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于神经科学家们所坚持的意识计算主义方法,当代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却坚持从量子力学的方法来处理意识问题。彭罗斯不认同哥本哈根学派对于量子测量问的坍缩解释,提出测量过程中的客观还原论解释,重新定义了意识和波函数坍缩的关系。不仅如此,在深刻分析人脑神经元微管结构的基础上,彭罗斯还指出,微管中存在着产生量子客观还原或波函数坍缩的生物条件。为此,他将客观还原论引入微管结构中,与斯图亚特·哈梅洛夫一起提出了其解释意识的OrchOR模型,在意识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彭罗斯并没有构建一个完全物理学意义上的意识理论,他的OrchOR模型在意识产生的因果解释上显得比较模糊,特别是难以得到相关实验的证实。因而,彭罗斯关于意识的物理学解读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宏观教育学实话>是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田刚研究员长期从事宏观教育问题研究与实践的成果集锦.书中揭示了现行教育学只是学校教育学,正面临微观困惑与宏观缺失的问题,以至于宏观教育问题的解决长期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微观教育问题也难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教育学的发展需要向宏观与微观两个向度推进,从而使宏观教育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关于宏观教育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宏观教育学与微观教育学分野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前的关键在于宏观教育研究者中的先锋人物率先组建团队,进行宏观教育学学科研究、宏观教育学课程建构及师资培训.  相似文献   

3.
在已有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硝酸”教学实践的审视和思考,阐述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内涵、教学设计流程和构建策略。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问题设计和解决,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建立符号与微观、符号与宏观的有机关系,构建学习者对化学知识完整的表征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科问题解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理性的思考。“学科问题解决”研究是问题解决研究发展的高级阶段。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科问题解决”研究要加强学科教学特色,重视中等学生在研究中的地位;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要加强微观理论与宏观实践之间的“中观”应用研究,突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以凸显该研究对学科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生命力之所在是其实效性,而这一类课程在教学中多年来面临的难题,也正是如何提高其实效性。为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口,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逐步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渗透强化师范专业思想。即紧紧围绕高师的培养目标和高师学生的成才规格,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宏观上遵循和把握,微观上调整与充实。在教学中力争处理好“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的共性与突出“师范专业”个性的问题,使高师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更贴近师范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道德实际和成才实际。从高师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使学…  相似文献   

6.
猴子尾巴长不长江苏张卫东近日,笔者在江苏省南通市某小学观摩了《比尾巴》一课的教学。课上,学生齐读:“猴子的尾巴长。”一位学生质疑:“我曾和爸爸在上海动物园见到过短尾巴的猴子。”教师凭其“教学机智”顺利解决了这个难题:“短尾巴的是猩猩,(作者注:其实猩...  相似文献   

7.
“培根问题”是波普尔在批判培根经验论及其“偏见”观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的。波普尔不仅将内涵于培根哲学中“偏见”与“观察证实理论”的矛盾、冲突称为“培根问题”,而且经由对传统“观察证实理论”的颠覆性分析,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与培根不同的、旨在通过正面肯定理论或“偏见”对“观察证实理论”的作用、强调“一切观察都是按照某种理论对事实的解释”,从而消解理论与经验观察之矛盾、冲突的方法。波普尔关于“培根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无不与其哲学内涵有丰富的诠释学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七五”期间,我们要“逐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普及就是要“大面积丰收”.要想大面积丰收,只着眼宏观是不行的,更要在微观领域花大气力,把工作再做得深一点、细一点,叫做“宏观设计,微观雕琢”.为此,我提出八字建议: 其一,“治”,就是治理,使每所学校  相似文献   

9.
作为学术作品的《经典常谈》,其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去把握。从宏观维度追问学术作品整本书阅读的价值,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从中观维度思考学术作品整本书阅读的迁移运用,解决“如何评价”的问题;从微观维度进行学术作品整本书阅读的动态引导,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三个维度的关注最终目的是要共同构建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10.
基于思维和概念隐喻化理论和语篇系统思想,语篇可分为隐喻语篇和非隐喻语篇。隐喻语篇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系统。微观隐喻系统由隐喻本体和喻体组成,宏观隐喻系统则由微观隐喻系统构成。鉴于隐喻在语篇中的不同功能以及不同的作用方式,隐喻分为“篇章隐喻”和“修饰隐喻”,前者具有语篇建构和组织功能,后者为孤立词语修饰。“篇章隐喻”根据作用层面分为“表层隐喻”和“深层隐喻”:前者涉及语篇衔接照应,后者关涉概念和意义连贯组织。语篇分析分为两大维度:宏观维度和微观维度。在语篇宏观层面起作用的隐喻为“宏观语篇隐喻”,在语篇微观层面起作用的则为“微观语篇隐喻”。借助上述分类,可建构隐喻语篇分析框架,进而推动隐喻语篇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本社会学是奥地利学者皮埃尔·V·齐马提出的社会学批评理论。他充分地汲取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克里斯特娃的符号学,在文本与社会之间、文本各层次之间、文本生产与接受之同、文类体系与社会体系之间构建了互文性。文本社会学将“互文性”作为其理论核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既经验又批判的社会学批评方法,可以成为中国21世纪文学理论多元化中的一元,而且还能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和谐沟通提供一种精致而有效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2.
阿尔都塞基于唯科学的和结构主义的立场,在矛盾问题上反对“一元决定”论,主张“多元决定”论,认为黑格尔关于自然、社会、精神的矛盾及其发展观是“一元决定”的还原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矛盾是“多元决定”而非“一元决定”的结果,社会、历史是“多元决定”而非还原主义的产物。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迄今为止所取得的与“无穷概念、逻辑”相关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分析了“概念、逻辑、悖论”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比了无穷理论体系中三个组成部分新、旧内容之间的主要区别,即经典无穷观和新无穷观,与“无穷”相关的经典数量体系和新数量体系,与“无穷”相关的数量形式的新、旧处理理论和技术(比如极限论)。进一步分析芝诺悖论、贝克莱悖论和罗素悖论家族千百年来悬而未决且不断繁衍壮大的原因,事实证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在对这三个悖论所揭示问题的研究工作中那种“忽视基础理论研究(重形式-轻本体)”的思路一直是错误的。得到明确的结论,现有“概念-逻辑”、无穷理论体系基础的缺陷使人们自古以来一直无法知道芝诺悖论、贝克莱悖论和罗素悖论是“三胞胎”悖论,它们生于、养于、受保护于现有知识理论体系,与该体系共存亡,在现有知识体系中不可能单独解决其中的任何一个悖论;人类2500多年来艰辛却无果的“无穷悖论”史证明了经典无穷理论体系中与“潜无穷-实无穷”相关的各种内容是错误的、必须抛弃;注重“概念-逻辑”的研究,构建、研发以“无穷规律、性质及其载体”为基础的新无穷理论体系及其相关的逻辑体系,是解决这“三胞胎”无穷悖论悬案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师培训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我国乡村教师十年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宏观层面主要对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四类参与主体进行问题检视;微观层面的问题主要是不少乡村教师培训"精准"不足,没有确实做到"按需施训"。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的破解路径:培训规划单位要科学合理创新设置乡村教师培训项目,相关部门要严把"入口关"精准遴选参训乡村教师,培训承办单位要加强乡村教师培训质量的监控、反馈和整改,培训项目团队要依据培训课程指导标准落实"按需施训"。  相似文献   

15.
虽然红色年代建立起的"革命文化"在当下社会心理结构中已然衰落,但近些年仍有一些影片通过表意策略的调整在试图重构"革命文化"的精神认同,比如《张思德》、《硬汉2》以及《厨子戏子痞子》等。这些影片要么讲述了另一种"人性"话语,要么以退为进坚守着英雄情怀,要么在癫狂表象之下重返革命叙事。这些表意策略的新变也为未来"主旋律"影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样本。  相似文献   

16.
钱丽丽 《林区教学》2020,(4):97-100
一般指派问题是生产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类问题,它的数学模型是讨论指派n个人完成m项任务的目标最优化。目前,解决指派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匈牙利法”,但此种方法因计算过程比较烦琐、计算量大、容易出错等缺点而未能被推广应用于生产实际。根据指派问题的模型特点,介绍一种简单易行、方便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的LINGO解法,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际。  相似文献   

17.
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既是一个实践问题 ,也是一个理论问题 ,欲在实践中彻底解决此问题 ,就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从科学“不费分文”到“科学价值库”的飞跃。马克思的“不费分文”生产力论 ,是“科学价值库”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依据。“科学价值库”中的价值存在形式是潜在的 ,它是科研人员所创造的所有剩余价值的总和。实现从科学“不费分文”到科学价值库的认识飞跃 ,对于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重新认识超额利润的实质、解决“无人工厂”中的价值来源问题、从全新的角度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及理解、贯彻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的发明”意味着一个重大的教育学问题,斯蒂格勒为此提供了一种技术哲学解释。通过解读爱比米修斯原则与普罗米修斯原则,斯蒂格勒确立了发明问题的先行缺陷结构,即人的意外悬临必须求助于体外“义肢”。在此基础上,借助现象学方法,通过整合多学科性的技术哲学理论,特别是深描勒鲁瓦-古兰确认的考古人类学成果,斯蒂格勒指认,人是一种“义肢”性存在,“人的发明”乃是区别于动物遗传性获得的“后种系生成”,其隐秘机制即“谁”与“什么”的双重“延异”。教育作为一种“义肢”,与“人的发明”具有深度意蕴关联。“教育即‘人的发明’”这一命题可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个层面得到解释,三者构成一种个体生命进阶的教育性秩序,主要表现在个体教育生命原初背景的奠定及其进一步在异质性场域的打开,以及作为一种延展性生命空间的拓宽。随着“义肢”生命助产性滑向对人的本质性奴役,教育必须警惕臣服性技术接受,重视抽象性思维能力塑型,以及强调泛在性具身认知以抵御现代技术的座架风险。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借鉴了先秦诸家的“自然天论”思想,并吸收了殷周时期神秘的“天命”理论,而且综合了秦汉之际人们所获得的自然知识,以解决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的哲学。“天”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既统摄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学说,又贯穿董仲舒思想的始末。在董仲舒“天”的哲学理论中,为了解决儒学在西汉发展时所遇到的,如何将先秦儒家的德治理想与专制体制相结合的问题,“天”被赋予了多层含义,但最为重要的是董仲舒对天赋予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成分,并以“仁”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君主被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取法天的仁德之政。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中学语文名著阅读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能在总目的统领下对名著阅读教学进行整体规划”“名著阅读指导难以紧扣其书类特质”“不能引导学生在微观探析基础上对名著进行互文关联阅读”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整体规划与微观探析相辅相成的视角提出构建“中学语文名著阅读课程实施的金字塔结构模型”这一解决问题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