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4家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跨案例研究,探索了企业国际化程度影响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突破了传统资源观和组织学习理论对于解释企业国际化影响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局限性,提出国际化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创新资源和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建立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进而提升创新绩效。研究证实了动态能力理论对于解释国际化影响创新绩效机制的理论契合性,所得到的理论模型能够充实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关系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现有研究强调了企业大数据能力的作用,但缺乏探讨其如何形成以赋能产品创新绩效。依据“三参照点”与动态能力理论,遵循“CEO认知—CEO行为—企业能力—绩效结果”的分析思路,利用关键威胁与绩效衰退威胁认知分别代表“失败”与“损失”决策功能区,比较分析了两种不同程度的威胁认知通过CEO数字化支持行为形成制造企业大数据能力赋能产品创新绩效的机制差异。利用华南地区两时点调查的311家制造企业问卷数据,采用PLS-SEM工具进行实证检验,结论如下。关键威胁认知(失败)通过提升CEO数字化支持行为形成制造企业大数据能力赋能产品创新绩效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而绩效衰退威胁认知(损失)的链式中介效应未得到支持,但能够提升关键威胁认知,进而促进CEO数字化支持行为形成制造企业大数据能力赋能产品创新绩效。跨群组比较分析表明,产业类型和企业规模会对以上发现产生不同影响。研究结论加深了威胁认知与战略行为关系存在异质性结果的认知,能够为制造企业形成大数据能力赋能产品创新绩效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前,数字经济不仅催生了产业变革,还深度影响着企业创新。从苹果的iTunes到Google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嵌入数字平台的企业颠覆性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深入研究数字平台对企业颠覆性创新的作用机制意义显著。基于现实需求和研究缺口,从模块化视角出发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海尔COSMOPlat平台为案例研究样本,编码提取出“模块化数字平台的重要功能”、“模块化数字平台的关键要素”、“作用机制”和“颠覆性创新”四个核心范畴,并以此构建了模块化数字平台影响企业颠覆性创新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解码案例企业如何利用模块化数字平台(即通用性机制、兼容性机制及扩展性机制三种作用机制)来赋能颠覆性创新。本研究既对数字平台和颠覆性创新理论有着独特见解,还能对企业利用数字平台加快实施颠覆性创新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是新形势下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方向,在创新主体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研究缺乏对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内在机理的探索与验证。因此,研究从创新主体网络视角,以2010—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构建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网络与知识网络,采用负二项回归法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中的组织体系化能力与技术体系化能力对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组织体系化能力中的局部协同能力和全部协同能力均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体系化能力中的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组合能力均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知识共享能力与知识组合能力在组织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具有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的影响机理,对我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如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组织创新导向的内涵及其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组织创新导向对于提升组织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对于组织创新导向的内涵并未形成统一、清晰的认识.在回顾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该文对组织创新导向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验证了组织创新导向由“学习驱动”、“氛围塑造”和“创新承诺”这三个核心要素构成.分析了组织创新导向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验证了组织创新导向对组织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知识创新、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萍 《科学学研究》2009,27(8):1271-1280
 研究企业的知识创新、协调整合能力、重组转型能力和组织绩效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和路径。通过理论分析建立研究框架,并选取我国珠三角地区317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创新对组织绩效具有直接正向影响;知识创新对协调整合能力和重组转型能力均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协调整合能力对重组转型能力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协调整合能力和重组转型能力均可以直接提升绩效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增强知识创新以提升动态能力和改善组织绩效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企业摆脱对反应型绿色创新的低端锁定,向前摄型绿色创新战略升级,是中国绿色发展的战略导向从“被动性环境治理”向“主动性价值创造”转变的重要途径。而大行其道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可能对绿色创新战略升级产生“双刃剑”作用。本文以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重点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战略升级的影响机理与作用边界。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战略升级具有“数据驱动”和“能力诅咒”两种效应,两种潜在机制的结合使得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出一种战略悖论,并体现为显著的倒U形关系;组织的业绩反馈情境构成了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战略升级的内部作用边界,业绩顺差引致的利益相关者治理能够强化“数据驱动”和“能力诅咒”两种效应;作为外部边界条件,社会网络带来的信息优势能够加速“数据驱动”效应,但其诱发的组织间同群效应却能够强化“能力诅咒”作用机制。本文不仅能够为绿色创新战略选择动因的相关研究提供增量的理论贡献,并能在绿色创新导向下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如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不断深化的区域一体化能否驱动科技创新以及如何提升科技创新?首先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和组织机制剖析了区域一体化驱动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并将经济韧性的中介效应纳入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2003—2021年中国28个省、直辖市和291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法对区域一体化影响科技创新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2)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经济韧性,具体地:政策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表现出正向的区域联动性。(3)资源韧性对科技创新表现为倒U型结构,区域一体化要避免“资源诅咒”效应。(4)案例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京津冀城市在“区域一体化”政策事件之后,科技创新变动均值的差值显著为正。(5)分组检验发现,私营经济占比、东部城市、经济水平以及外商投资水平对科技创新回归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表明科技创新依托私营资本、外资资本的参与,在东部城市以及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科技援疆战略是国家引导国内多方创新资源向新疆聚集,促进新疆创新资源聚集效率提升,提高新疆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项重大区域科技援助政策。准确科学评价其实施的“有效性”,不仅对其本身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还对其他国家区域科技援助政策产生借鉴作用。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 (PSM-DID) 从创新资源聚集效率视角实证检验了科技援疆战略实施的“有效性”。研究发现,科技援疆战略对新疆创新资源聚集效率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表明科技援疆战略并未促进新疆创新资源聚集效率提高;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援疆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和使用机制在科技援疆战略对新疆创新资源聚集效率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但两大机制未能实现援疆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导致新疆创新资源聚集陷入了“低效率陷阱”,最终使得科技援疆战略对新疆创新资源聚集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难以显现。  相似文献   

10.
商业模式创新是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在阐明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理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11—2021年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内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显著提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异质性检验显示,商业模式创新对提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存在促进作用,且国有企业显著强于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强于中小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显著强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机制检验表明,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知识资本积累效应、研发产品需求效应和研发投入保障效应提高了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推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基于意义建构与意义给赋理论逻辑,本文探究了企业管理创新“TMT承诺—中层管理者支持—基层员工参与”的传递机制;同时,依据组织学习理论,引入组织沟通开放性和外部涉入作为调节变量。利用华南地区530份二阶段跟踪调查企业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TMT规范/情感承诺通过“基层员工直接模仿”(自下而上)与“中层管理者间接传导”(自上而下)的双重机制影响基层员工参与,而TMT持续承诺对基层员工参与的双重影响均不显著;与情感承诺相比,TMT规范承诺通过中层促进基层员工参与的间接效应更强。组织沟通开放性、外部涉入分别正向二阶调节TMT规范/情感承诺与中层管理者支持之间的关系,且两者也正向三阶调节TMT规范/持续承诺与中层管理者支持之间的关系,但是两者对中层管理者支持与基层员工参与之间关系的二阶和三阶调节效应均不显著。研究发现进一步明确了组织内不同层级员工以及内外情境在管理创新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我国企业如何更好提升基层员工管理创新参与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选择。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题中之义,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其概念内涵、体制机制以及突破路径等维度,对其创新过程模式关注不足。笔尖钢创新的成功案例具有重要的典型和借鉴意义。因此,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剖析笔尖钢这项关键核心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创新历程,构建了使命驱动型创新的微观过程模型,总结了政府以使命驱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行为演变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使命驱动型创新过程包含使命定义、使命实施和使命迭代3个阶段,政府分别发挥使命动议者、使命组织者和使命参与者作用主导和参与创新过程,帮助企业解决“做什么、做不了以及做得好”的问题,激活和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进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2)伴随使命驱动过程,政府对创新活动的作用方式从直接强干预转向幕后间接参与,企业则从被动安排走向主动攻关。(3)在使命定义阶段,政府通过认定机制激活创新方向;在使命实施阶段,政府通过拣选机制、组织机制与激励机制有机组合激活企业创新动力;在使命迭代阶段,政府通过强化机制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以有效化解各阶段中面临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运用适应度景观理论对组织知识创新影响要素的组合适应度进行分析,探讨组织在创新绩效景观上的重组和探索过程,寻找组织创新绩效的有效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组织知识创新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对提高组织创新绩效具有重要作用;组织可通过知识创新影响要素的组合状态了解当前状况下的着重点,并可通过适应度景观寻找到创新绩效的最优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网络能力对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凯  胡赤弟  陈艾华 《科研管理》2019,40(8):166-178
有关产学合作与大学技术转移的研究忽视了以“知识双向动态流动”、产学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协同创新模式。本文基于能力和网络的理论视角,分别从20个省级区域抽取科技经费收入前3的大学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网络能力对嵌入性关系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网络能力对产学嵌入性关系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内部交流和大学领导的作用比较有限;嵌入性关系在网络能力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构建嵌入性关系是提升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机制研究/FO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少军  焦豪  冯臻 《科研管理》2011,32(1):60-67
    摘要:战略转型作为企业对动态变化环境的一种适应,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企业动态能力作为一种改变能力的能力,对企业战略转型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本研究从动态能力理论的视角分析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传导机制,认为转型背景下的动态能力由环境洞察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变革更新能力及整合重构能力构成,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战略转型要素和转型成功之间的关系模型框架。随后的纵向案例研究表明:(1)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能够实施战略转型并获得成功的前提与关键是具有与环境变化相匹配的动态能力,动态能力通过影响战略转型的关键要素,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转型成效;(2)动态能力对战略转型的影响是持续进行、不断提升的过程,企业只有持续培育和提升动态能力,才能顺利推进转型。    相似文献   

16.
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我国破解“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文献大多关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内涵与意义、影响因素、过程、机制、模式和路径等,但对于后发企业如何在较短时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讨论尚不足。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海思半导体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后发企业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机理。研究发现:第一,引入吸收速度概念,后发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遵循从个体、组织到组织间吸收速度提升的演进过程;第二,定义互补资产链接能力概念,区分互补资产内链接能力、互补资产间链接能力、核心-互补链接能力分别在吸收速度动态演进过程的加速作用,揭示核心—互补链接能力有助于技术研发与内部市场耦合作用,进而加速技术积累、迭代和升级的机理;第三,互补资产链接能力提升知识吸收速度,支撑芯片设计企业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成果丰富吸收能力、互补资产和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理论内涵,研究结论为芯片设计后发企业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关注数字化情境下的组织双元问题,同时突破传统净效应和单案例研究的局限,以及拓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问题研究边界,结合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现实背景,运用组织双元理论,从结构双元、领导双元和情境双元3个角度出发,通过理论演绎和文献梳理,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从技术、组织和环境3个层面的5个前因条件对14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双元能力提升组态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化水平、企业家精神、创新资源、政府补助和市场竞争都不是“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双元能力的必要条件,企业实现高双元能力是技术、组织和环境多层面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2)“专精特新”企业提升高双元能力的组态有3种(共4条关键路径):创新资源主导型、技术与管理协同驱动型和政府支持下的自我驱动型,其中创新资源均为核心条件、具有普适作用,同时市场竞争均为非核心条件;(3)导致“专精特新”企业非高双元能力的组态有4种(共5条关键路径),均包含创新资源缺失。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应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多层面分析自身现实基础,选取不同的等效组态路径提升双元能力,同时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  相似文献   

18.
李玲  陶厚永 《科学学研究》2023,(8):1507-1516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组织变革准备理论,引入了数字化组织准备作为中介传导机制和数字化能力作为调节作用机制,构建了数字化导向对数字化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通过回收的336份有效问卷对文中的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导向对数字化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化组织准备在数字化导向和数字化创新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数字化能力在数字化组织准备与数字化创新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并进一步调节数字化组织准备在数字化导向与数字化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即:数字化能力越强,则数字化组织准备的中介效应越显著。研究结果丰富了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也为企业的信息化、数智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9.
轮流担任骨干是军校学员在校期间学习部队管理的良好机制,对第一任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实际经历从坚定的服从性、坚强的执行力、高度的组织性、主动的协调性、工作的高效性等方面对军校学员担任骨干能力锻炼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苗苗  张笑妍 《科研管理》2019,40(10):142-150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如何培育并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认知理论和能力理论,从创业学习视角探究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及提升的路径。通过对215份有效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业政策和亲友态度不能直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而需要通过创业学习这一中介机制,间接影响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不仅可以直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还可以通过影响大学生进行创业学习进而提升创业能力。创业者特质可以直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但是对创业学习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文章最后讨论了理论贡献、管理实践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