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2):139-141
张春霆 分子生物学家。天津大学物理系教授,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境外研究员,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专业成员。1936年生于山东烟台。1961年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1965年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主要成就与贡献有两个方面:(1)开拓了DNA序列分析中的几何学研究途径,将几何学方法引入DNA序列研究。证明了任一DNA序列可用唯一的一条三维空间曲线,还阐明DNA序列的几何学研究途径特别适合于探索隐藏在一维核酸序列中的高维信息。此理论已经在DNA序列的长程关联、编码区的识别、同义密…  相似文献   

2.
黄健元 《学会》2004,(2):35-36
中国有这样一位科学家 ,他的著作在国外被研究者像《圣经》一样放在书桌上 ,他的理论哺育了世界上几代科学家的成长。他是谁 ?他就是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贡献的科学家黄昆。1919年 9月 ,黄昆出生于北京的一个银行高级职员家庭里。1937年 ,他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 4年后 ,黄昆出色地完成了大学学业 ,并荣获燕京大学颁发的“金钥匙”最高荣誉奖励。继而 ,他考取了西南联大物理系的研究生 ,师从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大猷。黄昆在这里如饥如渴地吮吸着物理知识的精华。除物理系的课程外 ,他还选学教学系的多门课程 ,并积极参加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有关我国本世纪早期物理学家王普的一些传记资料,王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核物理学的研究,他曾留学德国,在迈特纳的集体中工作,后来任教国内外,对山东大学物理系的创建起过主要作用,他热心于科学知识的传播,并有一些流行颇广的著译品。  相似文献   

4.
5月30日,磁共振领域的先驱雷蒙德@安德鲁在位于盖恩斯维尔的家中去世,享年79岁. 作为佛罗里达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课程荣誉教授,他由于在磁共振成像和核磁共振光谱学研究中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出名. 佛罗里达大学文理科学院临时主任尼尔@沙利文说,他是发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两人之一.沙利文说:“今天的每一家医院,不论大小,都能找到他发明的这项技术.这是对用来拯救生命的医学所做的为数不多的基本科学贡献中的一项.”  相似文献   

5.
文明的脚步     
磁共振技术发明人去世 5月30日,磁共振领域的先驱雷蒙德·安德鲁在位于盖恩斯维尔的家中去世,享年79岁。 作为佛罗里达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课程荣誉教授,他由于在磁共振成像和核磁共振光谱学研究中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出名。 佛罗里达大学文理科学院临时主任尼尔·沙利文说,他是发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两人之一。沙利文说:“今天的每一家医院,不论大小,都能找到他发明的这项技术。这是对用来拯救生命的医学所做的为数不多的基本科学贡献中的一项。” 安德鲁还对用来分析分子化学结构的核磁共振光谱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是皇家学会的成…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即将来临。翻开20世纪的中国科学史,你会发现一个闪光的名字——王淦昌。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首届毕业生、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对核科学技术有多面的重要贡献;他的科学生涯,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壮大密切相联。1995年1月12日,王淦昌与钱学森、黄汲清、王大珩一起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优  相似文献   

7.
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课题,同时也是各种不同形式研究的交叉,涉及量子力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密码学、数学、物理学的多个分支,如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学等。清华大学物理系核物理教研室主任龙桂鲁从1998年开始进行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的研究工作,在他看来,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的研究是一个潜在的高新技术研究,如果量子计算机一旦真正运用,那会带来一个新的时代。作为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领域的探路者,多年来,龙桂鲁在这一领域开拓创新,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他领导团队提出首个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方案,开辟和引导了该研究方向;提出首个多方高维密集编码模型,发展了分布式量子通信理论;提出了分步传输和块传输方法;建立了量子搜索相位匹配理论,在科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马建国 《今日科苑》2012,(24):22-23
科技改变世界,科技点亮人生。在光学薄膜世界纵横游弋,他用深厚的专业技术和前瞻的思维,为行业嘹望与拓荒,用一项项科技成果书写着贡献的价值。他,就是我国著名光学薄膜技术专家毛书正。毛书正1939年10月生,海南临高县人(祖籍广东海口),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高级工程师,现任中瑞合资上海光学簿膜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原上海光学仪器厂光学镀摸研究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光学薄膜专业委员  相似文献   

9.
傅承义小传     
正傅承义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是国际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对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均有独特贡献。他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建人之一,长期主编《地球物理学报》,为中国地球物理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09年10月7日,傅承义出生于福建闽侯。傅承义自幼记忆力极好,家里专门请了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7(3):212-216
王志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 2年出生于上海 ,原籍江苏吴县。 196 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在蛋白质折叠、折叠酶和分子伴侣以及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及重组等研究中做出了贡献。提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  相似文献   

11.
基础研究投入与学科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琳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216-218
以国家对清华大学物理系近20年基础研究的投入变化为主线,分析了物理系学科基础研究投入与学科发展的关系。分析表明,基础研究基金的大力投入极大地推动了物理系的学科发展,缩小了该学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了科研投入与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正古龙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对探索翱翔于物理科学世界的张威来说,物理科研世界亦如"江湖",立身于如此"江湖"之中,他早已习惯了用"广交好友"的方式来博取众长,从而确保自己的科研能够站在时代前沿。张威毕业于北大物理系,先后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从2008年起至今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担任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如何在人文荟萃的学府里演绎"别样"理工之光,是他和他的新同事们面临的  相似文献   

13.
他一直致力于地下水流与地下水污染传输机制的研究,并建构了新的理论架构与数学模型,为我国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的发展贡献出全部的热忱。投身于水文研究,这在他看来,就是自身科研历程中最好的着陆。  相似文献   

14.
朱光亚小传     
《金秋科苑》2010,(15):33-33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宜昌。 1942年夏天,朱光亚顺利进入西南联大。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从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6年,吴大猷教授赴美国研究、讲学,可带两名研究生随行,他选了李政道和朱光亚。  相似文献   

15.
以国家对清华大学物理系近20年基础研究的投入变化为主线,分析了物理系学科基础研究投入与学科发展的关系.分析表明,基础研究基金的大力投入极大地推动了物理系的学科发展,缩小了该学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了科研投入与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熊大闰,中国科学院院士,1938年9月16日出生于江西吉安,原籍江西南昌。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至今,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是我国攀登计划项目“天体剧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首席科学家,天体物理研究部主任,恒星的结构、演化和脉动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天文学报》主编,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熊大闰院士主要从事恒星对流理论及相关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的研究,他摒弃了传统的混合型的对流理论,发展了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时建设高绩效企业文化的途径进行了探索.介绍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提出并研究了该模型在国企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四种应用,为提高和改善国企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终身成就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颁奖词:他,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以严谨、勤奋的科学态度,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贡献,同时更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堪称中  相似文献   

19.
《科协论坛》2008,(1):14
钟发平原系清华大学现代物理系副教授,作为访问学者多次赴美国、加拿大从事先进电池材料及高能电池的技术研究和开发,29岁就成为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最年轻的研究员之一。其间,以他为主分别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863”重大攻关计划新型储能材料研究开发、镍氢电池产业化开发、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研发和锂离子电池材料开发等多项重大攻关任务,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部国家“863”计划重要贡献奖和先进个人称号等多项奖励。先后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自主和合作获得10多项国家专利。  相似文献   

20.
<正>布朗·P·M·布莱克特(英国,1897-1974年),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莱克特,1897年11月1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919年进入剑桥大学的马格达伦学院学习,4年后,他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来他留在剑桥大学,在卢瑟福领导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做核物理学的实验研究。1933年,布莱克特转到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担任教授;1937年,他就任曼彻斯特大学的兰沃西讲座教授,并主持该校物理系。1953年,布莱克特回到伦敦大学,主持物理系工作直到10年后退休。退休后,他仍担任物理学教授至1965年,其后任该院高级研究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