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东瑶 《小学语文》2014,(1):119-120
上面是两张杜甫画像。左边这张广为流传。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最敬服杜甫,曾作《老杜浣花溪图引》,其中两句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可谓写出了杜甫一生忧国爱民之情,而这幅画,正是杜甫心忧天下的传神体现。  相似文献   

2.
张开瑰 《甘肃教育》2003,(10):24-24
这是一首题画诗。所谓题画诗.就是根据绘画所题的诗:题画诗从形式上一般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广义的题画诗,即是观画者根据画面的内容所赋的诗。其诗可以离开画面而独立,一般不题在画面上。严格来说,此类题画诗是属于赞画诗,它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题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的风格而议论绘画理论等。例如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就是一首广义的题画诗.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画诗为研究唐朝绘画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开画家比较研究之先河。杜甫的题画诗具有沉郁外又见激昂,顿挫中见出飞动的艺术特色。杜甫题画诗中提出的艺术主张对后世的艺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 ,能够使题画诗在唐代诗坛上崛起。能够使题画诗成熟起来并成为独立艺术种类的诗人可推杜甫。杜甫在题画诗的艺术手法上匠心独运、大胆创造 ,为题画诗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杜甫的题画诗较为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标准。杜甫题画诗所体现的审美标准主要是瘦硬遒劲、骨气刚健 ,这与当时普遍的审美观念相左。杜甫崇尚瘦硬有骨的审美标准 ,主要见于他的题画马、画鹰的诗作之中。这种审美标准的产生 ,有着很深刻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朱玲玲 《考试周刊》2013,(38):13-14
杜甫诗歌中塑造了众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其中不乏身份高贵的贵族妇女、技艺超群的歌舞伎、高洁多情的大家闺秀形象。但是有一类形象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饱受战乱之苦的老妇形象。她们是那个特殊时代底层劳动劳动妇女的缩影。本文对这一类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不仅反映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创伤,而且反映出了杜甫积极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汉学家卜寿珊[Suan Bush]等在其《早期中国画论》的“唐朝品评及艺术史”[T' ang Criticism and Art History]篇中列出了王宰的条目,引用了杜甫的诗篇《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前四句:“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以此证明王宰之能事.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很多诗歌中都提到鸟,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鸟类世界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对杜甫的曲折人生有一个新的认识青年时代的杜甫写过一首《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风鸟,毛血洒平芜。”诗的首联点题,写苍鹰挟风带霜,使洁白的画绢上腾起风霜肃杀  相似文献   

8.
杜甫诗不特善于纪事,亦长于纪历,杜甫诗集中有不少以节令为题的诗歌,"九日"诗就是其中的一类.重阳节在唐代深受重视,杜甫"九日"诗广泛反映了唐代的重阳节习俗,而在主题上则明显地保留了忧郁色彩--既伤老叹悲又忧国忧民.读杜甫九日诗,犹读唐代风俗史,还能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9.
社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针对韩干画马与唐朝当时虚浮的画风提出了。“画骨”之说。此后遭到画史画论家张彦远的曲解与讥评,鉴于张的权威地位,后人多踵其说,认定杜甫不懂绘画艺末。因此从杜甫“画骨说”提出的背景、内涵及意义影响兼与诗歌、书法方面的观点加以比较研究,并由此探索杜甫的审美倾向,以期澄清艺术史上这宗错案,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周南焱 《教育》2012,(12):6
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未见多大影响,倒是近日微博上疯传的有关他的图画围观者众。在一组"杜甫最近很忙"的中学语文课本涂鸦画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这些形象不一的恶  相似文献   

11.
佛教思想是杜甫思想中的重要部分,其中的劝善、博爱与儒家的仁民爱物在杜甫思想中达到一种互补和融合,特别是在晚年,成为杜甫重要的思想资源,丰富了杜甫的儒学精神。本文试从作品入手,对杜甫的思想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杜甫没有隐逸思想,但对杜甫的诗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发现,杜甫也存在一定的隐逸思想。文章从集中体现杜甫隐逸思想的四个时期的作品入手,全面阐述了杜甫隐逸思想产生的原因,以期对杜甫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大连大学学报》2017,(1):74-89
唐帝国对世界上的各种宗教采取开放包容的基本国策,因而民众享有宗教信仰的高度自由。杜甫对于各种宗教均抱有普遍的好感,而他尤其喜好道教。社甫有道教的信仰,有修道的实践,还熟悉道教的仪轨和法术。投龙奇简法术主要用于国家祭祀。在唐代道教呈现出开放的姿态,世界其他宗教的养分为道教所吸收。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诗人,杜甫的对于外来宗教的态度是积极和开放的。杜甫的内心世界具有三重结构。一是儒家治国理想的基盘,它为杜甫的道教思想所具体化。二是佛教空灵静美的彼岸世界,它在杜甫的思想中起补充作用。三是基督教看似异端的璀璨光芒,它敦促杜甫珍爱生命,并赋予杜甫以使命感:诗人须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恒久的诗篇以标志人类在宇宙中的特殊存在。  相似文献   

14.
在杜甫的题画山水诗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对诗歌艺术及绘画艺术的重要见解,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杜甫注重神韵,崇尚形神兼备之美,注重虚实结合,强调想象,认为画家要乘兴遣画,讲究经营位置,他的诗题画与咏怀相结合,延伸了画意,达到了诗画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题画诗是杜诗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具有鲜明的特色,对后世题画诗创作影响深远。从杜甫题画诗与唐代绘画史研究、杜甫题画诗的“首创”问题、杜甫题画诗艺术创作手法、杜甫题画诗美学思想、杜甫题画诗情感蕴含与杜甫题画诗和他人相关作品对比六方面梳理现当代学者对杜甫题画诗的重要研究成果,从杜甫题画诗对后世画家绘画与诗人题画诗创作的影响两个角度为未来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永泰二年(766)春末迁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沿江东下,杜甫在夔州寓居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在杜甫创作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创作于夔州时期的诗歌占了三分之一。杜甫一生有七律一百五十余首,而夔州所作七律有六十余首,也占了三分之一有余。在成就上,夔州诗亦是斐然,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名篇均作于此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也选入了杜甫作于夔州的七律——《登高》。对杜甫夔州七律诗进行关注,并试图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类诗的文学成就,希望能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杜甫的七律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文学思想是杜甫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杜甫的诗歌创作入手,以及其诗的有关论述,对其文学思想从文学价值观、文学审美观、文学创作论、文学发展观和文学借鉴观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杜甫文学思想的五个方面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揭示了杜甫的文学思想和他的创作成就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禅宗自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宗"和"北宗",南宗主"顿悟",北宗重"渐修"。受禅宗"南北宗"说影响,明代董其昌"以禅喻画",创立山水画"南北宗"说。然而古代诗歌领域的"以禅喻诗"还不充分,还没有明确的"南北宗"说。从古代诗歌创作实际看,类似禅宗"南北宗"区别明显存在。自唐代李白、杜甫起,古代诗歌也可分两个系统:杜甫、以及后来学杜者近禅之"北宗";李白、以及后来学李者近禅之"南宗"。  相似文献   

19.
程校花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4):56-61,68
杜甫的疾病诗是杜甫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起了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杜甫的疾病诗是杜甫寄予其忠君报国的思想、多病身世之慨叹的重要载体,是杜甫伟大人格和高超诗歌创作水平的具体体现。杜甫的疾病诗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成就巨大,并对后世疾病诗的创作起到了表率作用,引发了大量相关题材作品的涌现。  相似文献   

20.
杜甫这三首咏鹘诗,分别吟咏了义鹘、画鹘、病鹘,立意与表现手法迥然不同,这体现了杜甫诗歌艺术的独创性;而每首又都有不同的、但都是极共深刻而贴切的寄托,从中可以使我们看到诗人的伟大人格和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