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意识是神经计算产物似乎已经成为意识研究领域内大多数学者的共识。然而,一种量子意识模型——Orch OR模型——主张意识是大脑神经元微管中量子引力效应的结果,则将我们对意识的研究目光引向了量子力学领域。Orch OR模型的量子意识解释机制虽然遭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质疑和批评,但其创立者彭罗斯和哈梅洛夫都从相关角度给予了反驳,试图从理论上维护该模型的合理性。透过对Orch OR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该模型在有着积极的哲学意义的同时,对意识解释还存在着某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量子力学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其原因不仅在于,有关它的哲学解释颠覆了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联姻的传统,而且还在于,其表现出的与二元论相互论证的激进哲学倾向。20世纪初期,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理论包含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20世纪中后期,物理学家斯塔普和彭罗斯等人,又分别提出了"量子相互作用二元论"与量子意识微管理论。  相似文献   

3.
将量子复合时空理论、量子力学交易解释和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结合起来,可初步解决霍金和彭罗斯在量子黑洞问题上的争论,并提出了天体和宇宙演化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意识问题是当前神经科学哲学的重要研究组成。文章在关注当前意识研究两类方法的基础上特别阐述了一种新的还原论路径即无情还原论研究。在详细分析了无情还原论的实现机制﹑方法论特征以及对意识"难问题"的介入解释之后,文章论述了无情还原论的方法释疑和价值探析,指出无情还原论可以看作是心灵哲学中自然主义的展示橱窗,它重塑了意识研究的认知范式,实现了心灵问题上神经科学与哲学的融合。此外,文章还强调了意识本质上仍是一种物理属性,从神经科学的机制背景和因果联系进行考察应成为当下意识研究的新的哲学范式。  相似文献   

5.
在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成就使得物理学从经典物理学发展到现代物理学之后,量子心理学应运而生。基于量子理论而展开的对意识本质的讨论,引发了对传统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哲学问题的思考,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突破口。量子心理学基于量子论对意识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独特的心-脑理论:心、脑活动可能均受控于量子域;意识活动在心-脑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心理活动的产生具有复杂的统计性质;意识、记忆等心理现象的产生过程亦存在遵循量子规律的可能。基于量子心理学的心-脑理论,可以对无意识、问题解决等心理活动过程加以推测,并可能提出精神疾病划分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6.
量子测量退相干解释,在解决量子测量难题上正在取得进展。但量子测量退相干解释的具体模型,被测系统与宏观仪器所形成的纠缠态,在退相干解释理论体系中,逻辑不自恰。退相干解释的应用模型仍存在重新建立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测量问题一直是量子力学的难题之一,其不仅割裂了物理理论对世界的描述的统一性,还使量子理论陷入某种非实在的困境中。针对于此,量子本体论领域的GRW理论企图以一种能引发波函数的自发坍缩的动力学来统一宏观与微观系统,并解决该难题。然而该理论中暗含了一个新的“尾巴问题”,这个尾巴问题不仅使GRW理论不能达成其目的,而且还带来了某种“计数异常”的悖论,使GRW理论不得不为了维护其理论的实在性而做出新的诠释。文章中通过对计数异常的由来的分析,总结在坍缩理论中,要避免类似的问题的重点在于解决好宏观与微观系统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8.
量子测量实验显示部分经典逻辑规则在量子世界中失效.标准量子逻辑进路通过特有的希尔伯特空间的格运算揭示出一种内在于微观物理学理论的概念框架结构,也即量子力学测量命题的正交补模或弱模格,解释了经典分配律的失效,它在形式化方面十分完美,但在解释方面产生了一些概念混乱.在标准量子逻辑进路之外,赖欣巴赫通过引入"不确定"的第三真值独立地提出一种不同的量子逻辑模型来解释量子实在的特征,不是分配律而是排中律失效,但是他的三值量子逻辑由于缺乏标准量子逻辑的上述优点而被认为与量子力学的概率空间所要求的潜在逻辑有很少联系.本文尝试引入一种新的三值逻辑模型来说明量子实在,它有以下优点:(1)满足卢卡西维茨创立三值逻辑的最初语义学假定:(2)克服赖欣巴赫三值量子逻辑的缺陷;(3)澄清标准量子逻辑遭遇的概念混乱;(4)充分地保留经典逻辑规则,特别是标准量子逻辑主张放弃的分配律.  相似文献   

9.
波普尔的量子力学的倾向性解释是波普尔对物理学哲学的重大贡献。首先介绍波普尔量子理论产生的依托哥本哈根学派对于量子理论的正统的解释,然后阐述波普尔是如何形成他对于量子理论的倾向性解释及波普尔理论受到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量子复合时空理论,量子力学交易解释和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结合起来,而且将它们推广到广义相对论的弯曲时空框架中,不仅解决了量子场论中的一些重正化问题,而且以黑洞和白洞的时空度规作了新的理解,初步解决了霍全和彭罗斯的量子黑洞问题上的争论,对天体演化和宇宙演化提出了新的观点,有助于量子引力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量子心理学指出,意识是可观察的、定域性的和现实性的存在,类似于量子"粒子"的一面;而无意识则是未被观察的、非定域性的和潜在的,类似于量子"波"的一面.在心身或心物关系方面,量子心理学试图区分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而不是心物状态.量子心理学对意识和大脑或身体相互作用所作的假设是,心理和量子事件相对等,并且都遵循数学秩序.在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方面,量子心理学将意识作为观察的代理者,主张实在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通过意识的投射而成为现实,意识的作用只是使潜在的可能性显现出来.量子心理学以自然科学的方式重新确立了意识在心理学问题域中的合法地位,并且强调了主体意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决定性作用,心理学的理论不再是对"纯粹客观"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描述,而是关于作为知识的探寻者和知识获得者的活动,以及我们由此所获得的知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于心理学家将意识理解为单纯的心理活动,作为量子物理学家的亨利·斯塔普认为,意识是心理和物理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结合海森堡量子不确定性和大脑神经活动的基础上,斯塔普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力学的意识理论——心理物理理论,并最终将意识理解为对大脑顶层神经编码选择的结果。心理物理理论作为一种量子意识理论,它符合科学实在论的因果效应标准及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实在性意义的意识理论。然而,由于心理物理理论从心理和物理两方面来解释意识,其本质上仍未脱离二元论的窠臼。再者,作为一种物理学意义上的意识理论,其理论基础还不够完善,因此其遭受着来自多方面的质疑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还原论与反还原论是生物学与物理学关系的两个长期纷争的对立面,这种对立逐渐地趋向了一致性。本文阐述了两者的分歧,分析了它们共同的哲学基础,提出具有更大解释能力的“规范论”,并简述了它的特点、层次  相似文献   

14.
结合量子力学发展史,考察了现有各种量子力学解释和表象的内在联系和主要问题,论证了现有的大部分解释和表象都是从分析力学的各种形式出发构造的,缺少一个类似牛顿质点力学的量子对应物;赵国求先生提出的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不仅澄清了波函数的几率解释所笼罩的哥本哈根迷雾,而且分析了质点模型在不同物理理论中的认识论意义,采用康普顿物质波重新构造了牛顿质点力学的量子对应物。  相似文献   

15.
根据细胞微管骨架的α-构型和β-构型,并利用Lloyd关于微管壁上量子信息过程的构想,讨论了大脑神经系统中的量子信息过程。研究表明,在微管蛋白中肯定存在量子信息过程,我们利用赝自旋原子模型讨论了系统的哈密顿量。  相似文献   

16.
<正>"量子物理"和"相对论"都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这两大理论单从文字上看并不存在交集或者有什么关联。量子物理与相对论研究的领域形成巨大的反差,一个研究微观世界,一个研究的是宏观世界,从这个角度看两者确实存在巨大的区别。但是这两个理论提出的时间相差不多,它们都是用于解释各自领域出现的现象,并且都对物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呢?1.量子物理量子物理作为物理学分支学科,不仅仅是  相似文献   

17.
首先给出了测量的定义及核心要素,并通过测量实例分析了测量过程中各要素对客体现象的影响.其次,得出测量过程影响的是客体的现象而不是客体本身.最后分析了量子测量难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只有正确理解波函数及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意义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卢卡斯和彭罗斯先后论述,利用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可以得出人心胜过机器(图灵机),心灵是不可计算的,现在这被统称为卢卡斯-彭罗斯论证。卢卡斯-彭罗斯论证中最主要的焦点就在于所谓的"一致性或健全性前提",卢卡斯和彭罗斯坚持回应各种质疑,认为可以知道我们(心灵)是一致的。事实上,卢卡斯-彭罗斯论证需要加上一些理想化的假设,尤其应该对彭罗斯论证中"F是健全的"这一断言予以澄清和补充。费弗曼指出彭罗斯论证的疏忽,试图调和机械论和反机械论的完全对立,并提出开放模式的公理系统表示心灵的数学能力。由对数学实践的分析阐述费弗曼论证存在不足之处后,在借鉴卢卡斯-彭罗斯论证和费弗曼论证的基础上,考虑数学理解力和环境的重要性,尝试提出基于完全开放的数学形式系统的心灵模型。  相似文献   

19.
(1)普朗克(M.Planck,1858—1947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00至1901年,他提出了量子假说,对量子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对相对论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2)卢瑟福(E.Rutherford,1871—1937年)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1911年,他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并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1919年,他首次发现了元素的人工嬗变,于1920年预言中子的存在.(3)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年)伟大的美籍德国物理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相对论,提出了空间、时间和物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认为,二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都不能较好地解决心身问题,他澄清了围绕这一问题存在的假设,在哲学上用生物学自然主义来解释意识与大脑的关系,且构建了意识的因果-层级模型,设想在科学上对意识进行神经生物学研究。塞尔的这一理论是基于科学常识的基础得出的,却面临来自二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反驳。然而,他对意识问题相关概念的精致分析和澄清,包括对研究意识方法论的构想,仍然为意识的科学研究带来很多启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