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是西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中国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具体阐述了近代来华传教士采取"科学辅教"这一方式的多层次原因,简要介绍了传教士传播西学所采用四大传播途径,即创办报刊、教会学堂、医疗慈善和译介西学,并结合国门洞开这一社会现实,分析了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学经历的三个时间阶段,从而在文章的最后,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墨海书馆及其出版的西书为近代中国的西学传播奠定了基础。虽然西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毕竟开了先河,对近代中国人视野的开阔、认知空间的扩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云利英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6(2):102-104
洋务派为了满足洋务运动的需要,着力培养洋务人才,出于当时传统教育下的知识分子无法承担对新式人才培养的重任,洋务派只能利用传教士进行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传教士担当起中国近代科学传播、教育先行者。 相似文献
4.
李春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3(3):80-89
西学进入中国后迅猛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知识与大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关注西学教育在中国大学发展进程中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书院的改造与消亡、教会大学的历史作用以及中国现代大学创建之初的步履维艰,并强调分析大学史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语言、科学技术和文化政治思想都逐渐传播到了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的社会思潮、学校体制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等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教会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清朝的新式学堂、留学教育、翻译机构对西方书籍的翻译等几个途径对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金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9(3):67-74
人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处于中心的位序。近代随着西方科学技术不GP东渐,科学教育进驻大学,井在大学课程结构中占据重要的位序,人教育的中心位序受到挤压,呈现出两并存的状况。如何协调两关系,成了近代人苦苦思索的问题。近代人以中国传统化的信仰为前提,提出“中体西用”,作为一种化论式回应现代化的挑战。近代人在处理中学与西学关系上的构想,对今天如何协调人教育与科学教育,仍然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1906年,严复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对安徽传统的旧式教育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按自己的思想主张组织教学和管理,为安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是中国官办学校最早实施科学教育的学校。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但却不是第一所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式学堂。第一所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式学堂是福州船政学堂。 相似文献
9.
自明末开始,西方的科学就被传入中国。到19世纪后期,近代科学和科学教育都在中国逐渐产生。但真正大规模地引入近代科学和科学教育,则是我国留学生通过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地摄取和创建的,是他们经过不懈的交流、碰撞、吸收、融合和创新的结果。同时,也伴随着我国从传统学术的"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学术转型,专业科研机构的创立,专业社团的成立及其科学交流会议的召开,专业刊物的创办,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出现,科学奖励机制的形成,科学教育体制的确定,审定科学技术译名,等等。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一次艰难困苦的经历,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总结和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0.
王冬凌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6):49-51
中国近代学校科学教育肇始于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科学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反叛,初步动摇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力地冲击了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培养了时代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同时,洋务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最初阶段,科学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完善。 相似文献
11.
继光核心网的大规模建设之后,光城域网将成为发展的重点。城域网是一种主要面向企事业用户的、可覆盖城市及其郊区范围的、提供丰富业务和支持多种通信协议的公用网。城域粗波分复用CWDM(Coalrse WDM)技术由于其巨大带宽和对传输数据的透明性,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城域CWDM传输、城域CWDM传输器件城域CWDM系统的应用代码几方面对城域CWDM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胡浩宇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9):64-65
洋务运动开始后,政府开办了各种新式学校,主要有语言、军事等学堂.这些学校开始了中国近代官办的科学教育,在教育体制、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给清末学制改革提供了经验,在晚清科学教育和科技传播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戊戌时期的西学传播与传统观念的近代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缩小中外差距,踏着前人的足迹,继续把眼光对准西方,执著而又真诚地从那里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与焉揭开了新的篇章。与以前相比,戊戌时期的西学传播不仅有了量的变化,得到了空前广泛的传播,而且更重要的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各种传统观念由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强烈冲击,在基础上发生动摇,开始向近代观念演进。从此,以新代旧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洋务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游离于正统教育体制之外 ,主要是在洋务派创办的几十所学堂和极少数的书院中实施 ;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洋务派试图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嫁接在儒学文化上 ;科学教育受科举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显 ;忽视基础教育的基础作用。科学教育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陆安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4)
在青岛近代史上,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虽然打上了殖民烙印,但其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教育,培养了不少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塑造了一种独立自由的大学精神,对青岛近代城市的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早期外派的留学生中,已有部分人学习采矿、冶金等专业。在我国高等矿业教育发轫之后,受学术水平的限制,高层次的矿业人才培养仍需借助于国外的教育力量,矿业留学是我国留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业留学生在输入西方矿学知识上发挥了桥梁作用,部分人承担起高等矿业教育师资的重任,将国外矿业教育的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竭力开展矿业科学研究,为发展我国高等矿业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在其产生初期,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性质,对西方工业先行国有很强的依附性,是留学生的努力介入使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开始摆脱对西方国家的依附性,逐步走向独立化和现代化之路。他们创办和主持工科院校,设置新的工科专业,开设新兴的工科课程,编写工科的中文教材,筹建工科研究所和工程学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是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推动者。 相似文献
18.
王列盈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74-77
论文对洋务运动期间成立的福州船政学堂进行了分析 ,认为该学堂在中国近代首次承担了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历史任务 ,是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起点。它所奠定的基础 ,对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百年回顾和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且阐述了我国地学人才培养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重要关系,还就推动新时期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科学发展提出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0.
西学传播与近代史学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其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4-83
由鸦片战争时期发轫的近代史学,其80年行程中,在历史观、著述内容和体例形式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重要的原因即因西学的传播而推动形成的,这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和学术史的重要课题,以往尚缺乏系统的探讨。由于逐步吸收西方新学理,近代史学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各具鲜明的时代特点。鸦片战争前后在中西文化撞击中,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史家呼吁了解外部世界的广阔和先进性,撰成介绍外国史地的名著,突破了传统史学的旧格局。1860年至甲午战前,先由冯桂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人物,从以前的"师其技"跨入到"采其学";其后,以黄遵宪撰成《日本国志》为代表,直接介绍外国制度文化,探讨其富强之由,为变法运动提供了借鉴。戊戌前后至20世纪初年,西方近代进化论在国内迅速传播,成为国人观察历史和民族前途的指导思想,由此结出《新史学》、《中国古代史》等硕果,因而宣告了严格意义的"近代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