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金环 《家长》2023,(25):31-32
<正>今年暑假,一部名为《长安三万里》的国漫脱颖而出,影片讲述了李白、高适二人数十载的深厚情谊,并带领观众掠览了大唐的盛衰变迁,领略了唐诗的绝美风采,也感受了诗人人生际遇的跌宕与遗憾。在电影构建出的“诗歌宇宙”中,书页上遥远的诗人走上了荧幕,随着朗朗上口的诗句响起,惊动了影院中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唐诗DNA”。《长安三万里》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不只在于其中精美的人物画面,还在于一首首扣人心弦的优美诗篇。在书中,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客观的总结陈述,而诗词则给历史着了色,使其有了声音,也有了画面。  相似文献   

2.
<正>唐朝是一个诗画繁荣的朝代。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可见唐朝的诗尤为出名。在这个朝代,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有《黄鹤楼》《将进酒》等千古名诗。唐诗内容丰富、韵律优美,且数不胜数。但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诗的背后,却有着一些辛酸的故事。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以诗人高适的视角展开的,讲述了他和李白跨越数十载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3.
<正>在近日大火的“国风”动画影片《长安三万里》中,唐诗穿越千年时空,仍是如此鲜活滚烫,仍是如此直击我们的内心。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首唐诗唐诗的语言、韵律都很美,情感丰富,意境深刻,是只有中国人才能透彻领悟的文化基因密码。家国、天下、乡愁、理想和奋斗……都是我们共同的情感连接。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首唐诗。  相似文献   

4.
<正>《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唐朝李白等诗人为题材的动漫电影,讲述了才华横溢的少年李白和高适等人去长安寻求建功立业机会的传奇故事。李白因出身贱籍而无缘科举,只好豪掷千金结交显贵来展示才华,以期荐拔。而当李白获得玄宗赏识得授翰林伴驾的时候,却因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辞归山水,吟诗作赋。最终由“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猛志少年,变为一个“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郁郁不得志的垂暮老人。至此,盛唐余晖隐去,唯有唐诗永存诗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5.
王飞 《语文天地》2014,(1):33-36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是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文学样式,学好诗歌是进入文学的重要一步。而学好诗歌的关键是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诵读对于品味诗歌情感的重要性。本文以赵嘏的《长安晚秋》为例,尝试探索古典诗歌的“五读教学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位当代诗人,洛夫的诗歌充满中国古典唐诗传统的痕迹;作为一位海外华语诗人,洛夫的诗歌又受到西方解构思潮的影响。洛夫在《唐诗解构》中试图以现代自由诗体、全新的节奏与意象“解构”唐诗,堪称是其晚年“拥抱古典”的一次伟大尝试。在继承了唐诗基本主题、客观意象的基础上,洛夫在解构新作中融入超现实主义、现代人独特的情感体验,赋予唐诗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出句“城阙辅三秦”,不少唐诗选本把“城阙”注解为长安。如: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注释等。我认为这注释不妥,此处的“城阙”并非指京城长安。唐诗中“城阙”一词出现较多,有的作京城解,有的并不作京城解。  相似文献   

8.
沈鲁 《教师博览》2023,(23):68-70
<正>从笔者第一次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看见影片《不止不休》的“概念版”发布,到2023年3月24日影片全国公映,已经过去了三年多。这三年多来,新冠疫情肆虐,所有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也更加应验了《不止不休》里的一句台词:“这世上的事,有哪一件跟你没有一点关系呢?”影片《不止不休》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报纸记者以“一支笔”改变了“一亿人受歧视”的现实,让全国一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发出了“反歧视”的呐喊,  相似文献   

9.
<正>有些童书,孩子们能看懂,很多大人却看不懂。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的《小王子》就是这样一本童书。好在,这本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童书最近再一次被搬上了大银幕,让我们这些想象力退化的成人也看懂了《小王子》。动画电影《小王子》并不是简单地将原著故事变成动画直接搬上银幕,而是从一位华人“虎妈”带着小女儿参加常青藤学校选拔考试开始,从叙述一个现代社会的故事的角度让我们了解《小王子》。  相似文献   

10.
林钟书 《江西教育》2023,(45):63-64
<正>国风动漫《长安三万里》的主题是“理想”二字。导演邹靖表示,“长安”象征的是理想,而“三万里”则是追寻理想的旅途。片中,李白与高适两位主角都在为理想而上下求索,都想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但他们的旅途截然不同:“浪漫主义”的李白挣扎于出世与入世之间;更为“现实主义”的高适虽半生艰难,却大器晚成。过早家道中落,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加之“重振家族荣光”的重压扛于肩上,让高适更像一名苦行僧,人生从中年才开始。难得的是,他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中唐诗人刘禹锡坎坷的一生中,长安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诗人心中一个不变的情结。长安因此也成为了诗人诗歌创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刘禹锡的诗歌中,表现有关长安的诗篇占其全部诗作的43%,而且这样的作品贯穿诗人一生的各个阶段。本文以刘禹锡与长安有关的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其诗歌中的“长安”描写,进而探究这些因素对诗人诗歌作品内容、情感和诗人心态的影响,从而论证长安这一特殊地域与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影片介绍咦!这是木兰的故事吗?古乐府《木兰词》里未见奶奶、李将军、木须龙、幸运蟋蟀这班人物,原诗里的姐蛆反而不见了!“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小弟居然成了一只狗的名字!木兰奏凯班师时“归来见天子”也成了“救天子”!这洋电影似乎想彻底改变木兰故事!然而,这终归是中国传统题材第一次在迪士尼出现,也罢,权当人家第一次吧。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唐诗评选》中的评语为论唐诗者征引不辍,但对此书整体的批评观,学界却鲜有论及。作为一部诗歌评选著作,《唐诗评选》在诗歌的取舍褒贬之间体现出了“以平为贵”的批评观,此批评观涵摄了诗歌的风格、情感、结构和语言等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赵倚楼:唐代赵嘏在《长安秋望》一诗中,写出了“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  相似文献   

15.
说到中国的古典诗歌,人们想起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唐诗。再仔细想一下,也许还会想起在上次“故典今读”中说到的《诗经》,对于其他时代的诗歌,似乎就不太有印象了。那是不是在从《诗经》时代到唐朝这么长的时间内,中国就没有诗歌或者说没有好的诗歌了呢?当然不是,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出现过不少大家熟悉的好诗,比如《孔雀东南飞》,比如《木兰辞》,比如我们今天接下去要讲的《古诗十九首》。虽然有这么多好诗,但这段时间对中国诗歌最具意义的还在于这些诗歌本身。大家如果读过一些诗歌,就会知道《诗经》里的诗歌都是四言诗,而我们看到的中国诗歌的主流——唐诗却是五言或七言的《诗经》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世纪初开始,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不少古代诗歌,其中大部分是唐诗。用普通话语音来诵读这些唐诗,有些仍是押韵的。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首诗的韵脚字分别是“间”“还”“山”与“天”“船”,今天读来都是押韵的。  相似文献   

17.
明初崇唐诗风日益高涨,推动了高棵的《唐诗品汇》和《唐诗正声》的出现。他总结并超越了时贤的“世变”观念,形成在时代影响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双重作用下的唐诗“正变”观。以四唐为依托,把唐诗各体还原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同时以盛唐诗歌为正声作为阐释唐诗“正变”的依据,构建了其自足的唐诗学体系。但是他毕竟不能完全脱离自己的文化环境,其“正变”观在影响有明一代唐诗学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2009年,由湖南教育报刊社、湖南大学、衡阳市委市政府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最后一课》成功地与观众见面。它是以全国“双百”英模谭千秋事迹为原型创作的一部影片。这是第一部将“双百”英模搬上银幕的影片,也是全国第一部教师题材的抗震主题影片,受到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船山评点诗歌有其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观照。在他看来,诗歌的功能,在于“陶冶性倩”;诗歌的韵味,在于“象外有意”;诗歌的极致,在于“妙在自然”。在我国古代仅有小说评点、戏剧评点而唯独短缺比较系统的诗歌评点的情况下,船山的“三大”(《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诗歌评点弥足珍贵,期待着研究者去探骊得珠。  相似文献   

20.
清人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集》是一部经典的唐诗选本,它取材全面,选目精当,较为完整地反映出唐代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同时还对评选作品进行评注,对初学者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钱起为“大历十才子”之冠,是“十才子”中才能较为全面的诗人.《唐诗别裁集》共选录其诗歌30首,代表了钱起诗歌的整体成就,反映出沈德潜对钱起诗歌的认可与推崇,这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