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研究城市更好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以及塑造高质量创新空间的更新策略。从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论证创新空间生产与城市更新协同互促的必然性,从理论、方法与国际经验的角度,根据“城市-科技-产业-人”的演变趋势、互动影响与现实需求,基于创新阶层与产业需求,构建包含多维度发展质量提升的目标导向、多元化创新要素集聚的体系构成、多尺度创新空间供给的空间特征、合作型城市增长联盟的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城市更新发展框架,总结出创新锚点模式、旧城再生模式和园区转型模式3种城市更新模式,并基于美国的纽约硅巷、波士顿创新区和亚利桑那科技园3个典型案例总结相关经验。最后研究提出,城市更新需要在关注物质空间更新的同时,构建完善的创新系统、创造复合多元的创新空间以及形成持续创新与优化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间集聚分类的SOM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我国区域经济创新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其空间分布及集聚模式对区域经济空间规划与布局决策支持具有重要作用.从空间集聚分类的角度,实证研究了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集聚模式,提出了在高新区的空间集聚分类研究中应用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的神经网络SOM模型.  相似文献   

3.
推进金融、科技、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创新发展,是地方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现代科技工业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的有力保障。基于"金科产城"融合的视角,结合肇庆国家高新区发展现实情况及困境,提出了"三链两化一体"的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及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城市已经成为国家经济中产业创新和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政策制定方面,在什么是创新型城市以及如何建设创新型城市等问题上却很难达成共识.突破了传统创新型城市研究的指标化倾向,而是从更广阔的经济-社会互动的角度出发,认为"创新型城市"应该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考量.城市的形成对于社会而言,意味着城市空间的建构以及城市和公民的身份认同两方面过程.相应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和空间建构相关的经济和知识资本,以及和身份认同相关的社会和文化资本等多重资本的生产与分配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深圳为案例聚焦城市尺度分行业高技术产业集聚机理研究,对分行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从创新地理视角为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经验研究和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与空间依赖效应,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城市创新型空间出现网络化布局的新趋势.高技术产业集聚不仅与经济基础、劳动力规模等传统区位因素有关,创新氛围、协同功能对创新集聚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随着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入推进,应当更加重视城市高技术产业微观集聚规律,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与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6.
探究创新活动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对实现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以城市为研究尺度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本文选择杭州为实证对象,采用2004—2017年专利申请数据和相应产业产值数据为基础,应用VAR模型检验并辨识城市创新活动与相应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城市创新活动都对其相应的关键产业具有发展驱动作用。进一步应用核密度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创新活动对产业发展有驱动作用的关键产业为对象,研究其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应对措施。研究为针对性实施城市创新空间规划、有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持,对提高城市要素空间规划配置的科学性、促进城市关键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严北战 《科研管理》2012,33(9):146-153
现有的研究通常是从单纯的本地化、全球化以及两者互动的角度研究集群升级问题,本文以基于本地化、区域化与全球化空间整合的集群升级为研究视角,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理论,论述基于多层空间整合的产业集群升级机理;在对产业集群本地化、区域化与全球化的高级化途径及其空间自然演化次序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提炼出内生型与外生型产业集群基于多层次空间协同整合的升级模式与路径。分析的结论拓展了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领域,为地方政府制定与实施相关升级政策提供思路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松  胡树华 《科研管理》2012,33(3):121-127
以2000-2008年国家高新区数据为依据, 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强弱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极化指数测量了国家高新区的极化水平及其空间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近9年间国家高新区整体极化趋势呈现"M"型特征,并在南方-北方表现为增强,而在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沿海-内陆方向上稍微减弱;就平均极化水平而言,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方向>沿海-内陆方向>南方-北方方向。最后根据实证结果,相应地推导出我国国家高新区均衡政策的选择域:北京、西安、天津、武汉、成都、大连、长春、沈阳,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创客及创客空间的发展能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发展速度,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发展。拟通过研究创客空间的发展特点,分析广东创客空间发展的优势、总体情况及典型案例,探讨广东创客空间发展的问题及障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继续塑造与创客模式相匹配的产业体系;(2)健全创客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3)加强宣传,强化创业教育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税收、财政、土地、人才等倾斜性政策,重点支持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高新区)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20年后的今天,作为政策推动的结果,国家高新区是否已承担起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贡献如何,以及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导向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从政策评价的视角,讨论了国家高新区对创新体系建设、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和目标实现程度,同时,结合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发展变化,提出了高新区新需求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导向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对高新区产业的扶持和市场寻租行为导致了中国高新区低水平重复开发问题。如果市场发育,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中国高新区之间就可能避免技术开发过程中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并形成正和博弈关系,产生真正的网络集聚效应。中国高新区在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早期的产业集聚之后,地方政府应逐渐减少对高新区特殊产业的扶持,将政府控制的创新资源转由市场配置给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  相似文献   

12.
唐楠  魏东 《未来与发展》2015,(2):106-113
针对一些地方盲目"造城"的现象,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及工业用地效益水平两个方面的6项指标,对陕西省26个开发区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空间效益评价与结果分析,试图揭示影响开发区空间效益的因素,进而最大程度发挥开发区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表明:1中心城市对开发区的辐射能力与城市等级、开发区和中心地的距离及承载的开发区数量相关,产业基础是影响开发区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2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技术、市场条件对开发区竞争力的影响大于原料、能源等要素;3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应当与当地特色资源、产业基础及发展条件紧密结合,在不断完善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3.
"创意产业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空间形式,成为城市新经济的增长引擎和源头,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功能重塑和社会生态的完善的全面创新.创意产业区代表着城市创新和功能空间转换的重要方向.对创意产业区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创意产业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将对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政策取向提供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国家高新区为创新发展依托,利用熵值法测度了2011—2015年长江经济创新驱动带29个高新区的综合创新能力,并将其作为创新"质量"应用于引力模型构建出空间关联矩阵。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固定效应模型对创新网络结构及效应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①高新区样本的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且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稳步提升的时间演变趋势。②高新区之间创新动能的溢出效应明显,网络的稳定性缓慢减弱,创新关联程度具有较大提升空间。③长江经济创新驱动带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分布,长江下游地区的高新区成员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④长江经济创新驱动带可划分为长三角、长三角附近、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四个创新板块,且第二板块向第一板块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⑤高新区成员在网络中地位的提升对自身综合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我国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变,以长江经济带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评价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及其时序动态演变规律,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不同区域效率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整体上升,下游、上游和中游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区域差距悬殊;中游地区技术进步优于上游地区,但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上邻近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高会对本城市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但中游地区的溢出效应为负;整体上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城市开放均促进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环境规制与效率呈"U"型曲线关系,但在不同区域各因素的表现具有显著差异.并为长江经济带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以及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从建设协调发展带、改进地方政策实施理念和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基于研发模型的知识生产与经济增长路径分析框架,并运用我国31个省份和53家国家级高新区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和对比检验了我国非高新区产业和高新区产业的经济增长路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非高新区产业知识生产不存在显著的规模递增效应,对应的经济增长路径均为稳态收敛型,高新区产业在知识生产方面存在显著的规模递增效应,对应的经济增长路径均为持续加速型,显示出高新区产业的强大发展潜力。研究结论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新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科学学研究》2021,39(4):622-631
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存在着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张家港市氢能产业为案例,基于实地调研和访谈资料,对新兴产业创新网络的联系形式、空间尺度与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氢能产业创新网络总体呈中心型和非中心型网络相结合的空间形态。创新网络中正式联系和非正式联系的产生均受路径依赖影响,且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不同尺度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存在差异,本地尺度上主要机制是地理和社会临近,国内尺度上是认知、组织、制度和社会临近,而全球尺度上是认知、组织与社会临近。中国国内尺度跨区域创新联系的路径创造存在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和市场主导的"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地方政府与大学及科研院所间存在着组织和制度临近,促进了创新网络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段德忠  杨凡  胡璇 《科研管理》2020,41(6):90-97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2001-2015年专利转移记录,本文对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2001-2015年,中国技术转移在城市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由多极格局向一超多强格局演进,长三角是中国技术转移最为活跃和频繁的区域;(2)空间计量分析发现技术转移服务于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突显,2001-2015年,中国城市技术经济发展路径经历了由集聚经济向扩散经济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文化创意产业的萌生与发展逐渐成为城市发展重心和竞争的焦点。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以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为研究对象,就其发展现状,通过运用空间数据分析与地理信息科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并在深入剖析其空间集聚类型和分布格局特征的基础上,探索济南市未来以资源集约化、文化创意园区、产业价值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最后提出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摘要:技术创新的作用日益重要,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使其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依存于不同的内在机理及载体,创新外溢表现为企业、产业、区域及国际溢出四大空间尺度。利用人均专利申请量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检验显示,全国及典型省份的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说明省级区域内部企业间、产业间创新溢出效应显著;创新能力较强省份与其周边省份的局部空间自相关系数较高,验证了省级区域间创新溢出的客观存在。结论对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