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6,(12):32-38
林则徐,中国近代著名民族英雄,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迫于当时形势,为维护封建统治和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走上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其西学观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主张严禁鸦片及鸦片贸易;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和对外贸易;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林则徐的西学观开创了学习西学之先河,催生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林则徐的西学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但其重大意义仍值得肯定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唐昉 《重庆师专学报》2007,26(2):102-106
以林则徐的翻译活动为个案,探讨翻译发起人的角色,在对影响翻译活动的策动因素进行思考的同时,引起社会对翻译发起人的重视。在当今中国社会,欲求翻译社会效应之充分发挥,发起人的作用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七个方面归纳、分析了林则徐被派往广州后,针对禁烟行动所采取的社会治理策略,以揭示林则徐在广州期间的功过得失。  相似文献   

4.
孙丰果 《考试周刊》2008,(11):44-45
从明末清初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翻译史上出现了两次翻译高潮,即科技翻译高潮和西学翻译高潮.它们在翻译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也在延续时间、译者队伍、著述情况及翻译主张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有关鸦片战争和林则徐,人们已经谈得很多,本就林则徐和鸦片战争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希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不妥之处,还望读指正。  相似文献   

6.
试图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分析林则徐为了适应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所做的一系列自觉的选择性的努力。文中对其翻译活动各个环节中的选择行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作了一定的探讨;并进一步阐释了在这一系列适应与选择的努力下他们当时的翻译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从而得出以下结论:翻译适应和翻译选择贯穿了林则徐翻译活动的各个环节,其翻译的成功正是由于作为翻译主体的人对于翻译生态环境成功地进行了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时期 ,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 ,中国人士及来华西人从事翻译 ,搜集和统一译名 ,译出一些书籍 ,有的译名沿用至今 ,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身为高级官员的阮元长期代表清政府在广东处理“夷务”,直接地接触了西方文化,再加上阮元务实的政治风格,求真的学习态度,使他曾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西学,从而对西方有了较为全面和清醒的认识。其中,包括对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宗教与政治关系、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鸦片贸易的实质,以及中西文化、贸易的冲突会不会引发全面战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有正面分析。  相似文献   

9.
晚清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为在中国广泛传播西学进行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他的西学书刊翻译在来华的众多传教士中出类拔萃,促使中国人改变传统思想,推动晚清社会的变革,对晚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林乐知的西学书刊翻译在译名的处理上主要是"旧瓶装新酒",辅之以创造新名词,对原文的增删服务其特定目的,采取的是当时传教士普遍采用的西译中述这种特殊的协作方法。传教士的西学传播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现象,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研究林乐知的书刊翻译,无疑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那一段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并对今天的人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虎门销烟,反抗侵略,被称为民族英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钦差大臣叶名琛因亚罗号事件,城破被俘,为世人所唾弃。两人的后世评价可谓大相径庭,有些偏错。文章通过对叶名琛和林则徐在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表现进行比较,认为林、叶二人作为封疆大吏都具有典型的爱国思想,后人对其不同评价有失公正。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作为清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抗英派首领,他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主张和活动,彪炳千秋,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官僚士大夫中最早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他既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捍卫祖国主权的斗争中英勇无畏,同时又能清醒地认识到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增强国力。在对子弟家人的教诲训示中,这种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经世济用思想都有一定的反映。林则徐的家训思想集中在他的家书中。在给家人子弟的信函中,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家训教化:第一,“弃文学稼”的自立教育。林则徐是中国家训史上除郑板桥外又一个…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从许多方面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为中国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打开窗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显示出西方资本主义的特色,与此同时,国人的西学观念也已开始形成。从西学观念的形成背景、西学观念的表现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西学观念。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历史上,林则徐发动的禁烟运动,不仅轰动中国、轰动世界,更促进了中国近代史的到来,林则徐也从此被誉为民族英雄而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再度就林则徐当时的禁烟运动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认识,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看到禁烟运动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在当时特定环境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中国进步文人经受中西文化冲突时心理与行为上的调整和改变推动了西学翻译的进程,王韬"事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落魄文人的矛盾与无奈。了解到西方文明的发达水平,王韬等当时颇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传统观念,摒弃陈规旧矩以吸收新养分,掀起了西学东渐、英书汉译的热潮,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1940年,贺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华化西学”的观点。所谓“华化西学”,在当时的语境下,指的就是中国化西洋学问。“华化西学”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从文化层面道出了翻译的意义与价值,还从翻译策略的角度确立了翻译西学的归化取向。贺麟归化翻译思想一方面是源于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出于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他的英诗汉译中的归化翻译策略,采用通顺、流畅和地道的译文来代替原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习惯,用吴宓的话说,即是以“新材料入旧格律”。  相似文献   

16.
林则徐的经济思想有其独到之处,他把抵制外国侵略、扶持国内的商业资本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提出学习西方“长技”的主张。其经济思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严禁鸦片输入和防止白银外流;保护正当的对外贸易,扶持商业资本;建议组织力量开采金银矿,由国家铸造统一银币,允许民间使用钱票;兴修水利,重视发展农业。林则徐的经济思想对后来人有许多启发,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晚清入闽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的西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在中国门户开放的情势下,福州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美国传教士蜂拥而来,他们在传经布道的同时从事大量文化交流等活动,其中卢公明在西学翻译方面做出其他入闽美国传教士难以比肩的贡献,他译介的西学客观上对晚清福建社会产生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清朝前期处理中外关系,以传统的“朝贡体系”为框架。在中央政府体制中,没有专掌外交的机构。外来使节被视为“贡使”,由礼部或理藩院接待。为“册封藩属”而派出的使节,也是事毕即返。康熙、雍正年间,遣使俄罗斯敦好睦谊,亦属临时性质,尚无派遣使节常驻外国之惯例。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大门,随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和中外交涉事务的日益繁重,在外人的敦促和自身对国际形势体认的基础上,清政府逐步转变心态与观念,建立了驻外使馆制度,渐由“天朝上国”融人多元的国际政治社会。  相似文献   

19.
20.
在翻译史研究中,赞助人是一个被长期忽略的课题。王宏志围绕赞助人提出的系列问题勾勒出包括翻译人赞助目的在内的翻译赞助人研究基本范式。对170多年前林则徐主政广东期间的翻译赞助行为的考察表明:林则徐的赞助目的因翻译文本类型的不同而不同——英刊翻译为"借以探访夷情",西籍翻译为"师敌长技以制敌",外事翻译为"交涉与博弈",而这三大目的隐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终极赞助目标。对林则徐赞助翻译目的的考察凸显在翻译史研究中开展翻译赞助人研究以及翻译赞助人目的研究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