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您拨叫的用户不在服务区"可能是所有手机用户都遇到过的事情,但这一现象或将成为历史。据央视报道,我国将开始着手建设全球低轨卫星星座,并在今年发射系统的首颗星。整个星座主体预计在2023年建成,到时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由卫星提供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了。即将建设的全球低轨卫星星座被命名为"鸿雁",随着我国航天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对于互联网服务需求的提高,未来将通过卫星提供更快、更稳定,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12月29日,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鸿雁"星座)首发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该系统的建设全面启动。"鸿雁"星座建设完成后将具备全天  相似文献   

3.
林莉君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0):I0009-I0009
日前,清华大学与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宣布,"清华大学—信威通信空天信息网络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研制的灵巧通信试验卫星已完成全部在轨测试试验,其工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首颗低轨移动通信卫星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4.
《发明与革新》2014,(2):48-48
去年底,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一“高分一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寿命大于5年的低轨遥感卫星,也是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首星,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国产化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它将在国土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5.
极轨卫星由于其典型的轨道特征而受到业界的青睐,其数量占卫星总量的绝大多数.单位时间传感器对地覆盖作为制约卫星数据运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覆盖模型的优劣直接影响覆盖精度和运算速度.本文针对极轨卫星提出了一种平面矩形覆盖模型,它在保证覆盖精度的基础上大大简化了计算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一声轰鸣,2004年10月19日上午9时2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一"风云"二号C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火箭起飞约24分钟后,"风云"二号C星已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卫星入轨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其实施了多次轨道捕获,在精密定轨技术的支持下,缩短了卫星完成定点任务的时间。 两天后,我们来到西安卫星测控  相似文献   

7.
北京时间2016年4月6日1时38分04秒,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在559秒后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第二颗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送入高度约250 km的圆轨道,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实践十号"卫星在太空运行15天,装载着19项科学设施,共28项实验。实验内容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生物效应、重力生物学效应和空间生物技术6大方向。卫星的返回舱装载着全部9项生物学设备以及空间材料科学多功位炉和流体物理中的输运系数测量装置;而留轨舱中装载着其他8项微重力科学设施。  相似文献   

8.
正他利用自己发展的新的理论和算法,主动应用于"中国2000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使我国大地坐标系精度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夜空中闪耀的北斗星,为世人指明前行的方向。如今,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也闪耀在太空中,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北斗闪耀"的背后,离不开众多为坐标系统和卫星定轨以及多种数据的处理分析的科学家,其中,中科院院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机遇,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指出:推动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既要发动多方力量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又要针对卫星互联网自身技术特点,加强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不断强化多维度宽领域商业化发展,促进卫星互联网产业聚集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4月18日,内蒙古四子王旗迎来从遥远太空回来的旅行者——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这位科学"实践者"在太空期间顺利开展了预定的空间科学实验,返回舱在结束12天太空之旅后,率先回归地球,留轨舱还将继续在轨工作一段时间。返回舱带回11位"乘客"实践十号发射时搭载了19位"乘客",但它们并不都随返回舱回到地球。"返回地球的科学样品涉及11项空间科学实验,其中9项为空间生命科学实验,2项为微重力科学实验。"实践十号卫星科学应用系  相似文献   

11.
正北京时间9月29日12时1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将微厘空间一号试验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据介绍,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是一型主要为300公斤级低轨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的通用型火箭,其采用国际通用接口,具有飞行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保障需求少、发射成本低等特点。此前,快舟一号甲曾以"一箭三星"  相似文献   

12.
黎萌 《今日科苑》2008,(9):43-44
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将发射升空。由于被赋予了奥运气象服务主力卫星的重任,"风云三号"正引起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告诉记者,"风云三号"的能力并不只是生成一张卫星云图那么简单,"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把全球的气候变化都监测到"。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低轨卫星信道为例,给出一种适用于大频偏条件下突发通信系统直接扩频序列混合并行捕获结构,分析了预检测积分时间和判决门限对平均捕获时间的影响,提出了在门限信噪比下以平均捕获时间最小为原则的预检测积分时间和判决门限参数最优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时空基准为线索,从卫星导航系统原理及精准定位技术的实现出发,从时空关系、测轨测距、精准计时到时间同步等,综述了中国科学院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所依赖的时空基准技术所作的基础性支撑。  相似文献   

15.
正5G将物联网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无缝融合"新基建"就是要建设集约高效、经济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设施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其中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又可以分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包括5G、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还有新技术设施以及算力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6.
童铠小传     
童铠是我国著名卫星测控技术和卫星应用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早年从事连续波测速定位系统的研制,曾主持完成了“101”精密制导雷达研制。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他完成了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含s450-1和450-2丙),实现了无国际测控网支持下单站对卫星高精度跟踪与定轨,是我国卫星测控、定位和信息处理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3月12日凌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下称"长征七号A"),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将试验九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本次发射的试验九号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长征七号A是在长征七号火箭基础上,与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三子级组合形成的三级半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主力构型,同时具备零倾角轨道、奔月轨道等高轨发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时间2015年3月30日21时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作为卫星总体单位,在任务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研制进度紧的情况下,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成功完成了卫星研制和发射任务。目前,卫星在轨测试工作进展顺利,卫星功能、性能均满足指标要求,状态良好。该卫星作为中科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首发星,试验和验证了适应直接入轨发射方式的框架面板式轻量化卫星构型设计、基于星敏感器的姿态确定技术、高功能密度综合电子体系架构设计等导航卫星专用平台关键技术,为全球组网星组批生产奠定了基础;该星首次采用上面级直接入轨发射方式;首次验证相控阵星间链路与自主导航体制;首次大量使用国产化器部件以实现自主可控;自主提出了功能链设计理念,卫星分为有效载荷、结构热、电子学和姿轨控等功能链,极大地提高了卫星的可靠性和功能密度;也是中科院承担的首颗高轨道、长寿命、高可靠业务星。中科院导航卫星研制团队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决策效率,按照更优化合理的流程开展工作以缩短研制周期,提出了创新的技术状态转移矩阵管理办法以确保研制过程受控,通过一系列管理创新举措,有效克服了年轻团队经验不足、设备条件相对薄弱等问题,充分发挥了执行力、体现了战斗力,为我国"北斗"导航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量子科技     
正"墨子号"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牛津大学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团队、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相关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基于卫星的远距离安全通信实验成果不仅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且通过物理原理确保了即使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现实应用的重要突破。这是朝构建全球化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甚至量子互联网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基于卫星通信的"卫星+4G"旅客列车无线局域网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功能、硬件构成和软件构架及功能实现,为高速动车组提供了便捷稳定的互联网接入、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和高品质的多媒体视听,并在时速350标准动车组上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