离四处寻找食物的生存方式,开始从事农业或者畜牧业,发展出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维持生活,并建立社会.而工业革命则引起了"机械文化"的产生,人类的生活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至今仍在持续着.人以技术为中介获得自己的生存,这与其他动物只基本本能地适应以求生存的生存方式形成了本质的区别,技术已成为人类生活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雷珊 《内江科技》2014,(2):146-146
<正>在2001年出产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机器人主人公大卫由于被植入情感程序,拥有了人类的感情,导致后来的人类和机器人都不接纳他,成为了一个悲剧"人物"。当然我们知道这是导演为获得更大利益臆想出来的虚幻剧情,不过就在最近,IBM新研发出来的电脑芯片,能像人类一样感知思考,这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在未来的世界,机器会否真的有感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科学家们声称,电脑即将进入一  相似文献   

16.
正2月9日,在湖北省召开的"通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进展"发布会上,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将华南农业大学最近针对"新冠肺炎"的研究情况做了通报。陈焕春教授指出,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穿山甲有可能是"新冠肺炎"疫情潜在的中间宿主,新型冠状病毒也可能存在多个中间宿主。而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78%都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说来源于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17.
正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1-01ISBN:9787213058646所属分类:图书计算机与互联网人工智能2045年,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储存在云端的"仿生大脑新皮质"与人类的大脑新皮质将实现"对接",世界将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奇点"到来!那个时候,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人还能称之为人吗?库兹韦尔把"奇点"当做一个绝佳的"隐喻":当智能机器的能力跨越这一临界点之后,人类的知识单元、链接数目、  相似文献   

18.
正疫情当前,分餐制再度成为热词。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伴随着"非典"的退却,分餐制便鲜有人提及。新冠肺炎疫情让分餐制再度进入社会视野,分餐制能否真正落地?落实又到底难在哪里?不能"好了伤疤就忘了疼"此前,各地公布的疫情案例中,已发生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病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科教授吴安华表示,很多家庭聚集性感染的发  相似文献   

19.
<正>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这表明,卫生管理部门充分考虑了来自科研机构和临床的大量证据,对防疫政策做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正流言:90%的新冠病毒能在1分钟内被茶水杀灭,99.9%的新冠病毒能在10分钟内被茶水杀灭。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乔贵宾的视频验证了此结论。真相:网传的这项研究指的是日本奈良县立医科大学微生物感染症学教授矢野寿一带领的研究小组对"不同茶对新冠病毒的灭活效果"的研究。该篇文章的结论是:本次研究并未能验证"可以通过喝茶达到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