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创新能力在本土品牌厂商“换道超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借助北汽和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功案例,从创新能力视角探讨本土品牌厂商的“换道超车”问题。研究发现,本土品牌厂商借助创新能力实现“换道超车”需要经历市场进入、技术突破、全面超越等不同阶段,研究还发现,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协同能力是构成本土品牌厂商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杨桂菊  陈思睿  王彤 《科研管理》2020,41(3):164-173
处于后发劣势的本土制造企业,已经很难通过跟随和模仿创新实现赶超。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市场需求,为本土制造企业提供了颠覆赶超的机会。但已有研究对颠覆性创新实现过程与机理的研究较为匮乏。通过对小米公司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了本土制造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理论模型。模型表明:基于非主流的低端市场、利基市场的市场定位颠覆,差异化的服务设计颠覆以及运营模式颠覆是本土制造企业颠覆主流市场在位企业,实现成功赶超的有效模式。知识搜索(同行搜索和跨界搜索)是本土制造企业实施颠覆性创新的知识与信息来源,机会能力是本土制造企业通过知识搜索实现颠覆性创新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颖  许强  程聪 《科研管理》2023,(4):93-102
一直以来,关于我国“以市场换技术”制度的有效性研究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从制度逻辑的微观视角出发,通过三花与兰柯、丹佛斯两个企业竞合事件的纵向案例分析,研究发现:“以市场换技术”范式下中外企业竞合过程中的主导制度逻辑变革包括改革型逻辑转变和发展型逻辑转变两种范式。在改革型逻辑转变过程中,中国企业基于市场优先策略,采取先隔离再跟进的市场启发机制和先探索再利用的技术积累范式。而在发展型逻辑转变过程中,中国企业则基于技术优先策略,采取的是先跟进再隔离的市场启发机制和先利用再探索的技术积累范式。研究结论对于我国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市场规则和技术机制来实现竞争赶超具有实践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光纤产业是少数可比肩高铁技术赶超成就的产业。本文以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构建有为政府与机会窗口有效整合的分析框架,揭示和提炼后发企业技术赶超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后发企业技术赶超的成功,是因为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政府以关键参与者身份创造的制度型市场驱动、引领了企业创新;国有企业作为代表国家意志实现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力量,为后发企业迭代“试错”和技术学习提供了支持;在企业技术赶超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技术和市场机会窗口,实施差异化的政府干预策略、技术战略和市场战略,是后发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企业技术和市场地位的确立,政府的干预力度由强转弱,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弱变强。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建立起领先的市场优势地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本土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压力,并急需通过竞争能力的提升来改变市场地位落后的现状。本文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基础,研究和探讨了后发企业竞争优势构建的相关问题,研究发现:相较于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破坏性创新更适合不具有技术优势的后发企业;此外,借助联发科公司的案例深入探讨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破坏性创新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发现:在中国通讯技术由2G到3G、再到4G的演进过程中,联发科公司的竞争优势构建分别经历了机会识别、价值网络重构、主流市场破坏等一系列过程。  相似文献   

6.
突破性创新作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创新赶超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正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从能力演化、制度供给视角探讨企业如何开展突破性创新。研究发现,突破性创新的实现需要内在能力和外在制度的共同作用,当内在能力实现由常规能力到高阶能力、由使能能力到赋能能力的动态演化,以及外部制度实现由干预政策向服务政策、由单一政策向政策合集的变迁,企业也将逐渐完成由创新跟随到创新突破再到创新引领的转型跨越。上述研究发现揭示了企业能力、制度供给与企业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协同共演规律,对于深化理论认知以及开展理论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力图通过技术引进,“以市场换技术”等手段实现技术赶超,总体效果不尽理想。而日本、韩国等国家则通过引进、模仿再创新达到了在短期内技术赶超的目的。文章认为制约我国企业技术赶超的瓶颈是企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通过对造成我国企业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低下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人才、资本、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进一步加快,这不但为本土后发企业带来了众多的前沿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其捕捉市场机会、实现后发赶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时机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研究发现,市场需求成长率、需求偏好动态性、市场分层清晰度、技术迭代速率、技术创新空间、技术获取难度、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垂直分工体系、产业内部知识流动、税收优惠力度、人才储备制度、政府服务体系、融资体系建设等时机因素在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没有遵循传统后发国家和企业依托技术学习、低成本生产要素嵌入全新产业链的模式,而是关注后发企业如何通过价值创造影响创新生态参与者的行为。选取5家光伏产业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过程追踪的历史方法,研究了本土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机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制度机会窗口创造市场容量与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无法满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失衡,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外部动因。(2)后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内部动因。(3)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与后发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把握需求机会能力的提升之间不断的正反馈,是后发企业持续推进下一个阶段生态结构演化的关键。理论层面,研究突破了基于"日韩经验"追赶研究范式和欧美传统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局限,全面拓展"新兴经济大国"场景下的产业创新相关理论,进一步发现了后发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生态系统的情境下,制度窗口、市场窗口创造的外部机会,以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模式创新互动的关系。实践层面,研究通过诠释市场结构失衡和企业资源、能力匹配的协同关系,提供了后发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扎根理论方法为主导工具,对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开展颠覆式创新的过程深入剖析,并通过情景化方式,从理论高度构建后发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耦合模型。研究发现:在颠覆式创新不同发展阶段,后发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形成不同的耦合模式,并通过技术、经济、关系的双向嵌入耦合互动,从而实现耦合效应的逐步增强,进而构建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竞争优势以打破现有的技术范式和竞争格局,实现跨越式赶超。  相似文献   

11.
自主品牌竞争力是企业取得品牌竞争优势,抵御市场风险的关键因素,是我国进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以创新文化环境为切入点,从价值链理论的视角,探究创新文化环境下自主品牌竞争力构建的作用机理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创新文化环境驱动下,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协同作用影响自主品牌竞争力的构建,从而使企业实现品牌价值,获得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世杰  李伟 《科研管理》2020,41(4):23-31
本土制造商在面对进入中国市场并拥有成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跨国公司,处于相对竞争劣势地位;而流通领域中拥有品牌、渠道优势的大型零售组织,也形成对本土制造商的买方势力;横向竞争劣势与纵向买方势力,恶化了中国本土制造商所处的市场环境。本文从企业所处市场环境出发,考察了本土制造商相对于国外制造商的横向竞争劣势,以及下游企业相对于本土制造商的纵向买方势力对自主研发激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横向竞争劣势和纵向买方势力的增强降低了本土制造商最优研发水平,是导致本土企业创新较弱的重要原因。基于此,论文提出了本土制造商与大型零售商进行纵向合作研发,促进本土制造商研发能力提升的应对策略。通过构建三种成本分担形式下的合作研发决策模型,给出了本土制造商合作研发的最优模式选择:当买方势力较小时,最优的合作研发策略是根据利润增量决定研发成本分担;当买方势力较大时,最优的合作研发策略是根据本土制造商自身利润最大化决定研发成本分担。  相似文献   

13.
刘海兵  杨磊  许庆瑞 《科学学研究》2020,38(6):1096-1107
后发企业高效追赶模式的内在机理及技术创新能力如何演化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纵向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华为公司1987-2018年的技术发展历程展开研究,试图从“创新战略--创新范式--技术创新能力”整合性研究视角探讨后发企业实现高效追赶的微观机制,刻画其技术创新能力演化轨迹。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第一,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是从模仿创新能力到初级二次创新能力到成熟二次创新能力再到集成创新能力,最终走向原始创新能力的过程,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技术距离、技术效率、技术储备三个更加聚焦技术层面的维度进行测度;第二,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匹配的创新战略经历了“市场利用性--市场利用和技术利用—高市场探索性、低技术利用性—高市场探索性、高技术利用性—市场探索和技术探索”的演化过程,创新范式经历了 “技术驱动—技术追赶—技术与市场并驱—市场拉动—市场超越”的演化过程;第三,探索性尝试从知识生态的视角挖掘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即知识循环机制、知识演化机制、耗散结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实体企业利润持续收窄,实体企业纷纷转向投资房地产。本文发现:地方政府经济考核压力以及财政需求,是驱动实体企业进行房地产投资的重要因素。此外,宽松的货币供给,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偏好,为从事地产投资的实体企业提供了充足的金融资源,进一步推动了实体企业强化房地产投资的强度。从实体企业房地产投资影响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来看,本文发现:房地产投资活动具有明显的”挤占效应“,而无法对企业的资源起到”挤入“的功效。本文基于“驱动—传导”机制,对“实体企业房地产投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5.
梁任敏  蒙昱竹  赵庆 《科研管理》2020,41(12):70-81
哲学上对事物成败的因果论断多有探讨,认为内因与外因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决定要素,而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但关于内外因关系决定论在经济学的应用少有研究,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见,创新的重要性,为此,本文拟分析在中国的创新技术进步中,究竟是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还是“外求”方式带来了中国的技术进步。本文认为,“内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自我技术创新与自我创新环境的培育带来本国技术进步,而“外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对他国技术的模仿、借鉴与引进,带来本国技术进步。在对文献进行综述并定义技术进步的内外求方式的基础上,本文发现,现有文献虽然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内求”或“外求”的其中一种方式,但少有研究把内外求技术进步的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展开分析的。虽然强调了资源配置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但缺乏把“内外求”要素纳入一个模型并同时考虑资源配置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即缺乏把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并细化其内涵与影响的研究。本文拟进行阐释,首先把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和外求方式予以细化并量化定义,分别用研发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衡量内求方式,并用IFDI研发资本存量、OFDI研发资本存量、国际贸易研发资本存量衡量外求方式。把市场机制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政府调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纳入模型进行研究。利用2008年-2015年中国各省份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逐渐加入变量的回归方法,首先探讨全样本的情况,为分析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影响,适时的加入了市场需求、市场供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内外求”技术进步要素的交乘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情况。研究发现,无论是依托中国自主创新的“内求”方式还是依托对外国先进技术学习模仿的“外求”方式,都能够有效的带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但“内求”方式起主导作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等市场机制要素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府调控要素能够扭曲“内求”与“外求”技术进步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且这种扭曲效果在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受时间效应及省份地区效应的影响。在新时代为推进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技术研究能力与加强自我创新环境的培养,在“内外求”要素中,重视二者的前提下,重点强调“内求”式技术进步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松懈地向他国学习已有的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16.
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促进特定地区发展而实施的对口支援政策,对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招商引资是受援地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路径,如何提升受援地区创新能力备受关注。本文以三峡工程对口支援政策受援地、位于三峡库区核心地带的万州区为区域案例对象,首先分析对口支援政策下招商引资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并建立研究框架,然后从5个对口支援万州区的企事业单位案例出发,分析对口支援政策下招商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招商引资精准匹配对口资源政策,对受援地区知识流动、技术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产生全面影响,其影响机理主要通过精准承接产业转移、精准识别企业特征、精准发挥禀赋优势、精准整合创新要素来作用于区域创新。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区域创新理论,对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对口支援政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有机结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四川是农业大省,近年来农业科技发展较快,融资需求呈增长趋势,区域金融对四川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依然存在金融支持不足,投入结构有待调整;市场融资不活跃,供需关系失衡;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针对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探析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发展模式,即:“政策投入引导+金融机构联盟”多元化主体投入模式;“政府+担保+保险+政策+金融机构”全方位风险保障模式;“金融工具+服务+平台+多重融资”一体化灵活资本市场模式。  相似文献   

18.
徐浩  祝志勇  叶芸 《科研管理》2006,41(2):73-82
厘清行政环境(行政治理、法治水平)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首先,本文系统剖析了行政环境优化、偏向性投资和技术创新间的作用机制,其次,以2005-2016年我国97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结合动态空间计量模型(SEM)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地方政府偏向性投资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挤出效应,且该效应在西部地区最强;(2)行政环境优化对技术创新具有直接的正向推动作用,该效应在东部地区最强;(3)十八大后,偏向性投资的挤出效应有所下降,行政环境优化的推动效应有所上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4)行政环境优化通过提升地方政府“经济政治人”诉求的机会成本,弱化了偏向性投资对技术创新的负向技术效应。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中介效应可以解释行政环境优化促进技术创新总效应的8.51%。最后,本文认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基层司法部门的省级直管是改善行政环境,进而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