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跳水》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组教材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事物的联系”。进行《跳水》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句、段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人...  相似文献   

2.
《跳水》是一篇讲读课文 ,重点是弄懂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猴子、孩子、水手和船长之间的联系 ,注意他们之间的联系是怎样一步一步发生变化的。弄清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又是教学本课的难点。教学中 ,我紧紧抓住文中“四笑” ,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一、抓“一笑”看猴子与水手的联系———故事的起因“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做出鬼脸 ,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引导学生读中理解 :人们已经环游了世界 ,没有工作负担了 ,船行驶在风平浪静的海面 ,水手们兴致勃勃地拿船上的猴子取乐。这一笑 ,猴…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下,我们该怎样用好这篇老教材教好学生呢?下面我想从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这三个方面,谈一谈《跳水》这篇课文教学设计的变化。一、理念的创新:从纯粹知识的灌输,到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虽然没有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但老师在备课、设计教案时,心中都有一个尺度,那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这篇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一个不丢地全部教给学生。因而,老师只考虑如何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空里,把“大纲”和“教参”所要求的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去考虑学生其他诸如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相似文献   

4.
《跳水》一文所讲的故事是由水手们拿猴子取乐引起的。人们拿猴子取乐,猴子就放肆起来,摘孩子的帽子,孩子为了夺回帽子追猴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遇到了生命危险,恰好船长看见了,立刻举枪逼孩子跳水,终于使孩子脱险。这个波澜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变化,为此,我紧扣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运用“联系”的方法教学此文,将第二课时教学情况简述如下。 一、观察——图文联系 先看图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在最高的横木上的危险处境,再阅读课文画出描写孩子危险的句子,从一  相似文献   

5.
苗欣 《中学文科》2007,(6):57-57
余秋雨的《道士塔》共分四个部分,我们可以用“文路教学法”分阶段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一部分文章开始并未谈“道士塔”,而是说莫高窟大门外的景象,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及时提问学生:文章开始部分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了引出“道士塔”)如何引出“道士塔”的?(门→河→地→塔→道士塔)这是什么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好处是什么?(使文章结构紧凑,线索清晰)这就是简单的文路教学法,下面按照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第一部分的线索图。  相似文献   

6.
一、困惑: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脱节 阅读与写作从教育方面讲应该是个共同体,但纵观现在的课堂,我们会发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严重脱节:一个单元的阅读之后会安排一个习作训练,而习作的安排好像与之前的阅读并无联系,导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认为阅读教学就是阅读。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围绕文章内容指导阅读较多(如谁、怎么样),品味作者怎么写,什么地方写得好,这样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脱节。作文课上的这些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7.
8.
李仁甫 《师道》2003,(12):27-28
备完课,我的耳边仿佛回荡着一串笑声,而正当蜩与学鸠、斥、宋荣子大笑之时,潇洒的庄子笑着,走了过来……  相似文献   

9.
《跳水》生动地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外国帆船上的一件有趣而惊险的事。故事由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引起,围绕“逗”和“追”展开情节,扣人心弦。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的联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事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通过因果、承接等逻辑关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一、质疑课题,以学定标质疑课题,以学定标,改变过去以教定标、定学的做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板书课题后,教师可问:看到课题…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提炼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借此概括故事大意。2.关注细节描写,发现孩子是怎么一步步陷入险境的,能联系故事中的关键因素说出船长的做法好在哪里。3.在三篇课文的比较阅读中,能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描写展现人物思维的。  相似文献   

11.
课文分析课文《跳水》,通过叙述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这种联系也将发展变化。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活中有些偶然事件,人们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严重后果,待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严重性才表现出来。要排除它,必须及时作出正确选择,采取果断措施。课文语言生动有  相似文献   

12.
《跳水》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经编者修改,选入统编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去年,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的教师感到有些困难,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里,仅针对其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热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跳水》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找出课文  相似文献   

14.
王亚敏 《师道》2022,(2):31-32
<正>"笑有颜色,有大小,有声音……你们相信吗?"那天下午,社团课时,我故作神秘,问小朋友们。孩子们摇头,表示不信。"那,我们今天就来见证一下。"于是我们开始了今天的诗歌课。教学前,我考虑一年级小朋友上课容易分神,讲小话,便将寒枫的《轻轻》送给他们。我带他们读了一遍,然后合作读一遍,孩子们读懂了诗歌的意思,声音变得轻柔起来。  相似文献   

15.
《跳水》(五年制第八册第19课)是一篇生动、有趣,并且略带惊险的记叙文。它叙述了一只猴子戏弄一个12岁的孩子——船长的儿子,直到孩子处于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境地,船长果断而巧妙地解决问题的经过。《跳水》在简洁的开头中写道:“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这里特意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风平浪静”。“风平浪静”这四个字,看似平淡,实为匠心。对全文来说,可谓是举足重轻。正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有可能聚集在甲板上拿猴子  相似文献   

16.
《田忌赛马》是一篇叙事性课文 ,全文运用凝炼精当的词句 ,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教学中 ,我注意把握教材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眼“胸有成竹”分析 ,引一发而动全身 ,既理解了课文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一、从释题入手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直奔重点 ,导出了表现主人公孙膑特点的词语“胸有成竹”。1 田忌和谁赛马 ?赛了几次 ?结果怎样 ?学生读书 ,独立思考 ,回答问题。 (田忌与齐威王赛了两次马 ,结果是田忌先败后胜。)2 谁在当中起了关键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孙膑献计。)3 默读课文 ,找出最能表现孙膑献计…  相似文献   

17.
师:(神秘地)老师这里有一个很古老的“字”,想给同学们认认,不知哪位聪明的同学认识?(边说边投影出甲骨文的“雨”字。)  相似文献   

18.
《跳水》一文是10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讲述的一个非常惊险的故事。作者以“帽子”为线索,围绕“逗”和“追”展开情节,曲折回环。给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惊险场面,刻画出了能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船长以及一群勇敢的水手的人物形象。教学本文,我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材中,抒情散文占有一定的数量。它们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短小精炼,或托物抒怀,或景中寄情,或叙事寓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那么怎样教好这一类课文呢。  相似文献   

20.
抓住题眼摸清文路——谈《草船借箭》之“借”漳县城关东街小学陈兴茂《草般借箭》以“借”为契机,以“借”为线索,以“借”为重点,但写“借”不露“借”,明中写借,暗中伏明。既赞扬了诸葛亮满腹韬略、足智多谋的杰出才能和顾全大局、不计个人恩怨的广阔胸怀,又反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