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温度逆转现象引发核聚变反应的太阳中央部位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这些热向外传递,到太阳表面时已降到6000摄氏度左右。但是传到“日冕”,也就是包围太阳“光球”的大气时,又高达100万摄氏度以上。也就是说,从太阳中央向表面缓缓下降的温度,到了上层大气,竟急剧上升了100倍以上,这个现象是与太阳有关的最大谜团。6000摄氏度的光球如何能将日冕加热到100万摄氏度?为什么日冕的热大部分不能返回光球?科学家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几乎一致认为,解谜的关键在于磁场,如何阐明“磁场加热法”是让科学家头疼的问题。不过,已经发射和即将发射的一…  相似文献   

2.
《云南科技管理》2012,25(5):108
<正>太阳日冕爆发现象的观测研究项目利用最优秀的、涵盖从光球到日冕的多台地、空基太阳望远镜的观测资料,开展了多种太阳日冕爆发事件的观测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详细研究了几个暗条不稳定性事件及相应的光球磁活动,并强调指出,由暗条  相似文献   

3.
<正>2012年,日冕加热问题被《科学》杂志列为当代天文学八大未解之谜之一。11月14日,北京大学田晖教授课题组及其国际合作伙伴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研究发现,从太阳内部上浮到太阳大气中的一种小尺度磁场结构,接触到磁场极性与之相反的强磁场网络组织时,会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太阳磁场和太阳上几种常见的几种磁活动现象:光球层的黑子、色球层的耀斑、日珥和暗条,以及日冕层的日冕物质抛射.介绍了这些磁活动现象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5.
太阳日冕爆发活动是太阳物理研究中的一个国际前沿课题,对理解太阳和恒星活动的起因及相关的磁流体力学过程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改进现有的和发展新的预报太阳活动和空间天气的能力有应用价值利用近15年来最优秀的、涵盖从光球到日冕的多台地、空基太阳望远镜的观测资料,该项目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系统的观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嚏要进展.该项目具体研究的内容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广闻博见     
日冕大爆发撕裂彗星尾部彗星Encke是一个可怜的家伙。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这颗彗星在2007年4月曾冒失地扑向太阳,然而它的运气坏透了——太阳等离子体产生的灼热爆发对  相似文献   

7.
深空探索     
《科学中国人》2022,(17):14-15
太阳耀斑触发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太阳活动的多波段观测研究”团组为光球剪切运动触发耀斑及磁内爆猜想提供了新证据。相关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太阳耀斑,以及日冕物质抛射和暗条爆发,被认为是太阳大气中同一种爆发现象的不同表现形式。研究团队基于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的大气成像仪(AIA)以及日震磁像仪(HMI)数据,研究了2013年8月17日位于活动区11818的一个M3.3级耀斑。本次事件展示了太阳大气中不同高度的相互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太阳的光圈中.日冕洞的很多特性不为人所知.尤其是矢量磁场。利用Hinode的观测数据.我们研究了两个日冕洞的矢量磁场、电流密度和电流螺旋,并第一次与两个正常的平静区作了比较。我们发现大量电流螺旋区域主要位于具有较强的纵向和横向的场元素的交叉空间中。在日冕洞中.  相似文献   

9.
资讯     
正新研究有望破解日冕高温之谜太阳光球表面温度约6000℃,而日冕(太阳大气最外层)却达上百万度。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报告,为这一未解之谜提供了有力解释。研究团队利用美国大熊湖天文台1.6米口径的古德太阳望远镜对  相似文献   

10.
400多年来,天文学家们都只能远距离地观测和研究太阳,然而现在,美国NASA却计划派遣一艘探测飞船飞往温度奇高的太阳日冕,对太阳进行近距离的研究。NASA计划在2015年左右将这枚太阳探测器发射升空,并期望它能解开困扰科学家多年的两大太阳谜团——日冕和太阳风的奥秘。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由118位科学家撰写的《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一书于1998年6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提议再编著续集,续集定名为《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它强调跨门类科学、多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适应21世纪科学发展趋势,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国科学家的创造力、想象力,增强科学创新精神。现已向广大中国科学家(含海外华人科学家、留学人员)征稿,撰稿要求是:(1)难题至少必须涉及两门一级学科,更注重两门以上的多学科交叉,以及跨门类科学(…  相似文献   

12.
《大众科技》2010,(10):8-9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近期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20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2016年,太阳表面的黑子将变得了无踪迹,并将维持至少数十年。此一现象上次发生时,正是17世纪地球的长时间低温期。  相似文献   

13.
1893年4月16日在智利和1970年3月7日在墨西哥观测到的日全蚀,显示出太阳强大的日冕,它来自于温度超过555537℃的光球。1919年,对巴西和非洲普林西比岛一次日蚀的观测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供了第一个直接证据。如今,一位年轻的葡萄牙物理学家正在挑战这个理论的根基,——如爱因斯坦挑战他前面的牛顿一样。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中国》2006,(2):14-14
中国、美国和德国天文学家,首次成功测量了太阳到最近的银河系旋臂——英仙座旋臂的距离。科学家称:这一成就不仅解决了困扰天文学界多年的难题,也使人们准确绘制银河系旋臂结构图成为可能。科学家测出,太阳到英仙座旋臂的距离为1.95千秒差距,约6360光年,误差不到2.1%。  相似文献   

15.
2013年4月11日,太阳发威,爆发了M6.5级太阳耀斑,这是今年观察到的最大一次太阳耀斑活动。同时,还伴随着对地球产生了日冕物质抛射。NASA的科学家曾经预言,今年5月,我们会迎来太阳活动高峰年。太阳要狂飙了,要怎么样才能更好地监测太阳?这给科学家们提出了挑战。事实上,自2010年起,我国就启动了"西部太阳观测选址"行动,目的是为巨型太阳望远镜选出  相似文献   

16.
或许你只知道人们可以观测太阳的一举一动,但却很可能不知道,人们还可以监听太阳的悄声细语,因为长久以来,谁都不知道、也没有听见过太阳的悄声细语.不过今天,人们已经找到监听太阳悄声细语的办法了,而且已经听见了太阳的悄声细语! 如前不久,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就通过观察太阳日冕,获得了许多新发现.观察证实,太阳日冕层产生的巨大环状磁场直径非常大,其直径最长超过了9.6万千米.不仅如此,这个大环状磁场还会因各种复杂因素,产生多种形式的振荡.如研究人员观察到,在太阳表面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作用下,这些环状磁场从一侧"摇摆"到另一侧.  相似文献   

17.
天文宇宙     
正太阳针状物的产生机制和加热过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田晖教授与合作者利用大熊湖天文台1.6米口径太阳望远镜和空间太阳观测卫星提供的数据,在日冕加热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揭示了太阳针状物的产生机制和加热过程。研究论文发表于Science。研究发现不同极性磁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针状物的产生紧密相关。这些针状物通常产生于太阳上一种对流单元边界处的强磁场区域(称为网络组织)附  相似文献   

18.
太阳光辉灿烂,它的光是从光球层发出的,我们所说的太阳表面温度也指的是光球层的温度,大约是6000℃,从光球层出发,越向太阳中心靠近,温度就越高,太阳中心的温度高达2000万摄氏度。这不难理解,因为越靠近太阳中心,高温高压导致的核聚变反应就越剧烈,释放的能量就越多,温度自然就高。那么,照这个道理来推,从光  相似文献   

19.
对一些人而言,他们并不相信太阳拥有大气,但事实的确如此。针对太阳大气温度变化的奇特现象,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科学家一直希望能将航天器送入太阳的外部日冕层,以更好地了解太阳风和太阳投掷到空间的带电粒子流。经过长达4年多的准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确定,将于2018年7月31日,首次将航天器送入太阳的上方大气层,在长达20天的时间里,航天器将实现有史以来与太阳最亲密的接触。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0月19日,太阳表面爆发一个巨大的太阳耀斑,同时三个巨大的太阳黑子群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它们在此后的两个星期中共产生了124个太阳耀斑,其中三个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耀斑。伴随着电磁辐射的喷发,随之而来的是被称为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巨大的磁化等离子体云,这些不可预知的等离子体云由数十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