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4月23—25日,以2018年"中国航天日"为契机,在国家航天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指导下,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未来宇航空间技术研究院承办,远望智库、软件定义卫星联盟、赛思库、东方飞腾投资、小火箭协办的首届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在哈尔滨举行。此次论坛围绕"乘商启航,遇见未来"主题开展,旨在聚焦融合国内外商  相似文献   

2.
文章回顾了中国航天技术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概况,包括运载火箭的系列发展、科学卫星的研制与运行、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发射、通信卫星系列化发展、气象卫星系列化发展、遥感与资源卫星的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展、"嫦娥工程"进展,以及载人航天工程进展。简要总结了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分享中国航天人的激动和喜悦,聆听中国航天人的激情与梦想:以高瞻远瞩的思想.理性的思考围绕创新议题.分享经验,激荡思想.共同探讨如何在全球背景下推动科技创新,续写航天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正>继2004年中国成功首发"双星"科学卫星后,中科院在空间科学战略先导专项的支持下,将于2015—2016年陆续发射4颗科学卫星,并积极组织相关空间领域大型国际科学计划,体现了中科院作为科技战略国家队的责任和担当。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国政府对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主管部门,空间科学作为《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确立的中国航天发展三大主题之  相似文献   

5.
正4月23日—24日,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序幕。本次论坛以"中国航天日"为契机,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天基金会、国防科工局经济技术发展中心联合举办,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未来宇航研究院承办,网易科技、远望智库协办。本论坛以"逐梦航天,合作共赢"为主题,以"新航天,新生态"为论坛口号,旨在聚焦融合国内外商业航天先进技术理念,探索发展未来宇航科技,推动商业  相似文献   

6.
在宏观层面,"神七"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制度、经济、科技资源的一次规模性动员,既考验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蓄积的制度、经济、科技能力,又展示了亚当·斯密"无形之手"从民用产业伸入国防产业后,对于促进中国航天工业崛起所发挥的巨大威力.  相似文献   

7.
《学会》2020,(7)
新时代的中国宇航学会肩负着紧密团结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开创学会创新发展新格局的历史重任。该文从引领航天科技创新、提升中国航天国际地位、助推地方经济建设、抢占科技社团云端阵地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宇航学会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工作重点,以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宇航学会创新发展的新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俞盈帆 《大众科技》2001,(12):33-34
卫星产业以其自身的战略特点,决定了中国的航天在21世纪应当也必将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长期以来,卫星产业一直是以新型号、新技术的研制为工作中心,人们大都认为中国航天是造卫星火箭的科研生产部门.其实航天技术与其他很多高新技术一样,已经并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广阔的国民经济主战场.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在航天工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特色性的创新做法。从文化、技术、组织三个方面重点提炼了中国航天工程的创新特色。认为文化基因铸就了中国航天创新发展之魂,自主创新奠基了中国航天工程技术能力,系统思维造就了中国航天工程独特管理模式。中国航天工程创新是中国式创新的典范,值得其它领域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0.
走进春天,就走进了希望。 2007年3月17日至18日.在春风荡漾的阳春三月.”创新·和谐·发展——携手共创中国航天未来”科学中国人专家联谊会在中国北京航天城举行,此活动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与《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共同举办。活动诚邀全国来自航空航天相关领域的院士和专家,走进春天,共聚北京航天城.与航天英雄和航天员中心的科研工作者一道.畅谈友谊合作,共话航天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正>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我国已经发射了300余颗卫星,覆盖了通信、遥感、导航、科学探测等领域,中国航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而这离不开无数航天人的默默付出。作为中国航天技术创新链中的"第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航天产业犹如一颗动力强大的"心脏",不仅将输送来的"血液"转化为自身发展动力,牵引了机械、电子、材料、钢铁、能源等上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将"血液"输送到下游相关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  相似文献   

14.
2011年9月7日,以"航天工程育种——种业创新与‘育繁推’一体化"为主题的2011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在北京举行。据悉,自1987年8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利用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成功进行农作物种子太空搭载试验以来,我国已先后利用15颗返回式卫星和7艘神舟飞船搭载上千种作物种子、试管苗、生物菌种和材料,获得大量产生变异的新性状品种。2011年初,航天工程育种技术及产业被纳入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2011年11月8日,中粮集团联手中国航天基金会培育太空粮食种子,以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宇航学会由钱学森、任新民、张震寰发起,于1979年10月成立。其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促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航天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学会拥有185家团体会员单位,两万余名个人会员和34个分支机构。近年来,学会一直围绕创建国际一流宇航科技社团,打造航天技术自主创新平台、航天科普活动主力军平台、中国航天国际化战略支撑平台、中国航天软实力提升平台开展各项活动,在开展国际合作、学术交流、理论研究、咨询服务、书刊编辑等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6.
他的传奇人生与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次绕月探测……他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几乎占到中国航天飞行器总数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16,(7):94-95
正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资本、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的融合发展搭建平台,本刊从本期起,开辟"科技投资"栏目。科技投资栏目聚焦天使投资人、科技型投资企业家以及潜在投融资科技项目,宣传报道科技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宣讲解读投资项目倾向和招商引资政策;同时针对目前国内高科技民营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正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当长征、神舟、嫦娥、北斗等一系列"中国智造"的航天器飞翔在太空;当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断用汗水书写飞天的壮歌时,有多少人关注到,中国航天技术已"放下身段",服务和影响着百姓的生活。融入在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潮流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772所(以下简称772所)所长赵元富及其团队是中国航天技术"上天落地"的坚实推动者。"航天微电子技术在建设新型航天工业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与  相似文献   

19.
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在我国全面创新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科技创新对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及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对我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也推动北斗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领域。文章通过探索浅析科技创新对我国北斗产业发展的驱动引领,为我国北斗系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北斗产业市场竞争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由科学技术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于2018年5月17日至20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本届科博会以"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主题,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计划单列市参加展会,共有1600多家科技企业参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