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发现外国在华专利从开始的促进技术转移,逐步演变到以多种手段和方式来获取竞争优势,进而达到封锁技术和垄断市场的目的。建立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采用1985—2013年的数据进行检验,分析表明,在1992年以前外国在华专利显著地促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但在1996年以后,外国在华专利显著负影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上述经验分析说明中国的专利制度在企业构筑竞争优势方面对外国企业更加有利,而本国企业欠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对我国智能制造与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文章以我国29个省份为样本,采用DEA-BCC模型对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效率进行了横向分析,并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2010—2016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发现: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率西南地区最高而东北地区最低;地区间的纯技术效率差异水平高于规模效率差异;地区间TFP增长率存在明显差异;多地面临产业发展的不稳定问题。建议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构建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创新网络,因地制宜完善电子信息制造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2000-2008年中国大陆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应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测评了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的相对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研究显示,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技术效率存在差异,且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研发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均有所增长,多数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率高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技术效率在考察期内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CCR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2000—2017年青海省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发现:从静态效率看,青海省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较低,纯技术效率相对有效,规模效益处于规模递增状态;从动态效率看,青海省技术进步缓慢和技术效率改善不明显拖累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考察期内青海省科技创新效率呈现"上升-下降-上升"趋势,但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偏低,在西北5省区中处于下游水平,这与青海省经济发展历史、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需求、科技投入管理和科技创新体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研发投资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不同类型的研发活动对于一国生产率的改善存在着差异化作用。本文构建了反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与生产率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经合组织(OECD)23个国家1996-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宏观层面检验了不同研发投资对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从作用时期来看,试验发展活动对当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应用和基础研究的功能发挥则存在一定的时滞,且基础研究的滞后期更长;从影响效果来看,基础研究的偏效应大于应用研究,而试验发展的作用显现虽然非常迅速,但其对生产率的带动效果相对较弱。因此,过多地依靠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投资并不是提高一国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应充分重视基础研究的投入和积累,以发挥其在促进生产率中的核心地位和长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天津市1997-2011年的能源利用状况,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和C-D生产函数法,建立能源回弹效应模型,测算天津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而对能源回弹效应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天津市能源回弹效应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由于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在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应当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运用政府管制、能源价格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费来控制能源回弹效应,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视角识别城市知识生产的研发要素投入和过程特征,构建我国281个城市2000—2021年城市研发要素投入与产出的科技创新数据集,使用随机前沿法(SFA)和数据包络法(DEA)二分类测算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并比较测算结果的相对有效性,体现研发时滞的随机前沿结果具有代表性。以收敛分析检验创新效率的时序趋势,采用Dagum基尼系数计算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动态收敛特征,但收敛趋势存在地区差别,东部城市创新效率均衡化发展的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和中部;与创新成果在区域内部趋于集聚对应,省域内高层级城市创新效率占优态势也在加强。由此得出效率改进是促进科学技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式,持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研发要素顺畅流动,实施创新资源区域均等化配置的促进政策,才能不断提升区域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8.
基于绿色增长视角创新研发方向的约束,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纳入工业企业研发创新绩效评估框架中,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2005—2011年我国30个省级区域的工业企业研发创新相对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工业企业研发效率偏低,均值为0.553;研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3.6%,由研发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等因素所致;将研发效率与研发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相结合,按竞争力强弱和进步节奏快慢将30个省级区域分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基于数据包络方法(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99-2007年天津滨海新区工业技术进步、效率变动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作了测度.分析表明: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迅速,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却有所下降;2002年之后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技术效率则进一步恶化.七大支柱产业中有六个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位居工业各行业前列;外资企业处于技术前沿,集体和私有企业成为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力量,但国有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高,在各所有制经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条件下依旧处于水平较低状态.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5,(10):131-135
以川、滇、黔等7省和全国科技创新产业近年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以内生增长理论为依据,运用数据包络模型对其马氏距离和科技创新产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中其规模效率变化率排序最符合各省的科技创新水平;四川省六大支柱创新产业集中度高,产业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明显,科技创新优势在于R&D人员数量和劳动力占比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产业布局严重不均和尖端科研人员增长缓慢是制约四川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四川省科技创新产业聚集程度对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进行预测,预计2015年及以后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长率能够稳定在20%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0—2011年中国造纸产业数据和山东、广东、浙江、江苏、河南的省际数据,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造纸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造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2)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改善的贡献很小;(3)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具有区域差异性,江苏、山东增长较快,河南、浙江、广东增长较慢,其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退步,因此产业技术利用水平和规模效益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研究,不仅要从总量的角度进行,更应注重从“效率”角度的展开。利用研究效率的标准方法——DEA模型对我国29个不同地区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比较研究,从“人”、“财”、物以及论文产出、成果鉴定及科技服务6个方面构造了这些地区高校1994~2002年的合并DEA分析模型。运算结果表明:①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有两种有效形态,它们的驱动因素是不同的;②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差异并不悬殊;③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目前基本处于依靠规模投入带动的发展阶段;④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高校科技创新融入现实经济建设的程度还有待加强。根据这些基本结论得到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虽然广为研究,但一直缺乏微观层面的数据支持。运用2005—2007年86.6万家企业数据进行分年度和面板数据回归,实证结果表明①研发投入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②企业研发投入较长时间的滞后效应;③将企业规模作为调节变量引入估计模型,可以发现规模较大的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提高反而较小。因而中国企业绩效的提升,有赖于研发投入的强度和持久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2-2012年中国分省面板数据,借助于随机前沿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各省域研发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地理距离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研发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强,而随着地理阈值增加不断衰弱;东部地区研发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从全国范围来看,无论是智力资本投入还是物质资本投入均能显著提升研发全要素生产率;从分区域来看,物质资本对东部地区研发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空间接近消失,而中、西部地区存在智力资本存量不足和层次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中国渔业增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DEA的马姆奎斯特指数法,测定了我国1999—2007年2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指数、规模效率,并且对省际间渔业的经济趋同效应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渔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著,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TFP的增长模式不同,沿海地区以技术进步为主,忽视了技术效率,内陆地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同时发展。TFP促使沿海和内陆各省渔业出现趋同趋势,而TFP的分解指数在全国、沿海和内陆省际间对趋同效应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环境变量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1985--2008年中国第二产业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在统一框架下探讨资本深化、人均收入、经济规模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环境污染和环境污染密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是促使污染和污染密度降低的最重要因素,资本深化位居第二位,规模效应为促使污染降低的第三位因素,而收入效应在对污染和污染密度降低重要性方面分别居第四位和第三位.发展模式的差异导致了各因素对污染的影响程度具有阶段性.最后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7—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Tobit方法实证分析探讨中国省际创新驱动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经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整体上中国区域创新驱动效率处于上升趋势,规模效率较高,技术效率偏低;2区域创新驱动效率增长速度与经济水平之间没有正相关关系,增长最快的8个省分别是广东、宁夏、黑龙江、辽宁、浙江、山东、湖南、福建;3对外开放程度对创新驱动效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而政府科技投入额、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程度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创新驱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们每提高1%,创新驱动效率分别提高0.0649%、0.0233%、0.0173%、0.015%。基于此,提出提高中国区域创新驱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耿强  吕大国 《科研管理》2015,36(6):137-144
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相关国内文献,大多集中在检验中国企业是否存在"出口学习效应",对如何产生"出口学习效应"的具体机理较少涉及。本文认为,产生"出口学习效应"的主要原因来自企业出口后的研发概率与绩效更高,在出口过程中企业会更有可能选择研发投入,且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更为显著;本文以2004-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基于多达100万个样本点的大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后选择研发投入的可能性会增加21.63%,而研发投入的选择,给这类企业带来了每年约7.3%的生产率提升。中国企业的出口不仅可以发挥比较优势,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也是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更加自主选择研发投入,并在中长期提升生产率,获得动态优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因此技术效率在本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DEA方法测度了2001-2005年环渤海七省区市国民经济的技术效率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认为,优化产业布局,改进投入要素比例,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追赶,加强合作,突出中心城市的作用,可以促进环渤海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终带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发现外国在华专利的申请动机有所转变,外国在华专利从开始的促进技术转移,逐步演变到以多种手段和方式来获取竞争优势,进而达到封锁技术和垄断市场的目的。本文建立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采用1985-2012年的数据进行检验,计量分析表明:在1992年以前外国在华专利显著的促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但是在1996年以后,外国在华专利显著负影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上述经验分析说明中国的专利制度在企业构筑竞争优势方面对外国企业更加有利,而本国的企业还欠缺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