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态     
正"悟空"号全海深AUV最大下潜深度达7709米4月1日,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团队顺利完成第三阶段深海海试试验,返回青岛母港。该团队研发的"悟空"号全海深AUV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709米,创造了中国无人无缆潜水器AUV下潜深度的新纪录。全海深AUV是无人、无缆潜水器,具有作业范围广、机动性强、对母船依赖小的优势,具备在海洋最深处进行自主作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8月12日,执行我国海洋科考史上第一次万米级深渊科考作业的工作母船"探索"一号首航归来,其搭载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进行了一次8000米级、两次9000米级和两次万米级下潜作业,最大潜深达10767米,从而成为中国首台下潜深度超过万米并进行科考应用的无人自主潜水器。与此同时,我国新建成的万米级深渊科考母船"张謇"号也正在前往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测试它搭载的"宝贝"——"彩虹鱼"号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未来的"彩  相似文献   

3.
7月16日上午,随着"向阳红09"船顺利返抵青岛,为期44天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圆满完成,这也标志着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持续支持下,"蛟龙"号历时10年的研制和海试工作圆满结束。在此次海试任务期间,"蛟龙"号共完成6次下潜试验,其中3次超越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对潜水器  相似文献   

4.
科技动态     
《今日科苑》2011,(15):6-7
<正>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5000米海深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 2011年7月28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北京时间13时02分下潜至5188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的海试任务。这是继2010年创下3759米的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6):684-684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参与研制的我国首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3000米级海上试验获得成功。此次海试中,“蛟龙”号4次突破3000米深度,最大下潜深度达3759米,已经超过了最新公布的世界海洋平均深度。  相似文献   

6.
"全海深潜水器声学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项目属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项目重点开展全海深载人/无人潜水器水声通信、声学探测等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在"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研制成功的基础上,2020年完成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声学系统中全海深水声通信机、水声电话、测深侧扫声纳、多波束前视成像声纳、多普勒测速仪、避碰声纳的自主研发以及定位声纳(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制)和惯性导航设备(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的系统集成,实现潜水器万米深度下水声通信、定位导航以及精细探测.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588-588
8月18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参与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返航炊迎仪式在江苏江阴举行。“蛟龙”号本次海试自2011年7月11日出发,历时49天,航程万余海里,共进行了5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  相似文献   

8.
冯源立 《百科知识》2012,(18):21-22
正科学家在3000米以下的海底工作、生活,是好莱坞大片里曾出现过的场景,但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幕也可能在我国实现。在陆海空天四大空间中,海洋是地球上远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下五洋捉鳖"的难度不亚于"上九天揽月"。"蛟龙"号下潜7000米2012年6月27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记录。"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  相似文献   

9.
唐承革 《百科知识》2013,(15):26-27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2013年6月10日,搭载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试验母船又起航了,它将执行为期113天左右的航海任务。自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已先后进行了1000米、3000米、5000米级的海试,并获得圆满成功。2012年6月,"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62米深度,打破了日本深潜器6527米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  相似文献   

10.
"全海深潜水器声学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项目属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项目重点开展全海深载人/无人潜水器水声通信、声学探测等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在"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研制成功的基础上,2020年完成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声学系统中全海深水声通信机、水声电话、测深侧扫声纳、多波束前视成像声纳、多普勒测速仪、避碰声纳的自主研发以及定位声纳(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制)和惯性导航设备(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的系统集成,实现潜水器万米深度下水声通信、定位导航以及精细探测.  相似文献   

11.
"全海深潜水器声学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项目属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项目重点开展全海深载人/无人潜水器水声通信、声学探测等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在"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研制成功的基础上,2020年完成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声学系统中全海深水声通信机、水声电话、测深侧扫声纳、多波束前视成像声纳、多普勒测速仪、避碰声纳的自主研发以及定位声纳(哈尔滨工程大学研制)和惯性导航设备(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的系统集成,实现潜水器万米深度下水声通信、定位导航以及精细探测.  相似文献   

12.
正2012年,我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造了我国最深的7062米深潜纪录。如今,历经3年多时间,我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也研制成功并进行了水池试验!这台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将成为继"蛟龙号""深海勇士号"之后的又一"国之重器"。下图中这个外形近似于卵形,同时科幻感十足的大型设备,就是我国新一代万米载人潜水器的真身。全新一代万米载人潜水器也被称为全海深载  相似文献   

13.
在《山海经》中,海底生活着众多奇异的海兽;在《西游记》里,美轮美奂的水晶宫藏着很多神兵利器,虾兵蟹将守护着海底龙宫,这些神奇的故事都是古人对海洋的奇幻想象。深海,一直是人类想要探索的地方。2020年11月28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结束万米海试任务凯旋。在这次任务中,它共完成13次下潜,并成功坐底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达10909米,打破了我国载人深潜纪录,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在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中国人》2012,(14):48-49
"蛟龙"号在7062米海底发现多种生物"蛟龙"号在7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并在海底发现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存在。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11,(15):39-39
“蛟龙”号在完成5000米级海试任务后,随母船“向阳红09”船正在返航途中,预计8月17日-18日间抵达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相关人士表示.“蛟龙”号投入应用后.将在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科考、资源环境调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次海试共选择了三个区域作为潜水器下潜的试验海区.  相似文献   

16.
紧随"蛟龙"再探海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7月5日电"蛟龙"号今天取得了在海山区的最大成果,获得了各种生物与岩石样本。下潜人员为傅文韬、张同伟、冯东。"蛟龙"号今天最大下潜深度为3616米。本次下潜,"蛟龙"号在古火山口内部巡航作业,不仅拍摄到了火山熔岩、铁锰结核分布区和大量深海生物,而且采集到了  相似文献   

17.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任务来源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的核心研制任务"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2016YFC0300600),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国内百余家单位组成深潜技术"国家队",历时5年集智攻关共同完成研制.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众》2011,(10):10-11
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分别于2011年7月21日、26日、28日、30日完成了四次下潜试验。其中,第三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这不仅是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纪录,更意味着中国在深海探测能力上有了重大提高,这可使中国深海活动范围覆盖世界70%以上的洋底。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搭载海洋六号综合在南海中央盆地完成了海上试验,并于4月18日通过了由863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委派的海试现场专家组进行的海上验收。  相似文献   

20.
正2020年注定是我国科技发展不平凡的一年,11月,又有鼓舞人心的事件精彩亮相——我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万米深潜试验。这意味着,我国在材料科学、精密加工、自动巡航、水下通信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再复杂的科学与技术,也有其基本原理。今天,我们运用物理知识,对"奋斗者"号的深潜本领进行一个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