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20年5月15日上午9时30分,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岁。气垫船、飘行汽车、机器人、环幕立体电影、人造蛋白……现代或未来的科技成果出现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叶永烈的科幻写作、科普写作影响了一代代人的童年。一生留下3500万字180部著作叶永烈的写作之路堪称神话。在中国的科普、科幻界,叶永烈曾是一个风格独特、广受瞩目的"主力队员"。在纪实文学领域,他又是一位成就卓著、声名显赫的重量级作家。叶永烈从11岁起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  相似文献   

2.
正6月10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少年儿童出版社承办的"叶永烈科普科幻创作思想与实践座谈会"在京沪两地视频连线同步召开。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出席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3.
时下,科普创作界普遍陷入一种困惑,科普作家们呕心沥血地创作出许多科幻小说、科幻小品文却无人问津。想当年,作家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等挺出名的科幻小说,让人们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文字,领略到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4.
郑文光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被喻为中国的“科幻小说之父”。他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协科普局《科学大众》(即本刊)编辑、《文艺报》和《新观察》记者,并从事过天文史研究工作。1954年他发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他发表在《科学大众》上的作品《火刑》,多年来一直是全日制高中课本中的语文教材。上世纪80年代初,他因脑中风无法握笔写作,但仍以坚忍不拔的精神重返科幻文坛,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作品。1999年4月,郑文光荣获迄今为止中国科幻领域惟一的“终身成就奖”。20O3年6月17日逝世,享年74岁。  相似文献   

5.
郑文光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被喻为中国的“科幻小说之父”。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协科普局《科学大众》(即本刊)编辑、《文艺报》和《新观察》记者。1976年他到中科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文史研究。1954年他发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科幻大奖”。他发表在《科学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自从1961年4月出版以来,累计印数已超过1亿册。作为唯一参与过第一版至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写作的作者,叶永烈对这部"超级畅销书"的背后故事了如指掌。2013年12月20日,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记者采访了作为嘉宾前来参加会议的叶永烈,听他讲述了《十万个为什么》背后的秘密。  相似文献   

7.
正时光如梭,转眼已到阳春三月。春节期间最火热的事件当属首部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热映,口碑票房双收,2019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流浪地球》必将是中国科普大事记里不容错过的一笔。《流浪地球》改编自中国著名科幻作家、亚洲首个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的同名小说,电影涉及的科学知识非常多,引发了一股强烈的科普热潮。众多媒体发表了相关主题的文章,如"讲给孩子听的《流浪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专家解读《流浪地球》中的科学奥秘""深度解析《流浪地球》中的科学知识""《流浪地球》中的科学故  相似文献   

8.
正书名:《相约名人——文学与艺术专辑》定价:36.00元作者:叶永烈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8月ISBN:9787110078068三、科普作品的多样化和科幻小说的特殊地位进行科学普及,必须借助于媒介物,这个媒介物就是科普作品。人民群众对科普的多方面需求,客观上要求科普作品的多样化。科普作品的多样化,是科普创作繁荣发展的象征和标  相似文献   

9.
<正>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北京与刘慈欣等科普科幻创作者座谈。他希望大家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高扬理想和科学旗帜,创作更多受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科学正能量。今年8月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荣获第73届世界科幻小说大会雨果奖,中国科普科幻界深受鼓舞。座谈中,大家就繁荣科普科  相似文献   

10.
正专家简介:尹传红,《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著有《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该死的粒子:理趣阅读司南》等12部书;主编有《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直面雾霾》及传世少儿科普名著丛书等。在多家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已发表作品逾200万字。作为策划人、撰稿人和嘉宾主持,参与过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部大型科教节目  相似文献   

11.
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不仅是享誉国内外的妇产科专家,还是一位注重传播医学人文思想的科普作家, 20世纪70年代初,郎院士就开始协助林巧稚教授从事科普活动,后发表个人署名文章,并热心为多种报刊开辟科普园地,组织发展科普作家.他凭借自己高度的专业能力和对各类妇科疾病的理解,用优美的文字写出了很多雅俗共赏的医学科普文章.早在1987年,他就出版了小品集《妇女健康漫谈》,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随后又先后出版了《一个医生的哲学》《一个医生的故事》《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辞典》《一个医生的人文》《外科手术刀就是剑》等专著,《医道》,则是他的最新作品.  相似文献   

12.
李正兴 《学会》2010,(6):61-62
<正>凭借《硬如钢铁的树木》、《宝石的奇光异彩》等近百篇科普文章的发表,1988年2月,这位爱好文学创作,从事中等学校语文教学的徐传宏老师成了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当时为上海市科普创作协  相似文献   

13.
贾祖璋1901年9月24日出生在浙江海宁.一生从事科普创作、编辑、翻译工作.由于他在清王朝度过了少年时代,目睹并体验了老百姓的种种苦难,深感民智未开国家落后,皆因政治腐败科学不昌明所致.所以他自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走上社会就开始向报刊投寄科普稿件;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工作期间,除了编写科学书籍以外,还要忍受着战乱之苦,甚至在日寇的空袭间隙,仍致力于科普创作.自1934年,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杂志,开辟"科学小品"专栏起,贾祖障与周建人、顾均正等人就为这个栏目撰写科学小品:同时为开明书店编写了多种动植物学课本.艰辛地做着拓荒与启蒙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学会》2018,(12)
科学普及与科学幻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幻与现代科普,即公众理解科学的主旨高度契合,是语境模型下的现代科普形式。科幻有利于提升公众基于科学的想象力,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间接提升公众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在潜移默化的阅读过程中实现科学的传播,达到对科学及其作用的理解。该文从科普和科幻概念的衍化出发,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并尝试在科学中心场域中建立科普和科幻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并将科幻引入科学中心展项叙事实践。  相似文献   

15.
李正兴 《学会》2011,(3):57-58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的科普创作活动很活跃,尤其是科普漫画创作。最近几年来,先后举办了《警钟长鸣》、《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科学发展》、《精彩世博,文明先行》等漫画展览,有的还成为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览中的精品,有的还赴外埠巡展。在这些活动中有一人功不可没,他就是被誉为"科普漫画人"的漫画家顾世鸿。  相似文献   

16.
<正>上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人民幸福梦,也是科技腾飞梦。科普科幻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展现中国梦,是我们的重要责任和特殊价值所在。刘慈欣同志创作的《三体》荣获世界科幻小说大会雨果奖,这是中国科普科幻事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科普科  相似文献   

17.
<正>《徘徊在科学边缘》2014年6月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作者赵宏洲,长期从事新闻传播工作,先后涉足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现供职浙江省科协信息中心。系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浙江省科普艺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和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全书内容由科普本体论如以科学的名义、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科普、科普媒介与传播、关于儒家·儒教和儒学与科学的联想、关于中国科普创作史的联想等;科普创作论如对科普创作  相似文献   

18.
<正>上海市科普作家2014年学术年会暨"新兴产业圆中国梦"科普创作理论研讨会于9月23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共有80余名会员出席会议。本次活动是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的重点内容之一,分别进行了"科普与‘新兴产业'创作谈"和"科普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研讨。一、科普与"新兴产业"创作谈"科普与‘新兴产业'创作谈"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普读本》丛书总主编褚君浩院士的报告拉开序幕,报告的主题是《从第三次  相似文献   

19.
正书名:《相约名人——文学与艺术专辑》定价:36.00元作者:叶永烈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8月ISBN:9787110078068本篇文章分三次刊登,其中《在科学和艺术的世界遨游——读叶永烈《相约名人》专辑札记(一)》和《在科学和艺术的世界遨游——读叶永烈《相约名人》专辑札记(二)》分别刊登于本刊2016年6月刊和2016年7月刊。四、文学和各种艺术形式是相通和可以相互借鉴的文学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当我们将文学放置于艺术这个大概念、大范畴中来考察的时候,文学只是艺术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正王侃瑜,青年科幻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创意写作硕士专业,2014年在《萌芽》杂志连载科幻作品《云雾2.2》,2015年创作《重返弥安》参加"彗星科幻"国际短篇科幻小说比赛并获优胜奖,小说见于《收获》《萌芽》《上海文学》《香港文学》《科幻世界》《南方人物周刊》等,多次荣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并被刘宇昆、胡绍晏等人翻译成英语收录于美、加等国的选集,现出版有个人小说集《云雾2.2》。王侃瑜是一位从科幻迷中诞生的科幻作家。她是上海科幻迷组织"科幻苹果核"的发起人和核心成员,在进行创意写作硕士学习时才开始正式的科幻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