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66年7月,年仅22岁的杨治中从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专业毕业,怀着对高分子事业的钟爱,他来到原中国科学院中南化学研究所工作,这一待,就在高分子科学研究战线干了四十个春秋。四十年来,他迈过荆棘和坎坷,走上了一条成长创业之路;四十年,他勤奋耕耘,以朴实无华的青春谱写了一个科  相似文献   

2.
正专家简介:刘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金属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获吉林大学化学分析专业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学位。主要围绕纳米材料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特别是纳米结构尺寸效应,及海洋极端苛刻环境下材料腐蚀与防护问题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 C I论文35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  相似文献   

3.
<正>磁性材料是古老而用途十分广泛的功能材料,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近20年来,磁性纳米材料经历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最富有生命力与广阔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之一。与之相关的部分研究成果也已进入规模化工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方兴未艾。在纳米医学领域,如何从纳米材料的结构、表面修饰方法入手,调节其与各种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促进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是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王祎龙十多年来科研生涯的“主线”。  相似文献   

4.
<正>轨道时代,正把中国带向崭新的时空。在我国轨道交通大力发展的历程中,涌动着一群忙碌的身影,无论烈日酷暑,不管刮风下雨,他们依靠在轨道管理和轨道检测领域领跑的专业优势,默默地为轨道交通建设做着贡献。这其中,就有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教授许玉德的身影。无心插柳的求学历程许玉德教授1965年9月出生于山西省左权,1980年考入上海铁道学院就读铁道工程专业。许玉德说,他当时只是遵从父母的建议。四年后,他在导师的建议下,又继续攻读了该专业的硕士研  相似文献   

5.
张姝 《科学中国人》2014,(11):45-45
轨道时代.正把中国带向崭新的时空。、在我国轨道交通大力发展的历程中.涌动着一群忙碌的身影.无论烈日酷暑.不管刮风下雨.他们依靠在轨道管理和轨道检测领域领跑的专业优势.默默地为轨道交通建设做着贡献。这其中.就有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教授许玉德的身影。  相似文献   

6.
正先进检测技术是现代生物学与材料学取得巨大进步的核心推动力,是人们在对物质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认识需求日益加深的基础上产生的。探测并了解界面的结构和性能对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应用于诊断、治疗以及替换或修复损伤组织和器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研究员卢晓林在这方面有很深的认识,他利用非线性分子振动光谱专注于高分子和生物界面的结构研究,这些研究为  相似文献   

7.
<正>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杨新安从事“隧道工程、城市地下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30多年,承担国家、省部级、企业级科研项目数十项,主持了“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地下车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狮子洋复合地层盾构掘进姿态控制与对接技术”“壁板坡特长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深圳地铁11号线宝碧区间复杂条件下盾构施工关键技术与风险控制研究”  相似文献   

8.
生物医用材料和人工器官的研究是个古老的命题。上溯至远古.公元前约3500年古埃及人利用棉花纤维、马鬃作缝合线缝合伤口。墨西哥的印第安人(阿兹蒂克人)使用木片修补受伤的颅骨。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有使用杨木或柳枝接骨的尝试。公元前500年的中国和埃及墓葬中发现假牙、假鼻、假耳。  相似文献   

9.
正2002年,在国际研究量子级联激光器的领域发生了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一是中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实现了室温连续波工作;二是实现了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材料的激射。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就在这一年,2002年6月,刘俊岐进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工作,自此拉开他对电磁波研究的追逐赛。  相似文献   

10.
从促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铜、铁等金属材料,到更轻便实用的塑料、橡胶等高分子材料,犹如支撑万丈高楼的基石,材料支撑着人类文明。如今,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起,成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并且是三大材料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类,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陈明清,教授。1999年于日本鹿儿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到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工作,200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六大人才高峰"A类资助计划,主持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兼任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功能材料》和《化工科技》等期刊编委。高分子材料学与工程是一门新兴学  相似文献   

12.
陈明清,教授。1999年于日本鹿儿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到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工作,200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六大人才高峰"A类资助计划,主持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兼任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功能材料》和《化工科技》等期刊编委。  相似文献   

13.
正专家简介:林思劼,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后赴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10—201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环境纳米中心(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Nanotechnology)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入选中组部第十一批"千人计  相似文献   

14.
专家简介:郭占云,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蛋白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2年生,河北滦南人。199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同年免试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在冯佑民研究员实验室从事胰岛素超家族多肽研究;2001年8月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01 2003年在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2003年9月到  相似文献   

15.
16.
<正>桑丽霞,博士(天津大学),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工业大学"京华人才"、国际清洁能源(澳门)论坛理事。自2004年在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期间(2012.3-2013.3)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美访学。主持和参与10余项国家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66篇(其中SCI 27篇;EI 40篇),近年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的IF3的SCI论文有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相似文献   

17.
正《庄子·逍遥游》曾言: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自然界中的万物萌芽、生长与消亡,都存在着共生共存、息息相关之联系。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从古至今从未改变。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环境与资源的矛盾愈加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实现环境资源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王韬一直孜孜不倦探索其中。  相似文献   

18.
<正>在自主研发诊断试剂之前,梁洪泽曾是香港浸会大学有机化学博士,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研究员,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滨河分校博士后。多年的求学和科研,梁洪泽凭着那份执着和认真,朝自己的目标努力迈进,他希望,通过化学反应使疾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而这种可能的几率应该越来越大,因为目前占世界总人口22%的中国,诊断试剂份额却只占全世界的2%。让海洋生物成为疾病诊断的信号灯因为接受的教育是比较完整的化学学科教育的背景,梁洪泽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20.
正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随着科技和实验手段的进步,人们对细胞的认识由浅入深,引发了当今细胞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细胞的命运改变与个体发育、疾病发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决定细胞命运的因素是什么?依旧是一个未被揭示的谜。同济大学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郭旭东多年来一直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