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第一部获得了"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雨果"奖是由世界科幻协会颁发的一项科幻文学奖,是为纪念科幻文学的先驱雨果·根斯巴克而设立的,它和"星云"奖一起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权威的两大科幻奖。科幻小说已不仅仅是令科幻迷津津乐道的"小众"文学作品,而是跨越文学与科学、幻想与现实,尤其是硬科幻,即以各类科学为基础进行推演,探讨未来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科幻作  相似文献   

2.
正前不久,第74届世界科幻大会揭晓了2016年度世界科幻雨果奖,我国"80后"女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小说《北京折叠》获得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奖之后,中国作家再次获得这个由世界科幻协会设立的在全球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科幻文学大奖。写作有治愈作用常常有人用"年轻""温柔""诗意"等词汇描述郝景芳,许多网友也感叹"她随便拿出一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5月15日上午9时30分,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岁。气垫船、飘行汽车、机器人、环幕立体电影、人造蛋白……现代或未来的科技成果出现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叶永烈的科幻写作、科普写作影响了一代代人的童年。一生留下3500万字180部著作叶永烈的写作之路堪称神话。在中国的科普、科幻界,叶永烈曾是一个风格独特、广受瞩目的"主力队员"。在纪实文学领域,他又是一位成就卓著、声名显赫的重量级作家。叶永烈从11岁起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  相似文献   

4.
台湾自上个世纪50年代出现本土科幻小说以来,台湾作家在科幻文学方面的努力令我们瞩目。本世纪初,为鼓励、促进中文科幻小说创作,台湾设立倪匡科幻奖;2011年2月,为推广华人科幻文化,中华科幻学会在台北成立。从本期开始,我们与中华科幻学会携手台湾科幻作家,为广大读者陆续奉上引人入胜的台湾科幻佳作。本期刊载的,是出版了近百万字奇幻作品、并连续两届获倪匡科幻奖的著名作家李伍熏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5月15日9时30分,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岁。叶永烈是国际知名作家,60年来笔耕不辍,在科普、科幻与纪实文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出版了300余部作品,累计约3 500万字(不包括日记与书信)。叶永烈11岁就发表诗作,18岁发表科学小品,19岁写出第一部化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此后,他多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曾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  相似文献   

6.
《与拉玛相会》、((2001:太空奥德赛》,这是科幻迷耳熟能详的作品.它们的作者是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0。克拉克先生著有60多本著作,他的影响力遍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一一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科幻作品,也因为他的一个天才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正>人物点击日前,具有世界声誉的科幻大奖雨果奖在美国颁出。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奖,被业界称为中国科幻值得纪念的一天。作为责编、最早发表《三体》的《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姚海军表示,在这样中国科幻历史性突破的一天,仍然看到当下中国科幻创作存在忧虑,主流作家群体还比较弱小。刘慈欣在获奖之后表示,这次获奖有幸运的成分,所以还是保持平常心为好。昨天,刘慈欣并未前往颁奖现场,作为《三体》译者,美籍华裔科幻  相似文献   

8.
正人物简介:王晋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副会长。迄今已发表短篇小说87篇代表作有:《生命之歌》《天火》《西奈噩梦》《七重外壳》《拉格朗日坟墓》《三色世界》《义犬》《豹》《解读生命》《生死平衡》《养蜂人》《水星播种》《最后的爱情》《少年闪电侠》等。截至2014年,共获得18次全国科幻银河奖。2013年获"大白鲸世界杯幻想儿童文学奖"的特等奖。此外还获得过世界华人科幻大会星云奖2010、2012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科幻文学在文学发展中没有得到较高重视,科幻文学主要是文学形式的小说,来自于西方国家,而后逐渐融入我国,对此,笔者分别从中国科幻文学的特点入手,研究其存在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对一些科幻作家进行探讨研究,进而凸显我国科幻文学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并认为即使在这样一个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仍然是社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郑文光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被喻为中国的“科幻小说之父”。他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协科普局《科学大众》(即本刊)编辑、《文艺报》和《新观察》记者,并从事过天文史研究工作。1954年他发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他发表在《科学大众》上的作品《火刑》,多年来一直是全日制高中课本中的语文教材。上世纪80年代初,他因脑中风无法握笔写作,但仍以坚忍不拔的精神重返科幻文坛,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作品。1999年4月,郑文光荣获迄今为止中国科幻领域惟一的“终身成就奖”。20O3年6月17日逝世,享年74岁。  相似文献   

11.
姬玉 《科教文汇》2009,(21):246-246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的转型。本文通过对先锋文学转型必然性和余华《活着》的解读,比较余华的现实写作和以往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对余华转型探索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余华的转型标志着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走出西方的影响,在先锋文学本土化的探索之路上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8月22日,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渡坎会议中心举行,大会颁发了被誉为"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的"雨果奖",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荣获"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雨果奖"设立63年以来,第一次有亚洲作家获此荣耀。事实上,《三体》只是"三体三部曲"的第一部,还包括《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死神永生》。那么,"三体三部曲"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科技知识?现在就让我们解读《三体》里的密码吧!《三体》:"三体"是个什么玩意儿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的转型。本文通过对先锋文学转型必然性和余华《活着》的解读,比较余华的现实写作和以往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对余华转型探索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余华的转型标志着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作家走出西方的影响,在先锋文学本土化的探索之路上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4.
<正>上海市科普作家2014年学术年会暨"新兴产业圆中国梦"科普创作理论研讨会于9月23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共有80余名会员出席会议。本次活动是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的重点内容之一,分别进行了"科普与‘新兴产业'创作谈"和"科普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研讨。一、科普与"新兴产业"创作谈"科普与‘新兴产业'创作谈"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普读本》丛书总主编褚君浩院士的报告拉开序幕,报告的主题是《从第三次  相似文献   

15.
正《流浪地球》在上映之前,就已经博得了广大科幻迷与原著粉的密切关注,而上映之后更是口碑爆棚、票房逆袭,一股被《流浪地球》带起的科幻潮在网上掀起了巨浪。那么,电影《流浪地球》究竟好在哪里?又与《流浪地球》原著有什么关联呢?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相信大部分人在看完之后,最震撼的想法就是——这居然是中国的科幻电影!恢弘的场面,逼真的场景,巨大的工程量,精益求精的细节,如果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配音,会让人误以为是好莱坞倾力制作的科幻大片!  相似文献   

16.
笛安的小说在同时代作家中独具特色,她的创作不自觉地向传统文学靠拢,回归温情写作,始终坚持严肃文学的创作道路,使笛安成为"80后"作家中的异类。轻舞飞扬的自我表达,温馨浪漫的童话色彩,丰富奇诡的神秘想象,都表明笛安将写作视为反抗平庸的生活方式。她经常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采用"三点一线"的叙述模式和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使她的叙述风格显得平易近人。  相似文献   

17.
<正>新闻背景8月23日,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荣获2015年科幻文坛大奖"雨果奖",这被称为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也是亚洲作家首次获此殊荣。在科幻小说《三体》中,用到了大量的物理学设定。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科普作家李淼先生在不久前出版的《三体中的物理学》一书中,对这些知识做了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虽然有些内容不乏艰涩,很烧脑洞,但其中自然科学知识的ABC,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读者来说也很有必要了解。  相似文献   

18.
万丽 《知识窗》2011,(8X):50-51
荒岛文学的形成与英伦三岛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紧密相关,荒岛文学也是英国这个岛屿国家的传统文学体裁。《鲁滨逊漂流记》是享有"小说之父"赞誉的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所创作的家喻户晓的作品。本文从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借助《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价值观念等因素,透视18世纪英国荒岛文学的现实主义元素对整个时代思想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星云奖被公认为最具权威与影响的两项大奖。其中雨果奖是为纪念来自卢森堡的现代科幻小说奠基人雨果·根斯巴克,为"世界科幻协会"根据爱好者的投票而授予的科幻小说奖。北京时间8月21日,第74届雨果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北京折叠》获得中短篇小说竞选单元奖,是继2015年刘慈欣之后  相似文献   

20.
<正>隐身能力长期以来吸引着人类,也为许多哲学家和文学家带来创作的灵感。英国科幻作家赫·乔·威尔斯1879年创作的《隐身人》一直吸引着众多的读者,并于1933年拍成电影。隐形斗篷也在《哈利·波特》一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外,与隐身认知相关的心理认知研究,也是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对于心理学家而言,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隐身会如何影响人们的感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