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巩固计数原理章节知识为目标,围绕盒子和球的情境,设计了一系列摸球和分配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实际情境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在质疑、探究、理解、归纳和运用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计数原理与排列、组合的关系,感悟排列与组合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之间的关系。教学中,采取“情境·设问·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诱导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经历使用计数原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发展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教学情境引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需求,并且也能自然引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计数原理两次失败教学情境引入的呈现、讨论与思考、改进过程,阐述了教学情境引入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提高教学情境引入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教学情境引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需求,并且也能自然引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计数原理两次失败教学情境引入的呈现、讨论与思考、改进过程,阐述了教学情境引入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提高教学情境引入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王晖 《中学教研》2022,(10):20-24
文章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3)》第6.1节“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教学为例,以问题的情景线、概念的知识线为表,以提升数学素养为核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构建具有活力的数学课堂,让枯燥的概念教学立体起来、丰富多彩起来.  相似文献   

5.
分类加法计数和分步乘法计数是处理计数问题的两种基本思想方法.本节课是以学生熟悉的大量实例为材料,以计数原理的核心"分步"和"分类"为主线展开的.其中,"创设情境→给出实例→总结原理"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发现原理,"运用原理→再论原理→再用原理→练习小结"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加深对原理核心的认识.通过"小步走"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对两个原理的掌握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6.
环形区域染色问题,常规方法是运用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加以解决,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由于难以分类或分类不全而出现解题失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由一道习题的解法原理引导学生构建环形区域染色问题的解法模型,使学生快速准确地解决此类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实施转化,利用此模型解决一类可化为环形区域的染色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1.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1.1创设现实性、开放性的"生活化"情境创设现实性"生活化"情境主要分为选取与构建两种手段。选取"生活化"情境指改编或加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或数学教材,,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构建"生活化"情境(模型)指借助"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过程转换,使学生体验数  相似文献   

8.
以CO2水溶液的平衡体系为载体,以真实问题为情境,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围绕建模历程的四阶段八环节,搭建“情境线-素养线-结构线-知识线”四线一体的教学框架,进行“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复习教学,构建解决平衡问题的认知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  相似文献   

9.
江小安  罗翀 《物理教学》2021,(4):10-12,4
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问题的讨论,进行科学探究,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认识,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章以“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为例,从感知材料建立模型、概括抽象检验模型、归纳对比完善模型、变式迁移应用模型四个方面创设情境,构建模型,激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  相似文献   

10.
分类加法计数和分步乘法计数是处理计数问题的两种基本思想方法.本节课是以学生熟悉的大量实例为材料,以计数原理的核心“分步”和“分类”为主线展开的.其中,“创设情境→给出实例→总结原理”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发现原理,“运用原理→再论原理→再用原理→练习小结”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加深对原理核心的认识.通过“小步走”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对两个原理的掌握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11.
数学建模作为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其在高考数学中往往以问题情境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研究从六个维度出发,以近两年高考数学建模问题情境为对象,从新旧高考的角度出发,对此类试题进行探析.研究发现:相比旧高考,新高考在数学建模问题情境上试题数递减;新旧高考均以生活情境为主,运算水平集中在低阶运算层面,重视学生应用模型的思维考查;在推理水平、知识含量、阅读量上有所差异.鉴于此,提出几点建议:丰富情境类型,助力数学建模素养生成;创设真实情境,实现育人价值;完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构建模型过程;提升学生快速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构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的基础。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造真实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感知能力,将模型建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提取真实情境中的本质物理要素,将情景问题类比迁移为基础的物理模型。这样可将物理问题建构还原成熟悉的物理模型,促使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自主分析、深度分析,培养其物理模型建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意义构建的过程.1情境分为生活情境与学科情境两类生活情境是日常生活中蕴含数学知识的事件,通过生活情境呈现问题,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之中,通过探究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  相似文献   

14.
理解问题情境是表征应用题的前提,然而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忽视问题情境等问题。问题情境仿真有助于问题情境的理解,但当前仿真技术难度较大。文章提出一种面向数学应用题的问题情境仿真支持系统P4S,以图形化方式支持教师对问题情境进行个性化仿真创设,支持学生参与、重构问题情境,并通过分析学生重构问题情境的行为数据,构建其题意理解能力模型。P4S能有效支持广大师生对数学应用题问题情境进行个性化仿真或重构,非常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排列组合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题目灵活多样,解题方法独特,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排列组合问题要将侧重点放在两个计数原理的考查上.  相似文献   

16.
以“冰的体积为何大于水”的真实问题为情境,通过情境问题—猜测解答—实验探究—搜集证据—进一步猜测—实验探究—建构模型等课堂教学环节,在证据推理中帮助学生构建分子晶体模型,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在学生的生活中相对运动的体验并不深刻,一方面是这样的情境不多,另一方面缺乏相对运动的前概念,即使遇到这样的情境学生极少能够自觉地从物理学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因此,相对运动问题成了高中物理初学者面临的一个难题.对于这类问题,实践表明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一起创设真实物理情境不断发现问题,构建、运用和修正模型,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品质,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实现初中物理学习向高中物理学习的有效过渡.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及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展有效学习做些阐述。  相似文献   

19.
创设真实、合适的情境是培养模型观念的基础,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是形成模型观念的必经途径.本文以一元二次方程单元复习课为例,创设“一意性情境”,通过情境创设、情境抽象、情境拓展、情境迁移四大环节,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思维进阶;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培育模型观念.  相似文献   

20.
概念建构是学生原有概念改变、发展和重建的过程,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理念,从内容聚焦重要概念教学、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模型教学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等方面,促进学生构建生物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