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而在教育当中,实施家校共育则是形成教育合力最完美的方式。在依托家长与学校进一步增强宣传教育、不断拓展家校共育这一途径,有效地引导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通过多元化的活动为主体,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环境,实现家校教育的共同体,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够在良好的环境当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26)
为深入了解学生以及学生家庭状况,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高校积极开展"家校共育"工作。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综合性大学专业人数设置不等,"小微型"学院增多,在"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微型"学院学生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众所周知,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共同配合。重视家校合作是全面提高我们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家校共育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晓黑板" APP不仅可以发通知发作业,还可以将学生们每月的情况表现以一种轻松活泼的形式记载下来,还可以适当地把学校的要求一一呈现出来,让老师走近家长,让家长了解学校。把家校共育落实体现在学校、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落实在孩子成长的点滴生活之间。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时迎来了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模式以提升学科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研究了新时代我国小学家校共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以"互联网+"家校共育方式来有效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韩邦梅  杨桔 《科教文汇》2021,(13):160-16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时迎来了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模式以提升学科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研究了新时代我国小学家校共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以"互联网+"家校共育方式来有效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马春梅 《知识窗》2022,(7):66-68
随着全新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的各项措施已基本得到落实,在教育改革中,家校协同共育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策略,并且已经在我国现代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探究了家校协同共育的创新模式,并针对家校协同共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包括促使家庭、学校成为共同的教育主体;加强家校共育信息化设计力度;保证家校双方的媒介话语权平衡;搭建教育平台,明确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吴瑕 《科教文汇》2011,(30):32-33
"Home—School Cooperation"简称H-S合作,即家校合作,实际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本文将家校合作的类型分为三种:分开责任型、单向指导型和全景圆桌型。它们在家长角色、家校关系、家校沟通、表现形式、学生情感体验等方面各有其特点。若想探索一条家校合作的高效道路,充分调动学校与家庭共育的积极性,全景圆桌型是较为有效的合作形式。  相似文献   

8.
加强家校互动,使学校与家庭在育人这一共同目标上达到"无缝衔接",会有效地促进育人对象个性发展。本文从"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活化家校互动形式"、"加强引领与培训"三个方面阐述了优化家校互动的策略。通过多元互动,有效地调动家庭的教育力量,在和谐的教育合力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只有家校合力才能事半功倍。家访是国家对学生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访成本颇高,如何提高成效,构建长效机制是每个高校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我校实际出发,探索家校共育办法,提出扩大家访成效的途径,通过梳理反思完善"家校心桥"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探索构建以家庭和社会平台为依托、以课程设计为主的家、校、社合作育人新机制。学校着重围绕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以组织建设、平台打造、基地建设和实践活动为抓手,整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以课程设计为主导、以社会和家庭资源为主阵地的家校社共育常态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如何实现德育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走出单一的学校德育,走向家校合作的德育共育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本文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探讨家校德育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实施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宋丽瑾 《科教文汇》2014,(16):14-14,27
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如何实现德育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走出单一的学校德育,走向家校合作的德育共育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本文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探讨家校德育共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实施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西藏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数量多,问题众,探寻家校社教育合作的途径尤为重要。家长参与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建立"家校联系日",是学校与家庭的重要联系渠道;而开放学校设施举办成人教育、发挥少先队的基层服务功能、利用勤工俭学活动与社会建立联系,以及邀请当地社会的重要人物与优秀毕业生参加学校活动等,则是学校与社会教育合作的表现。家校社教育合作路径的探索,不仅对学生本身,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景玉荣 《科教文汇》2010,(18):65-66
本文讲述了在良好的社会教育大环境下,如何构建家校一体的信息平台。家校之间通过信息化的"家校通E平台"、家校互访档案袋、家长会、班级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环节入手,加强家长和学校、教师的沟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心与管理,使学生能够在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虽然有很长时间在学校读书,但是在家庭的时间也是非常长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非常重要,家庭教育也是孩子得以健康成长的关键,对于山区地区九年教育教育中,实现家校共育的创想,必然是有一定难度,但是这对孩子健康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21,(8)
家风是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风伴随家庭而出现,有家庭就会有家风,优良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新时代的背景下,优良家风是教育好子女的现实课题,是每个家庭渴望幸福美满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诉求。家庭与学校都是培养子女不可或缺的环节,家校共育,创新家风建设的方式方法,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对家校协同的内涵、必要性以及传统家校协同方式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家校平台建设的思考,强调树立"以家庭养成为根基,以学校德育为中心"的协同理念,构建"以良性互动为追求,以家校平台为载体"的协同模式,和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有效沟通为诉求"的协同保障。  相似文献   

18.
很长时间以来,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是班主任请家长来学校,或者班主任进行家访、召开家长会。在班级管理中这些做法都不能够做到及时性、针对性。现在只要建立班级学生家长微信群,班主任可以借助班级微信群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监管学生假期学习情况,把现实的校园生活与虚拟世界深度结合,从而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9.
家庭、学校、社会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家庭教育是对个人影响最早、也最为深远的教育.在科教兴国思想的引导下,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特征,其对象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且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需要,以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通过家校合作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衔接,对优化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由孙云晓和蓝玫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家校合作共育:中国家庭教育的新趋势》一书,调研了当下中国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和实际情况,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和特点,总结了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历程,对推动家庭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过线上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潍坊农村中小学进行线上教学的部分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线上教学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学生主要使用手机上课且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相对较弱和家长对学校工作缺乏理解和支持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学校可定期举行线上教学研讨会,以切实帮助教师熟练应用线上教学设备及相应教学方法,还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家长应及时与学校和教师沟通,做好家校共育。通过各部门及不同群体的沟通和协作,农村中小学线上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